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硯齋說作者如蘇東坡《石鍾》《赤壁》用幻處?

字數:12935   加入書籤

A+A-




                      《紅樓夢》裏癩頭和尚把大塊的補天石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且又縮成扇墜大小,可佩可拿。【甲戌側批奇詭險怪之文,有如髯蘇《石鍾》《赤壁》用幻處。】
    這段批語裏的髯蘇是指蘇東坡,髯就是男性的胡須,三國名將關羽被稱為“美髯公”就胡須長的漂亮。古代出仕當官兒很注重外貌形象,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看顏值,像《陌上桑》裏誇的那樣“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當官要有官兒樣,走路要有官兒像!另外呢,胡須是男性可以正常外露的生理特征,代表男人的陽剛之氣,官宦都留胡須,宦官想留胡須也沒有。
    蘇東坡白麵書生科舉做官,開始留胡須,胡須長的也好,符合當時的審美觀點,所以人們稱他為“髯蘇”。《石鍾》和《赤壁》都是蘇東坡的代表作,很多朋友上學的時候學過,《石鍾山記》和前、後《赤壁賦》。
    先說《石鍾山記》,寫於蘇東坡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的特殊時期,顯然他的目的不僅是求證石鍾山名字的準確由來,而是提醒變法者和盲目的擁護者,要到實地“目見耳聞”。他的文章是借“石鍾山名字的考證”映射“事不目見耳聞”者的淺陋,他是在說“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他是在批評那些閉門造車的當權者,這正是髯蘇的“幻筆”之處。
    《前赤壁賦》開頭,“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飲酒樂甚,扣舷而歌,是何等的灑脫。然而一位會吹洞簫的客人,吹的簫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東坡正襟危坐,問他“簫聲為什麽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寫的詩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赤壁這兒難道不曹孟德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一代梟雄,如今在哪呢?唉,更何況你我這樣的普通人,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我知道有些東西在短暫的人生中就不可能得到的,所以才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哀怨的曲子。”
    文中哀歎人生短暫,自我渺小,渴望能與江水永存,與明月長終,惋惜時光短暫、擁有的太少,使人感到現實世界的悲觀與蒼涼,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缺乏獲得感、沒有成就感。
    蘇東坡寬慰說“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是大自然恩賜的無窮寶藏,你我無憂無慮可以盡情享受啊。”
    經過蘇東坡的解答,“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這篇文章也是寫於蘇軾被貶黃州不久,43歲的蘇東坡感歎人生苦短,政治理想難以實現。《前赤壁賦》裏跟他一問一答的“客人”就好像他自己的“影子”,或者說根本就沒有什麽“客人”,是蘇東坡跟自己想象中的“幻象”在對話,在夢境中尋求自我安慰,所以脂硯齋說這篇文章用“幻筆”。
    《後赤壁賦》寫於《前赤壁賦》之後不久,隔了幾個月,這一次蘇東坡邀請兩位客人喝酒遊樂,酒還沒喝呢,蘇東坡就撩起衣襟先上岸了。他踏著崢嶸的山石,撥開紛亂的野草,往上爬,“踞虎豹,登虯龍”,一直爬到懸崖上猛禽做窩的高處。兩位客人都不敢爬那麽高。蘇東坡立於懸崖之上大聲呼喊,草木為之震動,高山回音與之共鳴,狂風凜冽,波浪洶湧。蘇東坡忽然覺得憂愁恐懼,這就是“幻筆”,借寫虛景來抒真情,他說的正是自己麵對仕途險惡的感受。“反而登舟,放乎中流”,任憑小船漂到哪裏就停在哪,是蘇東坡對無奈的現實和官場的厭倦所作出的反應。之後,他又看到了一種幻象“適有孤鶴,橫江東來”,接著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道士,他還與道士短暫對話,接著就醒了。有這樣一句古話,“得意信儒,失意崇道”。得意的時候信奉儒家學說,失意的時候轉而推崇道家學說,儒家主張“入世”、積極有為,道家主張“出世”、清靜無為。《後赤壁賦》裏寫的仙鶴和道士,很明顯就是蘇東坡對“出世”的表達,這也是脂硯齋所說的“幻筆”!
