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字數:11476 加入書籤
假的太多了,你看習慣了會把真的也當成假的。真假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假的本來抄襲模仿真的,最終可能超越真的。
王希廉《紅樓夢總評》裏有這樣一句話“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
有時候假的太完美,你太喜歡,就是告訴你那是假的,你也願意要假的完美,不願意要真的瑕疵。不該存在的事物到了該存在的地方它就存在了,本該存在的事物沒有合適的環境也就不存在了。
不曾擁有的東西到了該擁有的時候也就擁有了,本來擁有的東西到了該失去的時候也就不再擁有了。
明明不存在的偏說它存在,權威發言或者大家都不反對,也就真存在了。俗話說“官兒大表準”,趙高當年“指鹿為馬”,明明是鹿,趙高說是馬,那鹿就不存在了。再如一對關係正常的男女,是好朋友,本來沒有什麽事兒,但是流言蜚語多了,捏造的事實甚至比存在的事實更讓人相信,他倆往後怎麽相處?要麽真變成戀人,要麽減少聯係或者不聯係,這一對兒好朋友就不存在了。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區區十幾個字就寫出了禪意、道理和辯證法。所以說我們的漢字、漢語是最簡潔、最高效、最生動的!
幾千年來我們的文化不曾斷絕,漢字、漢語更是具有其它語言文字所不能比的傳承性、穩定性。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積累、沉澱與發展,漢字、漢語也就有了其它語言文字根本比不了的優越性和生命力。
都知道聯合國有六大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與西班牙語,寫同樣內容的工作報告,節約筆墨紙張,足夠環保,打印出來最薄的那個版本,肯定是漢語的。
但字兒少並不是表達的不夠充分,我們的漢字、漢語最擅長用精簡的字句,來表達複雜的含義、深刻的道理和迷人的文化。
民族的自信,源於文化的自信。漢字、漢語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最美的、最有韻味的藝術,很多外國人都來學呢,我們炎黃子孫更應當有這個自信。比如《紅樓夢》的作者,他或者他們就有這個自信。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紅樓夢》作者閱曆豐富、下筆如神,批書人跟他學到很多,所以批書人越是說《紅樓夢》不是憤世嫉俗批判現實的文章,反而越是像在提醒讀者,要仔細閱讀體會那些對現實的抨擊和對社會的不滿。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這首詩如果郭德綱老師來讀會更有味道,可惜咱沒那本事,大家將就著聽聽吧!人生在世,空虛無定,到底為了什麽終日奔波、忙忙碌碌。盛大奢華的筵席最終都會散場。讓人悲傷與歡喜的事物如同虛幻縹緲的夢境,從古至今沒有哪一場夢是不荒唐的。不要隻說女人總哭哭啼啼,更有癡情的男子怨恨終生。《紅樓夢》每一個字都是血淚凝結而成的,作者這十年太辛苦,太不容易了!
這首詩從整體意境上看還是很不錯的,紅塵中的富貴繁華,最後都會煙消雲散,就像排場再大的酒宴也有散場的時候。悲喜盛衰,輪回演變如同虛幻。古往今來,說到底,不過是浮生一夢。還有人為此而奔忙勞碌,豈不更加荒唐。
但是,如果從詩歌欣賞的角度來嚴格判定,這首詩寫的一般,七言律詩要求對仗的同時,在選詞方麵需要反複斟酌。咱們看杜甫晚年的代表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可以說是選詞方麵的典範。
我們讀脂硯齋寫的,“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她用“千般”對“一夢”,不夠嚴謹,舉個比較嚴謹的例子“盛世千般好,神州萬象新”,“千般”對“萬象”。再舉個例子,“新婚千般愛,小別萬種情”,“千般”對“萬種”。
我們再讀脂硯齋寫的,“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紅袖”對“情癡”也不夠嚴謹。“紅袖”應該對什麽才更工整呢?我們看《紅樓夢》書裏的例子,甄士隱的獨生女兒甄英蓮被人販子拐走,後來改名叫香菱,香菱被呆霸王薛蟠買走,就進了賈府,後來跟林黛玉學詩。
第四十九回開頭,香菱寫了一首,“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裏白,半輪雞唱五更殘。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博得嫦娥應自問,何緣不使永團圓!”
