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外示尊崇實奪權,潛流暗湧起關隴

字數:4627   加入書籤

A+A-




    自古以來,廢立太子,就是一件收獲巨大,風險也極高的大事。
    當時隋朝的太子是楊堅的大兒子楊勇,但他的儲位並非完全不可動搖。
    楊堅的二兒子,晉王楊廣才是真正得到楊堅和獨孤皇後歡心的人,陰謀家們第一次在隋朝引發了太子廢立之事的討論。
    他們兩麵雙刀,押寶到皇太子楊勇的身上,又向楊廣表達忠心。
    這是一種挑起競爭,攪渾池水,分散投資的策略。
    隻要他們挑起事端,這種微妙而敏感的話題,一定會讓朝臥,甚至皇帝本人,也會被帶入某種節奏,情勢越混亂,就越能獲利。
    他們播下的這一顆罪惡的種子,要到十多年之後,才真正生根,開花結果,並成為隋朝極盛而衰的轉折點。
    本質而言,這種首鼠二端的騎牆行為,不過是政治投機,為自己謀私利而已。
    但他們這個小集團中,卻出現了幾個身份微妙的人物。
    劉昉等人,不過是以無賴近臣身份得幸於北周天元皇帝,在朝野之間並沒有深厚的根基。
    但參與謀亂的另外幾個人,卻都是出自於關隴貴族集團,其中李詢是太師李穆的親侄子,而元諧是北魏的累世貴胄,又是楊堅少時的同學,更是最早一批向楊堅表示忠心的的元老級人物。
    當年楊堅陰有篡立之誌,元諧便曾推心置腹地對楊堅說過:“公無黨援,譬如水間一堵牆,大危矣。公其勉之。”
    這當然是大逆不道的話,但於楊堅而言,卻足以收獲一份忠誠和自信。
    楊堅禪讓之後,曾經不無得意地對元諧笑著說:“水間牆竟何如也”
    他們二人有足夠的級別和身份,他們雖然並不想推翻楊堅的統治,但他們足以代表了舊時貴族的某種不滿和抵觸情緒。
    傳統貴族們,懷念北周武帝時代那種共創大業,共享大權的黃金時代。
    現在,他們對於要集權,要集中,要集約的體製,要獨尊楊堅一姓的製度和風氣,心生抵觸。
    他們的反對和反擊是有限和充滿試探性的,他們並沒有直接反對楊堅本身,轉而反對實施這種製度的新的領導核心高熲,以表達自己的不滿。
    這是關隴集團和楊堅第一次的較量。
    太子之爭,表明了朝野的關隴集團具備攪亂局勢,渾水摸魚的能力,但那是一種長期的隱性壓力,他們跨出攻擊的第一步,是尖銳而急切的。
    楊堅敏銳地嗅到了這種危機,高熲也立即感受到了關隴貴族集團的直接壓力,他立即遞上了一紙辭呈,請求將自己的位置讓給蘇威。
    蘇威雖然沒有尺寸之功,但他是關隴集團中根正苗紅的一員。
    楊堅對於劉昉等人的謀亂采取了懷柔的政策。
    他知道,他的真正對手不是明麵上的劉昉,而是其背後影影綽綽的關隴貴族武將集團。
    楊堅在查清楚這個小集團的活動,證據確鑿的情況下,表現出少有的寬宏大量。
    “以龍潛之舊,不忍加誅”,安撫了所有參與人員。
    他甚至沒有殺戮一個人,哪怕是找出一個替罪羊。
    相反,他為了安撫李穆,並消除他的戒意,特地下了一道聖旨,大加褒讚李穆的不世功勳和為國為民之高風亮節,然後才談及他真實的目的。
    “自今以後,雖有罪愆,但非謀逆,縱有百死,終不推問。”
    這實際上是對關隴舊貴族的妥協,這也是明麵上的態度,以安撫李穆,還有和他同一心思的武將們。
    為了進一步籠絡關隴貴族,在高熲的辭呈遞上來後,對於這個自己的家臣,還有自己親自選定的代言人的辭職,他立即給予批準,這更是一種明顯的示弱。
    當然,高熲的位置不能讓蘇威兼領。
    一是蘇威本身已身兼五職,更重要的是,楊堅需要找到一個更加中立的人物,一個更為關隴貴族集團和皇權所認可的傳統人物,來接替高熲的位置。