    簡單討論了蘇東坡的三篇文章,就容易理解脂批了,脂硯齋是說《紅樓夢》的作者用“幻筆”,是把自我幻化成想要入世享受富貴的補天石,補天石到世間之後,感悟人生,從而切身體驗“入世”和“出世”。《石鍾山記》,是告訴讀者,要真正參透“自我”的存在,就必須親自體驗這個“太虛幻境”。前、後《赤壁賦》就是告訴讀者“入世”和“出世”更深層次思考。《紅樓夢》裏描繪有“大觀園”,《紅樓夢》的作者是巨眼英雄,他要寫出真正的“大觀”來,書裏必定包涵著人生在世的一些靈魂拷問,“入世”、“出世”就是其中之一,就此展開說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有人說“儒家是治國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得意時儒家,失意時道家,絕望時佛家。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脫。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這個說法,我不太認同,儒、釋、道三家都是構成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完全的分割對待。儒家也有不出世的時候,也說“窮則獨善其身”,儒家出世也是為了“補蒼天”,也是為了救世,“達則兼濟天下”,不正是濟世安民的做法嗎?
    人生在世,隻一味講“出世”,一味的逃避煩惱、冷眼旁觀,自以為“修身、修心”,不食人間煙火,清靜無為,不去做一些實際的“入世”的事情。這種人尋找寂靜清幽“桃花源”,舍棄身外之物,去除一切雜念,想通過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其終極目標在於追求自身的解脫,就是“渡己”。
    “渡己”者到頭來也荒唐一夢。
    參禪修道的大觀者都是講求“入世”的,他們明白世間充滿苦難,眾生迷失了本性,是可以通過渡化,使眾生擺脫煩惱的,這就叫“入世修行”。沒有戀愛就不可能有失戀,對吧!不“入世”就沒有“出世”,不入紅塵就不可能看破紅塵,沒看破紅塵也不可能超脫出紅塵,自己都不能超脫,有什麽資格去渡化那些紅塵中的迷茫者?
    我們應該正確的看待“出世”和“入出”。能幹的事情要幹,一個人幹不了的要盡量參與,做事要認真、投入。積極進取、拚搏奮鬥,是我們應該有的“入世”精神。當然了,人生道路崎嶇坎坷,有太多的誤會、太多的陷阱、太多的誘惑,有時候人會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隻注重現實名利,患得患失,就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麵的處理問題,這時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要淡定,要超然豁達,要拿得起放得下,順其自然,以寬容的心態對人,以公正的原則對事,站得高一點,對名利看得淡一些。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才能過得快樂、灑脫。
    《紅樓夢》第一回文本,有這麽一段
    空空道人遂向石頭說道“石兄,你這一段故事,據你自己說有些趣味,故編寫在此,意欲問世傳奇。據我看來,第一件,無朝代年紀可考,【甲戌側批先駁得妙。】第二件,並無大賢大忠理朝廷治風俗的善政,【甲戌側批將世人欲駁之腐言預先代人駁盡。妙!】其中隻不過幾個異樣女子,或情或癡,或小才微善,亦無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縱抄去,恐世人不愛看呢。”
    因為空空道人提到兩位曆史上有名的女子,所以要解釋一下“班姑蔡女之德能”。先說班姑,班姑是指班昭,她是史學大家班固的妹妹。曾協助班固編寫《漢書》,班固死的時候《漢書》還沒寫完,班昭把剩下的續寫了。