因為香菱是小說人物,這首詩當然就《紅樓夢》的作者代替香菱寫的。其中“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意境很美,用詞也精妙,可見《紅樓夢》作者的功力要比批書人脂硯齋高深。
“綠蓑江上秋聞笛”,綠蓑,就是綠色的蓑衣,小朋友都會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綠蓑”用來代指下雨天穿著蓑衣的人,這人幹嘛呢?“江上秋聞笛”。
冷冷清清、孤孤單單坐在船上,這個人可以是漁翁也可以是遠行的遊子,在這句詩裏是指遠行的遊子,以後我們讀到第四十九回還會深入討論,特指呆霸王薛蟠。
“秋聞笛”,可理解為在秋季的雨夜中聽到縹緲的笛子聲。笛子吹奏什麽曲調,作者沒寫,我們需要結合詩的意境展開想象,詩仙李白說過“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噢,原來笛子吹奏的是“折楊柳”。
《詩經》裏麵“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漢樂府裏又有《折楊柳歌辭》,“柳”諧音“留”,我國的古代,某人離開家鄉遠行,親朋好友分離,送行者要折一枝柳條送給將出發的人,送給你“柳”就是想讓你留,隋朝末年的小曲唱的好,“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笛聲淒清、悠遠,吹奏著“折楊柳”,更能引發人們對故鄉以及親友的思念。
香菱這一句“綠蓑江上秋聞笛”,所表達的也正是在某個秋天淒冷的雨夜,孤獨的天涯遊子,漂泊在一葉扁舟之上,“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自古多情最苦,睡不著,忽然在淅淅瀝瀝的雨聲中隱約聽到“折楊柳”,笛聲悠遠淒清、飄忽不定,這位遊子對父母、對家鄉、對心裏的那個她就更加思念,也更睡不著了。
我認為綠蓑江上秋聞笛”比張若虛的“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更有味道!“誰家今夜扁舟子”隻有扁舟、遊子和思念,“綠蓑江上秋聞笛”又添了細雨和笛聲,漂泊遊子的孤單形象被更飽滿的烘托出來,對浪跡天涯的那種思念渲染得也更加充分,意境更美。
“綠蓑江上秋聞笛”的下一句是“紅袖樓頭夜倚欄”,同學們注意啦,是用“紅袖”對“綠蓑”,紅、綠,顏色對顏色是非常嚴謹的,所以我說脂硯齋寫的“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用“紅袖”對“情癡”不夠嚴謹。另外“紅袖”和“綠蓑”都是用衣服來代指人物,脂硯齋想用“紅袖”代指癡情的女子,而“情癡”用來代指癡情的男子,但是“紅袖”、“情癡”的詞性對仗起來就不那麽和諧。
有些挑剔的朋友可能會說,穿綠色蓑衣的人不一定是男人,女的就不能穿了嗎?癡情的人也不一定都是男人,女人有時候更癡情啊!憑什麽說“紅袖”就指女人,“綠蓑”和“情癡”就指男人呢?
因為古代女子衣裙都是長袖的,“紅袖”後來就成了女子的代名詞。唐朝杜牧的詩“摘蓮紅袖濕,窺淥翠蛾頻”,其中“紅袖”、“翠蛾”都可以代指美女。辛棄疾《清平樂-此身長健》裏有一句“料得今宵醉也,兩行紅袖爭扶。”辛棄疾料定如果今晚大醉,會有排著隊的美女爭相攙扶他。元朝的關漢卿也寫過“華省芳筵不待終,忙攜紅袖去匆匆。”豪華的酒宴上菜還沒齊,就有人帶在心愛的美女匆匆離開,去單獨約會了。《紅樓夢》成書之前,這樣的詩詞很多,我不再一一舉例。
漢語文化的發展是連續的,“紅袖”代指女性也是約定俗成的,到了清朝“紅袖”所代指的女人更有深意,是藝術形象很飽滿的,過著藝術化生活的女人。
袁枚過79歲生日,女弟子席佩蘭為老師祝壽,寫過一句“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大家注意,這句裏用“綠衣”對“紅袖”,也是顏色對顏色,非常嚴謹。古代書童穿綠衣,所以綠衣成為男童的代稱。
袁枚是乾隆四年的進士,又是翰林院庶吉士,如今閑居在家,眾多文人雅士、富商大賈、社會名流前來拜訪,掙著請袁枚在匾上題字,在畫上作詩,在書前寫序。綠衣書童手捧硯台催促著輪到為誰寫了,忙了一大陣,等眾人散去,袁枚靜心讀書,紅袖美人向熏爐裏添加香料並陪伴在他身邊。席佩蘭的這一句詩演化出成了“紅袖添香夜讀書”,被當作是讀書人最風流的雅事。
席佩蘭寫過一句“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演化出成了“紅袖添香夜讀書”,被當作是讀書人最風流的雅事。雅就雅在“紅袖添香”,生活檔次高的古人經常在屋內熏香,可以驅逐蚊蠅和濁氣,以達到除潮祛濕、提神醒腦、強身健體的功效。“紅袖添香”是大美人去做一件極其文雅的美事,美上加美,美不勝收!