    楊堅深深地知道,雖然他自己本身也屬於這個集團,但和關隴貴族中武將集團的攤牌,還遠未到時候。
    楊堅需要忍,也需要時間。
    他選擇了趙芬接替高熲的位置。
    趙芬跟隨北周太祖宇文泰起家,北周末年已擠入東都洛陽的核心權力層,他在楊堅平定尉遲迥等三方之亂時,向楊堅效忠,所以是一個各方麵都可以接受的過渡型人物。
    這一回合,以楊堅暫時避開關隴集團的攻擊鋒芒,示弱安撫而結束。
    關隴集團雖然看似取得成功,但並未取得實際性的戰果,相反,他們讓楊堅產生了戒意和防備。
    隨著時局的發展,當楊堅的力量越來越強時,形勢會發生逆轉。
    楊堅在等待一個反攻的機會。
    他知道,這個機會一定會到來,但他想不到,他的反擊差一點引發一場非常嚴重的顛覆性的災難。
    楊堅剛登上皇位,他就已經著手安排關隴貴族和武將元老們。
    他將曆史上最尊貴而有實權的三師和三公位置,剝去實際的權力後,用來安置那些功高不賞,又掌握著可怕實際力量的元老勳貴。
    比如李穆任太師,於翼任太尉,王誼任司徒。
    這些官僚頂層的官職,隨著他們三個人的自然老去和死去,也再沒有有人繼任,可謂有其位而無其人。
    這本來也是楊堅一種權宜之計,外示尊崇,實奪其權的安置之法而已。
    這些虛名,對於長期和北周統治者分享權力和利益的關隴貴族而言,不過是隔靴搔癢,他們可以看得出來,楊堅想搶他們碗裏的肉。
    劉昉的五人同盟不過是風雨欲來之前的一道小菜,關隴集團和楊堅都隻是試探性地出手,並小心翼翼地留意對方的反應。
    楊堅處理劉昉的五人同盟,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的餘地,給予關隴集團無限想象的空間。
    他們征戰於沙場,奪利於虎口,他們一直還保持著尚武奮進的風格。
    於是關隴集團決定來一場硬仗。
    這一次參與的都是實權型和久經戰陣的核心人物,他們的目標直指楊堅。
    他們脫下了溫情脈脈的外衣,直接想顛覆新生的隋朝政權,進而取而代之。
    宇文忻直接說出“帝王豈有常乎?相扶便是。”
    這是典型的北周軍政一體化下的軍政鬥爭理念。
    參與的人員,全部是原北周的軍政核心比如宇文忻,梁士彥,而其中牽線搭橋的自然便是心懷不滿,造反成性的劉昉。
    劉昉經過五人同盟事件之後,知道自己暫時雖然沒有被清算,但他太熟悉楊堅,秋後算帳是必然的,自己不管如何做,悲慘命運都不會改變。
    既然如此,那不如幹票大的,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
    此心一起,他便混跡於各軍政大臣之間,以便察風觀氣,尋找機會。
    要找到同樣心懷怨恨的實權人物並不難。
    楊堅雖然建立新朝,但其上位不過是適得其會,並非自己艱苦奮鬥而來。
    因而,在他昔日同僚之中,頗有種取之不武,難以讓人口服心服之感。
    關於這一點,楊堅本人也有清醒的認識,他曾在詔書中說:“(楊堅)起自布衣,入升皇極,公卿之內,非親則友,位雖差等,情皆舊人。”
    他並沒有壓服同僚的武功和智慧,一朝榮登九五,和往日同僚便如雲山隔海。
    往日同僚,今成君臣,雙方的心態和認知如何去同步調整,這當然是一個大問題。
    既然楊堅本人都持有這種心態,那朝廷之中持有同樣心態的文臣武將,自然為數不少。
    劉昉深知其理,他知道自己遲早可以得遂所願。
    他通過一個女人,終於牽線搭上了這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