    漢和帝對班昭這樣的才女十分欣賞,就經常請她到皇宮教皇後、妃嬪們誦讀經史,宮中妃嬪尊她為師。但是,班昭提倡婦女要有“三從之道”和“四德之儀”,強調男尊女卑,因此被封建統治者奉為“女德”的典範。班昭的代表作《女誡》作為“女四書”之一,極大地禁錮了中國女性的思想和自由。
    蔡女是指蔡文姬,她十六歲出嫁,丈夫死的早,蔡文姬隻好回到娘家居住。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忙著平定內部的軍閥,導致邊境空虛,匈奴南下。這時候,蔡文姬被匈奴抓走了,被迫跟了匈奴的左賢王,並生了兩個小孩。
    蔡文姬的父親蔡邕跟曹操的私交很好,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中國北方,騰出手來跟匈奴建立外交關係,並便派使臣用重金將流落在外十二年的蔡文姬贖了回來。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又嫁屯田都尉董祀。
    不久董祀犯了死罪。寒冬臘月裏,蔡文姬不穿禦寒的衣帽,並且光著腳,到大丞相府替丈夫請罪。蔡文姬淒慘的形象加上懇切的言辭,令當時的公卿名士為之動容。曹操也說“我很同情你,可是判決文書已經發出,怎麽辦呢?”蔡文姬就說“英明的大丞相,你有萬匹良馬和眾多善於騎射的猛士,我丈夫還是你介紹給我的,既然同情我,難道救人一命的事比累壞您一匹戰馬還重要嗎?”曹操聽了,立即派快馬把判決文書追了回來,免了董祀的死罪。
    後來,曹操問蔡文姬,“聽說夫人家裏早年藏書很多,戰亂中都已丟失,不知還能回憶起來多少?”蔡文姬就說“早年父親留下的典籍有四千餘卷,現在能回憶起來的,大概隻有四百多卷了。”她回家後把能記起來的各卷書親自寫出來,送去跟曹操的藏書核對,結果基本沒有錯誤和遺漏,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她也留下《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傑作,很多文人認為蔡文姬的文學水平不遜與“建安七子”。但是蔡文姬被俘虜後給匈奴人生了娃,在漢朝前後兩次嫁人,所以也有太多封建文人認為她文才有餘,而貞烈不足。
    “班姑蔡女之德能”這一句,我認為理解成“班姑之德,蔡女之能”比較合適。“幾個異樣女子,或情或癡,或小才微善,亦無班姑蔡女之德能。”是《紅樓夢》作者的貶義褒用,實際上是誇《紅樓夢》裏的有些女子,要把“班姑之德,蔡女之能”合起來才能與之相比。
    《紅樓夢》文本裏有這樣一段,【更有一種風月筆墨,其淫穢汙臭,塗毒筆墨,壞人子弟,又不可勝數。至若佳人才子等書,則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終不能不涉於淫濫,以致滿紙潘安子建、西子文君】這一句裏有四位名人,我們按順出場序作簡單的介紹。
    潘安,本名潘嶽,字安仁,河南人,西晉著名文學家,他跟當時的名流雅士石崇、歐陽建、陸機、陸雲、左思等關係密切。名氣很大的蘇州拙政園,就借用潘安《閑居賦》裏的一句話“拙者之為政也。”來命名。
    不光文才好,潘安還長的太帥,被譽為“古代第一美男”。他和妻子楊氏12歲訂婚,相愛終生。楊氏死後,沒有再娶,潘安為楊氏寫的悼亡詞情誼真摯,纏綿無盡,成為千古佳話。
    子建指的是曹植,曹操的第三個兒子,曹植,字子建,安徽人。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外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詩文以筆力雄健和辭藻華美著稱,被曆代文人推崇。