古代“添香”跟我們現在所常見的很不一樣。如今常見的有螺旋狀盤卷著的,大機器軋出來,幾塊錢一盒,平時用這種香,人家“紅袖”就不理你!
稍微好一點的,是那種包裝精美的細細香棒,叫線香。點燃香頭,就有煙從香棒上嫋嫋升起。但是,“紅袖添香”可不是拿一根線香往熏爐裏一插那麽簡單。如果觀察古代繪畫中的熏爐,基本上看不到熏爐中插幾根線香的情況。用線香的人家一般還配不上“紅袖”。
“紅袖”往熏爐裏添的香,是香丸、香球、香餅,或者天熱香料的粉末。某些短視頻網站上,有些美女把檀香木或者沉香木用特製的工具刮成粉末,然後再用特製的工具在熏爐裏軋成條裝或螺旋狀。器物精美考究,玉手細嫩潤滑,然後把香粉輕輕點燃,想學“紅袖添香”,終究還是學不像。
把香料直接點燃,香味一下子爆發出來,難免有煙火氣,再者濃香刺鼻,煙消火滅後雖然滿屋生香,但香味愈來愈淡,不能均衡持久。
“紅袖添香”,可不是把香球、香餅、香粉放入熏爐那麽簡單。更不能把香丸、香餅、香粉直接點燃。“紅袖”追求焚香的境界,是盡量減少煙火氣,讓香味均衡清淡、回味悠長。
那就需要借助上好的竹炭、木炭,而且熏爐中的炭火要盡量燃燒的慢,火勢要盡量小而不滅。因此,“紅袖添香”之前要先做炭火的準備工作。
把特製的小塊炭燒透,放在香爐中,然後用細香灰把炭埋起來。再往香灰上戳些透氣孔,使香灰下麵埋的小塊兒炭能夠有限度的接觸空氣,這是第一步。然後在香灰上放“隔火板”,隔火板的種類很多,有陶瓷的、金銀的、礦石的等等,都是些堅硬耐高溫的薄片。最後一步,把香丸、香餅、香粉放在這隔火板上,用香灰下埋的炭火烘烤,緩緩的把香味烤出來。
然而,這還不算完事,香一旦放入香爐,“紅袖”就要不時的觀察火勢,萬一火旺,就要再添香灰堵住一些透氣孔,如果火勢微弱,就在香灰上多戳幾個透氣孔,這樣緩慢烤出的香氣既沒有煙火味兒又散香均勻、持久。
炭埋在灰中,看不到,就需要用手放到香爐上方,憑手感來判斷火勢。所以,古代詩詞中除了“添香”之外,還喜歡描寫美女用纖纖玉手試香火緊慢的情景。正所謂“幾度試香纖手暖,一回嚐酒絳唇光。”
守在香爐前的“紅袖”們,不隻是外表美,她們都喜愛琴棋書畫、樂於詩酒花茶,才思敏捷、情趣高雅,從來不用為生計發愁,她們全部的心思,就是一心守候某個成功的或將要成功的男人。盡管會有離別的苦、失望的痛、負心的傷,但她們仍然是最美的“紅袖”。
香菱作詩“綠蓑江上秋聞笛”的下一句就是“紅袖樓頭夜倚欄”,又不知有多少紅袖佳人徘徊樓台之上,疲倦的倚著欄杆而發呆。香菱的詩有遊子的思念,有閨婦的愁怨,用詞嚴謹,對仗工整,比脂硯齋寫的好。
“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這大概是脂硯齋對她等的那位最終沒能在現實中獲得成功的男人,最大的理解和肯定吧!