    曹植早年娶妻崔氏,才子佳人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十分令人羨慕,但是好景不長。據《魏晉世語》記載,崔氏的衣裝過於華美,曹操看到後,認為她違反了穿著華麗的禁令,崔氏就被賜死了,當時國家百廢待興,政府提倡勤儉節約是一方麵原因,或許還有崔家人反對曹操的政治原因,我們不再展開討論。
    西子就是西施,春秋時期越國的大美女,浙江人,年少時浣紗於若耶溪。若耶溪是一條小河,她常在河邊洗衣服,傳說河裏的魚看見西施太美了,魚的相貌跟她沒法比,害羞而沉到水底,就是人們後來常說的“沉魚之美”。
    越王勾踐在對吳國的戰爭中失敗,就用了美人計,對西施精心培訓,三年後,派範蠡把一群女間諜送給吳王夫差。夫差尤其寵愛西施,沉溺酒色,荒於國政,最終被勾踐所滅,西施沉江而死,因為西施對國家的貢獻,後人尊稱她為“西子”。還有另一個唯美的傳說,西施後來被範蠡救出,兩人相濡以沫,歸隱山林。
    文君是指漢代才女卓文君,公認的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四川人,她老爹的當地的首富。跟剛才咱們說過的蔡文姬一樣,卓文君也是十六歲嫁人,丈夫也死的早,她就返回娘家住。當時生活落魄的大才子司馬相如用了一些非常規的手段,獲得了到卓文君家喝酒的邀請。這個故事我在曆史節目《以史為鑒漢武帝》係列裏也講過,宴會一結束,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門,跟著司馬相如私奔了。
    司馬相如這一次可以說是財色雙收,後來,司馬相如因為文章寫的好逐漸進入漢武帝的視野,被選到朝廷做官,連辛棄疾都感歎“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司馬相如離開老家,來到長安,很快有了納妾的想法,卓文君就從老家寄信給他,寫了一首《白頭吟》,“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司馬相如讀了信,打消的納妾的想法,決定跟卓文君廝守一生,演繹出一段愛情佳話。
    滿紙潘安子建、西子文君,意思是說在《紅樓夢》之前很多寫才子佳人的小說,總是慣用這幾位名人的故事,進行再加工,好比是剩飯再熱一熱,熱了之後不好吃,怎麽辦?那就加點佐料。不過作者要寫出自己的那兩首情詩豔賦來,故假擬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間撥亂,亦如劇中之小醜然。
    《紅樓夢》的作者對前代某些小說進行了激烈的批評,作者說,【且鬟婢開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話。】
    作者用了一個詞,“鬟婢”,就是丫鬟和奴婢,“者也之乎”都是文言文中的語氣助詞,“非文即理”就是在談論過程中旁征博引,多用典故,而且都有明確的出處。作者的意思是說前代某些小說,為了描寫主人公是書香門第出身,就把手下的丫鬟、奴仆也寫成開口閉口之乎者也、咬文嚼字、引經據典、有內涵有思想的文化人。
    這種寫法千篇一律,手下的奴婢都這樣兒了,烘托的公子、小姐那更不用說啊!看似高明,其實愚蠢之極。因為這種寫法與社會現實嚴重脫節,純屬瞎編亂造。我們說說“文字”的產生和使用情況,大家就明白《紅樓夢》的作者為什麽這麽說了。
    早期人類為了適應自然界惡劣的生存環境,開始群居生活,共同麵對自然災害和比本身強大的其它猛獸。群居生活需要相互協作、溝通交流,就產生了口語。很長一段時期內人類隻有口語傳遞信息,口語傳遞信息受距離和人類記憶力的影響太大。
    有的事想對你說,可是我離你太遠了你聽不見,等我大頭小汗的跑到你身邊跟你說了,你記不住,有的事兒你本來記住的,時間一長又給忘了。如果你隻是一個人生活,下班忘記買個饅頭,餓一頓就當減肥了,可是你加入了部落群居生活,甚至你成了部落的首領,你就有太多的信息需要準確的傳遞下去,口語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製,缺陷太大!