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甲戌側批補天濟世,勿認真,用常言。】“補天濟世”是古代很多讀書人的理想,我們稍後詳細說,於大荒山【甲戌側批荒唐也。】無稽崖【甲戌側批無稽也。】練成高經十二丈、【甲戌側批總應十二釵。】方經二十四丈【甲戌側批照應副十二釵。】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女媧補天的神話在很多古籍中都有所記載,《紅樓夢》的作者在女媧補天神話的基礎上再創作,新增了石頭的大小和數量,這是很有深意的。石頭高十二丈,相當於40米,大石頭,為什麽是十二丈那麽高呢?因為,“十二”是個很特別、很重要的數字,古人發發現十二次月圓是一年,“十二”便被古人視為傳達天意的“天之大數”。一年分十二個月,在這十二個月裏又分二十四節氣,批書人說“十二”照應正十二釵,就是《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翻看金陵十二釵正冊裏的十二位閨秀,方經二十四丈,二十四剛好是十二的兩倍,照應金陵十二釵副冊和又副冊裏的二十四位女子,這二十四位女子要麽對正十二釵起烘托、渲染的作用,要麽就是正十二釵形象、命運的影射。很多讀者感受強烈的“晴為黛影,襲為釵副”,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襲人是薛寶釵的替身。還有香菱像秦可卿,史湘雲像賈寶玉,王熙鳳有賈母的影子,林紅玉又有王熙鳳的影子等等,咱們以後都會說到。
關於女媧補天的神話《史記》、《淮南子》、《論衡》等史料記載的又不完全一樣,大概是一個叫“共工”的神和其它神仙打架,共工用頭撞了天地間的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了個窟窿,女媧采取了補救措施,使人類躲過一場浩劫。關於女媧和女媧其它傳說的記載就更多了,《山海經》、《列子》、《楚辭》、《禮記》等等古籍裏都有。
隨著母係氏族社會向父係氏族社會的演化,以及後來奴隸製社會往封建社會的過度,導致女媧的神化地位有所變化。很多朋友都聽過女媧造人的傳說,從理論上說女媧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先祖,但是現在人們常說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炎帝、黃帝是男的,龍也代表男性,跟女媧已經沒有那麽緊密的聯係了,女媧名叫鳳裏犧,如果肯定女媧至高無上的地位,完全可以說我們是鳳的傳人。封建製度的發展和完善,使得父權、夫權、男權不斷的加強,成為壓製女媧神話發展,導致女媧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作者開篇就用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我認為有三個目的。1、剛說了這本書來的荒唐,立馬用了神話傳說加以證明這個“荒唐”。2、女媧補天是因為天塌了,父權、夫權、男權的強化,導致君權的強化。君臣之間,君主帝王就是天。官民之間,老百姓稱主政家鄉的官員為“父母官”或者“青天大老爺”,官員就是天。家庭當中父親就是天,夫妻之間丈夫就是天,你看這個漢字“夫”比“天”還高一截,男女之間,男人就是天。天塌了,女媧來補,男性不行了,女性顯出她偉大的力量來。3、一切運行正常的時候,女媧的作用不明顯,就像賈府當中如果不是賈代善死的早,那麽賈母也不會成為地位最高的人。如果不是賈母活著,賈敏的女兒林黛玉就進不了賈府,賈寶玉在賈政的直接管理下也就可能走向另一條道路了。另外賈元春的地位非常高,她父親賈政和她奶奶賈母都要向她下跪行大禮,原因是賈元春嫁給了全國身份最特殊的一個男人,皇權大大提升了賈元春的地位,賈元春才有機會送年紀不小的賈寶玉進大觀園和那些少女生活在一起。但是,我們要看到,一切運行正常的時候,賈元春對賈府起的作用並不明顯,伴君如伴虎,終究賈元春沒能熬到皇帝去世,她就先走了,賈府加速衰落。作者用“女媧補天”也表明在當時的社會製度和現實環境下,女性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
媧皇氏隻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甲戌側批合周天之數。地球繞太陽轉一圈,是一周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年,一年是365天,一百年是36500。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一代是30年,三代是90年,一般來說一個家族興盛90年,如果信仰缺失,再沒有嚴格的後代培養計劃和追求進步自我改革的措施,那麽想繼續興盛下去是很難的。家族是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也是這樣。創業、發展、守業到守不住業,也就100年左右,另外100年也是人類壽命的極限。
女媧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合周天之數就是要點明100年,賈府中賈源、賈代善、賈政剛好三代人。水字輩的賈源,通過《紅樓夢》第七回末尾焦大醉罵,我們知道賈源是武將出身,曆經生死,是創業的一代,能夠在刀光劍影裏活下來就是萬幸,這一代對奢靡生活的物質追求不會太大,國家百廢待興,都窮,想奢靡也不容易。
到了代字輩的賈代善,因為生在父親的創業期,知道父親九死一生創業艱難,受父輩影響比較深,帶領家族由創業到守成轉型,家族發展跟隨著國家發展,還是比較能克製自己的。
再到文字輩的賈政,既然是“文”字輩,表明他父親想讓他這一代以“文”興家。還表明國家已經完成了轉型,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曆朝曆代都是“槍杆子裏出政權”,在取得政權之後也都是推行“文治”來發展鞏固這個政權。一個軍功封侯的家族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家業大了,人口多了,但是吃穿用度、婚喪嫁娶、走親隨禮等等花銷越來越多,和平時期,靠打仗立功來增加收入是不可能的,隻能在“文治”上找出路。然而在《紅樓夢》中,賈府第三代“文”字輩基本上廢了,對自己的克製不了,也不顧什麽家國天下,賈政的哥哥賈赦,荒淫無度,欺男霸女。寧國府裏的賈敬整天修道煉丹,家門都不進。隻有賈政還算是苦苦支撐。
賈府到了第四代玉字輩,正好100年的時間,玉字輩這一代人含著金湯勺出生,祖輩的苦難離他們很遠,是享樂的一代。因為賈敬天天跟道士混在一起,老早把軍功爵位都傳給了賈珍,寧國府裏的賈珍無人管教,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榮國府裏賈赦的兒子賈璉不學無術、貪圖女色,沒前途。賈寶玉的親哥哥賈珠是被賈政寄予厚望的,可惜死的早,我們以後會重點討論賈珠的死。以“文”興家在賈珠身上實現不了,賈政就走了另一條路,就是政治依附和權力攀附,把賈寶玉的姐姐賈元春教育好,希望跟皇帝搞好關係,進而鞏固自己的家族。後來王夫人又生了賈寶玉,賈政重新看到以“文”興家的希望,就想教育好賈寶玉。宮裏有貴妃,家裏有才子,這是家族振興的雙保險,無奈被給予厚望的賈寶玉就像書裏寫那樣。
第五代草字輩,賈蓉、賈蘭為代表,現在我們用簡體漢字,繁體字中蘭花的蘭是有草字頭的。書中還有賈薔、賈芸、賈菌這一代人,都是有“草字頭”的草木之人。《孟子》裏有“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說法,意思就是祖輩創業時留下的品行和家風經過五代人之後,就不複存在了,祖輩積累的家產財富經過五代人也就敗光了。賈蓉、賈蘭如果算生在富貴人家的,雖然打破“富不過三代”這句俗話,但逃不過“五世而斬”的聖言!女媧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合周天之數就是要點明100年,是一個創業、守成、揮霍、敗落、滅亡的過程,就是告訴讀者要吸取“富不過三、五世而斬”的教訓,想要保持興旺發達,就要樹立正確的大局觀,就要不斷的自我淨化、自我革新,戒驕戒躁、艱苦奮鬥、繼續努力,否則終究被淘汰。“百尺竿頭望九州,前人田土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蒙側批數足,偏遺我。“不堪入選”句中透出心眼。】
隻單單的剩了一塊未用,【甲戌側批剩了這一塊便生出這許多故事。使當日雖不以此補天,就該去補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話。】這是批書人調侃作者的話,剩這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謂落墮情根,故無補天之用。】批書人把青埂峰解讀為“情根”,感情的“情”,現在也有讀者把青埂峰解讀為“清根”,滿清之根,仁者見仁吧!誰知此石自經煆煉之後,靈性已通,【甲戌側批煆煉後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學也。】批書人是說,石頭經過了鍛煉才通了靈性,才能用來補天。人如果不經過學習、不經過曆練,想有成就是不可能的。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歎,日夜悲號慚愧。
這塊補天石“不堪入選,遂自怨自歎,日夜悲號慚愧。”又引出一個讀書人常遇到的問題---“士不遇”,也可以說是懷才不遇。幾千年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士不遇”作為文學所表現的一種普遍的現象和很多文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始終伴隨著文學創作,《紅樓夢》的作者延續了這種創作。