    你今天派出去十個人打獵,結果死了九個,一個人哭著回來了。口語傳遞信息給你本來是去抓梅花鹿的,結果大老虎也去抓梅花鹿,狹路相逢了,常說不一定非要跑第一名,關鍵時刻隻要不比別人慢就行了,這是真理啊!梅花鹿就不比我們慢啊,我們跑不了那就跟大老虎幹吧!如何如何最後,人都死的差不多了,看實在打不過,就爬到樹上去了,等老虎吃飽走了,才敢跑回來。
    部落裏一下光榮犧牲了好幾個,這個信息太重要了,你記住了,你就發布命令由於我們人少,捕獵工具也沒有殺傷力,以後打獵的時候如果碰到大老虎,就先爬到樹上去,等老虎走了再回來。這樣慘痛的教訓,這一代人可能記憶深刻,可是大老虎走了一直沒回來過,估計是吃的太飽。口語傳遞的信息被逐漸模糊、淡忘,很長時間後又一次發生同樣的慘案。
    因此,部落的首領需要用特殊的圖畫或者符號來記錄傳遞重要信息。哪一種蘑菇吃了會死人,什麽時候發大水需要搬到山上去,如何鑽木取火,怎樣織網捕魚,先是這些和生存緊密相關的信息被記錄下來。
    生存的好了,人口多了,部落也進一步向文明邁進。又需要用特殊的圖畫或者符號來記錄部落之間的戰爭、結盟和其它的一些大事。那些圖畫或者符號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製,積累流傳下來,演變成為文字,使人類更好的學習技術經驗,更好的總結曆史教訓,人類社會也向著文明大步躍進。
    但是我們有一點必須明白,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出現了階級,掌握這些重要信息的都是統治階級,或者說是社會精英。進入奴隸製社會後,很多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是不能掌握文字的,特別是我國這樣的農耕國家,你想脫離生產去學習文字,那誰來打獵種地?諸侯大臣、名門貴族吃什麽?到了西周初期,國家強大了,周天子也興辦學校,培養人才,那時的教育還是麵向貴族的,平民不能進入學校,更別說奴隸了。
    隨著國家的發展,諸侯開始強大,慢慢的周天子失去了對全國的控製,諸侯為了培養本國人才,紛紛開辦官學,教育對象不再局限於貴族,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學吸收培養。孔子正是抓住了這一機會,提出“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以實現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推行平民教育兩千多年的效果並不好,文字幾乎還是牢牢掌握在統治階級手裏。這一點,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功不可沒。
    商鞅提出了“馭民五術”,他說“民強國弱,民弱國強。治國之道,首在弱民。”弱民主要是不讓人民擁有武器,這樣就便於統治者進行管理。《過秦論》裏賈誼說秦始皇“隳(hui)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di),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沒有武器的老百姓是不能組織大規模的武裝力量跟政府對抗的,弱民是第一招。
    接著是貧民。就是讓老百姓始終在貧困線上掙紮,家中沒有餘糧,經常吃不飽飯。商鞅認為,一但讓老百姓吃飽了,他們就喜歡上奢侈安逸的生活,對下一年的耕種也就不那麽努力了。所以越是你糧食多,越是讓你繳的稅多,明年還得好好幹!再一個有些人吃飽了撐的,會出來作死,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現在某些網友評論熱門話題的時候說,都怪袁隆平讓人吃的太飽了,這就有法家思想的傾向。
    貧民之後是疲民,就是使老百姓天天過的很疲憊。商鞅認為人閑著容易惹是生非,得找事幹,你不是把地種好了嗎?去修宮殿吧!什麽?剛修了阿房宮回來?那明天去守山海關吧!你哥哥呢?
    我哥哥剛從山海關撿了半條命回來。
    噢,天子準備擴建陵墓,你就不用去了,讓你哥去吧!你爹呢?
    老父親,什麽都幹過了,再說年齡大了。
    行,別說了,最近匈奴猖獗,邊關吃緊,需要囤積過冬的糧草,活兒也不重,就你爹去吧!