先秦時期,有一批卿士大夫創作了古典文學史上第一批反映“士不遇”主題的抒情詩。接著屈原就寫下了《離騷》、《九章》文人將個人身世命運的感慨,仕途上的不順,與社會的盛衰、時局的安危緊密聯係起來,比如宋玉的《九辯》,把一介“貧士失職而誌不平”的情緒借秋景秋氣加以渲瀉,既有讀書人懷才不遇的慨歎,也有報國無門的無奈。
之後“士不遇”的感歎在頻繁的戰爭、動蕩的時局與門閥望族壓製寒門庶族的社會現實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十分普遍地存在於詩、文、辭、賦等各體文學作品中。漢初大才子賈誼,都學過他的《過秦論》,當時賈誼在廟堂之上受漢文帝重用,後來被貶去當長沙王的老師,寫下《鵩fu鳥賦》、《吊屈原賦》,董仲舒寫有《士不遇賦》,他的學生司馬遷又寫了《悲士不遇賦》,之後的東方朔、楊雄、王粲、曹植、嵇康、阮籍、劉伶、左思、陶淵明等人慨歎身世遭遇、抒寫“懷才不遇”感受的詩文,隻要讀一讀、可以感受到那一時期文人的“士不遇”情緒有多麽強烈。
五胡亂華後經過300年的分裂戰亂,到了唐朝,文化再度繁榮,但是,伴隨著科舉考試、黨派鬥爭以及唐朝中、晚期國力衰弱,軍閥割據等社會現象,反映“士不遇”的作品則又注入了如考試落榜、遷謫流放、時代衰落等新的內容。王勃高喊一聲“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陳子昂登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孟浩然說“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李白更是在“行路難”中“將進酒”,白居易被貶江州,琵琶聲中,淚濕青衫,歎一回“同是天涯淪落人”。還有李賀、李商隱、溫庭筠yun,“士不遇”話題的幾乎與整個唐代文學相始終。
宋朝以後,以詩、文為正宗的正統文學轉向衰退,“士不遇”主題又向新興的詞、戲曲和小說等文學領域擴展延伸。或寫才子科舉考試落榜的苦悶與自我安慰,或寫政治失意者被貶謫、被棄置不用的惆悵。宋詞中,柳永的《鶴衝天》“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本有出將入相之才的辛棄疾,在南宋竟被棄置不用長達二十年之久,無奈的感慨“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其中蘇東坡這一類的作品最多,蘇東坡的典故《紅樓夢》裏有用,我們會隨著《紅樓夢》文本和脂硯齋批語作介紹,在這裏我們先說一首《儋dan耳山》
“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旁石,盡是補天餘。”儋耳山高高聳立,使天空都顯得狹小,其他山峰都不能與它相提並論。請您看看道路旁邊一塊塊的奇石,全都是女媧補天剩下的五色石吧!
蘇東坡的一生在政治浪潮中沉浮不定,他20歲考中進士,比咱們前麵討論過的30多歲中舉的戚蓼生要厲害吧,蘇東坡當過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這樣的高官,居廟堂之高參與朝政。又先後當過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潁川、揚州、定州的地方長官,長期主政一方。王安石推行變法後的黨爭中,蘇東坡三次被貶先貶黃州,再貶惠州,最後貶到遙遠的海南儋州。麵對著政治抱負和才華難以施展、又多次地遭遇貶謫,蘇東坡“士不遇”的感情十分強烈,“君看道旁石,盡是補天餘”,這一句更是將女媧補天神話和“士不遇”連接起來。儒家的人生態度,本來就是主張積極入世的,不隻求個人超脫,而是要靠平生所學來濟世安民,“濟世安民”就是推動社會繁榮穩定,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古代的優秀知識分子更是以天下為己任,把治國安邦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最高理想。學有所成的讀書人不能實現自己的報國理想,跟被鍛煉過的補天石沒有用來補天是一個道理。
蘇東坡之後,馬致遠、賈仲明、王實甫、高則誠、施耐庵、蒲鬆齡等一大批戲曲、傳奇、小說作者繼續豐富著“士不遇”的表現形式。“士不遇”融匯著古代文人對社會、人生、曆史、現實複雜的反映和深邃的思考,他們高度抒情或精美的詞句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麵具有獨特的魅力,《紅樓夢》作者也從厚重的文學土壤中吸收了“士不遇”這個主題,並完美的銜接上女媧補天的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