    唉,使之疲於奔命,不得消停。河南地處中原,老百姓服一趟勞役,出門基本靠腿,一個來回,每天都風和日麗也要走大半年,偏遠的南部省份更不用說。國家大事幹不完,整天累的要死,哪有時間和心情家長裏短搬弄是非,更別說聚眾危害國家安全了。
    第四條是辱民,驢拉磨時,主人為了讓驢專心拉磨,會把驢的眼鏡蒙上。法家思想統治下,老百姓的待遇還不如一頭驢,要求百姓在種地時,眼睛不能亂看,耳朵不能亂聽,嘴巴不能亂說,就專心致誌的勞動。這還不夠,要求老百姓相互監督,可以檢舉揭發,揭發者有小獎,被揭發者受重罰。家裏養的牛瘦了幾斤,就要判刑,恐怖的氣氛中,人活的不如牲口,老百姓惶惶不可終日,沒有絲毫的尊嚴。法家認為,老百姓受的屈辱,習慣就好了,他們越屈辱,管理者和統治者就越尊貴。
    最後一條是愚民,這一條十分關鍵,更是被曆代封建統治者所運用。愚民就是實行文化壟斷,不讓太多的老百姓讀書認字,使老百姓成為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生產工具,任由統治者驅使。因為沒有太多的想法,就不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見,統治者說什麽,你就老老實實執行什麽,老百姓越是愚昧無知,越容易統一思想。沒有那麽多傻乎乎的老百姓生活在社會底層,統治者怎麽能高高的站在金字塔的頂端呢?長期以來,我國是以農耕為主的,都學了文化知識當管理者,那麽誰來種地?精英階層也不願看到他們的圈子裏湧進太多的人來,因此,兩千多年來,國民的平均文化水平是極其低下的。
    舉一個離當今不遠的例子,民國初年,也就是一百年前,全國進行過一次“認字”情況的普查,認字率是1。那時全國大約有4億人口,1就是說全國有400萬人“認字”。400萬人聽起來不算少了,比當時歐洲有的小國的全國人口都多,但是,這400萬“認字”的統計結果是以“隻要認識字”為標準得出來的。
    如今有些七八十歲的老人還沒上過學,但是他們在菜市場賣菜、買菜,他們認識錢和錢上的字,伍元,拾元,一百元,這就算認字了。當年統計得出這400萬人的時候也是這樣,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文化水平還沒有小學二年級的孩子高!
    而且有很多人,認識字,但不會寫字,就像王熙鳳,她是內當家,要給下人們發工資,看賬本、查庫房,她應該算是認識字的了,可是寫幾個字還要請賈寶玉幫她。如果當年統計的時候,以能自己寫信,或者做生意的能寫賬本、進貨出貨清單為標準的話,也就200萬人“認字”。能填詞作詩,寫八股文章的就更少了。
    要知道民國初年已經開始興辦教育,甚至出現了正規的女子學校,那時候“認字”的人還少的可憐,《紅樓夢》出現之前,國民整體的文化教育情況可想而知。
    丫鬟、奴仆開口閉口之乎者也、咬文嚼字、引經據典、根本就不可能,有些大家閨秀還不認字呢,何況是下人!
    小姐睡熟了,她們才敢睡。小姐起床前,她們早就起來挑水掃地了,還要洗衣做飯、澆花喂鳥。小姐醒了,趕緊伺候起床更衣,梳妝打扮。小姐餓了,趕緊端茶捧飯。小姐吃好了,想要外出,趕緊跑出二門,通知車轎。小姐上轎了,趕緊坐11路公交,跟在小姐的轎簾旁邊。小姐逛累了回來歇會,她們還得趕緊做些針線活。
    一隻鞋底還沒納好,小姐在床上又嚷著渴了,要是敢倒一杯熱水燙著小姐,完了,挨打挨罵不說,扣三個月工資。所以,在做針線活之前,就要有所準備,涼上半壺開水,小姐需要的時候,在茶碗裏跟熱的混合一下,背地裏喝上一口,感覺溫度可以了,小心翼翼的端到床邊,關心備至的說“小姐,喝冷的會傷身子,您慢點,小心別燙著。”如果跟小姐關係很好的話,還能對著碗口輕輕吹一下表示真關心。
    大家看看,這一天才熬到半下午,累不累,這是身心俱疲啊!丫鬟、奴仆哪樣時間學文化,能認識字就是主人大發慈悲了,“開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那得是比小姐都閑的丫鬟才能做到的吧!難怪《紅樓夢》的作者說前代小說中,很多都是“大不近情理之話”。
    從此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一個道士,因為世俗的“情”而參悟佛法,讀到這裏,我很吃驚。唐玄奘翻譯的《般若波羅密心經》裏有一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廣為流傳,不管信不信佛,很多人都聽過這一句,這也是《心經》的精華所在。“色”不單指美色,按照佛教的觀點,簡單的說“色”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可對可見”的色。“可對”就是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意思,“可見”是指我們的眼睛可以看見,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事物。
    第二種是“可對不可見”的色。眼睛看不見它,能接觸得到,比如聲音,香、臭氣味,甜酸苦辣鹹等味道。還有冷暖、幹燥、潮濕等通過身體接觸的感覺。
    第三種是“不可對不可見”的色。眼睛既看不見,也接觸不到,但是它是前兩種色在我們腦海裏的影子。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鼻子聞到的香臭,舌頭品嚐到的酸甜苦辣,身體所接觸到的冷暖,這些感官刺激所帶來的體驗,就像影子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既不可見,又不可對,但是有時候我們想要,有欲求,也是色。
    “色不異空”,“色”不同於“空”,“色”也不能改變“空”,這是對普通人來講的。普通人都有色相追求,因此貪得無厭,為官的,追求家業興旺,結果家業凋零。富貴的,追求更加富貴,結果金銀散盡。說“色不異空”,是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執著所有色相。縱然費盡畢生心力,使盡計謀,追逐求取,到頭來,“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追求色相也不能改變“空”的本質。
    “空不異色”,“空”不同於“色”,“空”也不能改變“色”,是對悟性一般的修行者來說的。他們把“色”與“空”完全分開來,因而廢“色”求“空”,他們認為世上普通人因執著色相,為“色”所累,困擾受苦,無法超脫。想要逍遙自在,到達極樂世界,就則必須遠離“色”,殊不知,廢“色”求“空”恰恰證明他們是有所求的,有所求正是咱們前麵提到的“不可對不可見”的色!
    這裏,我要講一個廣為人知的小故事,一天,坦山和尚帶徒弟去某地說法,路上遇到了一條河,但因為剛下過大雨,河溝泥濘不堪,河水上漲。師徒二人正準備渡河時,遇到一位年輕姑娘。姑娘有急事要辦,但不敢下水。坦山和尚便背著姑娘過了河。
    事情過去很多天了,小和尚還在為師父背姑娘過河的事情冥思苦想。一天,他終於憋不住了,問“師父,您經常教導我們,出家人四大皆空,更不可以親近女色,為什麽前些日子,您要背女施主過河呢?”坦山和尚平靜的回答說“我背那位女施主過河後,就把她放下了,沒想到你卻把她緊緊背著,到現在都沒放下來!”
    坦山和尚背那位姑娘過河,完全是出於善念。他的心裏早就把姑娘的事情放下了,而小和尚的煩惱,完全是自找的。懂得了“放下”,才能活得自在,這是一種內心境界,所以佛法進一步明確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一體,是完全對立而又統一的,關鍵是人的內心怎麽去看待。
    《紅樓夢》作者對色空觀,創造性地加入了“情”,“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看道號就知道空空道人是一心求空的,因此空空道人把“色”與“空”一分為二,區別對待。他求的是“空”,他能更好的區分什麽是“色”,這就叫“因空見色”。
    由空而顯現的色相就格外的惹眼,使人產生喜好、厭惡之情,什麽是想要的,什麽是不想要的,很多煩惱隨之而來,這就叫“由色生情”。
    想拋開這些煩惱,怎麽辦?我們是否要穿上道袍,或者剃個光頭躲到大荒山裏去呢?剛才就說過了,這樣不行!你躲開“色”追求“空”,還是又所求,還是色相!我們應該怎麽辦?應該“傳情入色”,“情”是由“色”而生的,我們應該收攏自己的“情”,把“情”還給色相。
    在滾滾紅塵世間中,坦然麵對這各種各樣的色相,就像鏡子一樣,有東西來就顯出倒影,東西沒了倒影也隨之隱去,我們內心毫無波瀾的平靜麵對這來來往往的一切,才能達到“色即是空”的境界,這就叫“自色悟空”。
    普通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性一般的修行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大觀者,“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我說空空道人是個悟性一般的修行者,這一點,上一集咱們讀過的一段話也可作為證據。空空道人嫌棄石頭上的文章沒有朝代年紀,石頭笑答道“我師何太癡耶!若雲無朝代可考,今我師竟假借漢唐等年紀添綴,又有何難?石頭笑空空道人太“癡”,就是說空空道人悟性不夠,作者才給空空道人起了這麽一個道號,他也是抄了一遍《石頭記》才“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的。“情”字是大關鍵,強調了麵對“色”、“空”,人的作用,是《紅樓夢》作者神來之筆。空空道人,遂易名為情僧,看看,不光名字改了,門派都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