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複國夢灰飛煙滅,二十年長孫五策

字數:4509   加入書籤

A+A-




    既可佳人在抱,又得財富盈筐,再加上二國修好,可以掌握外交上的主動權,這是三全齊美的好事。
    北周優厚的條件,讓佗缽可汗無法拒絕。
    二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不存在永遠的敵人,當時代需要你拋棄,那些你所珍視的人或事物時,你隻能默默地躺平接受。
    但是,對著這個有著盟約之義,又是自己一手扶植的高紹義,佗缽可汗並沒有展現出一個政治家應有的決斷,他內心之中,還存有草原之上,英雄同生共死的義氣。
    這種感覺讓佗缽可汗感到不安。
    他內心有愧,覺得有賣友求榮之嫌。
    實在下不了手的佗缽,不忍心直接出手抓捕高紹義,但這件事情,已經無法回頭。
    他采取了一個折衷的方案,也想給高紹義最後一個希望渺茫,或者可以說不是機會的機會。
    佗缽可汗假借和高紹義打獵為名,將他護送到和北周約定的地點。
    當高紹義遠遠看到北周的騎兵漫山遍野飛奔而來時,他向佗缽投出了怨恨的目光,他知道自己被出賣了。
    但他已經沒有時間去感歎人情淡薄,世事無常。
    他立即策馬反方向逃跑,高紹義希望能出現奇跡,自己可以逃脫北周騎兵的追剿。
    佗缽可汗勒馬,目送高紹義消失在地平線的遠處,一直消失到視線之外。
    有備而來的北周軍隊,並沒有讓奇跡發生,他們在馬邑追擒高紹義,並將他帶回長安,然後流放到巴蜀之地。
    北齊宗室最後一支力量,從此消逝在歲月長河之中。
    在高紹義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是沒有原諒突厥的背信棄義,在生命最無聊的那些日子裏,他在寫給自己王妃的一封信中,依然憤憤不平地說道:“夷狄無信,送吾於此。”
    巴蜀之地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也走不了的地方。
    高紹義最後客死蜀中。
    楊堅在和突厥的這次交易中,敏銳地察覺到突厥並非是鐵板一塊,也並非不可摧毀,他們一樣存在弱點,可以利用並征服。
    楊堅在等待一個了解突厥,也能製服突厥的人。
    那個人很快就出現了。
    他就是長孫晟,一個被上天選定的人,一個神一樣的男人。
    楊堅篡周立隋之後,千金公主傷其宗祀覆滅,日日夜夜在枕頭邊向沙缽略可汗哭訴,要他替自己複仇。
    千金公主引誘沙缽略說,中原王朝的富庶,是他無法想象的處處黃金,遍地流油。
    千金公主雖為一介女流,但她卻有著並不輸於男人的誌向和意誌,她除了想向楊堅的隋朝複仇,她還立誌要為宇文氏複國。
    沙缽略仔細算賬。
    楊堅隋朝初立以後,就已經不再像北周和北齊一樣,向自己朝貢,每年損失一筆巨大的財富,那可是每年數十萬匹的絹帛,那是突厥進行戰爭和奢侈型享受的保證。
    他似乎沒得選擇,即使千金公主不請求他出兵,他也必須和楊堅一戰。
    草原上的規矩就是想要的東西,就自己憑本事去拿。
    但沙缽略還是保持了一種比較克製的進攻。
    楊堅登基的第一年,沙缽略就做出了試探性的進攻。
    但做即使強盜,也要有理由,他對外明確宣布:“我周家親也,今隋公(楊堅)自立而不能製,複何麵目見可賀敦乎(北周千金公主)!”
    沙缽略選擇了楊堅鞭長莫及的東北地區進攻。
    他聯合營州的割據勢力高寶寧,從河北東北部攻陷重鎮臨渝(今山海關)。
    這次進攻讓沙缽略信心大振,漢人的中央政權,沒有任何力量去製衡反擊他們在邊疆的胡作非為。
    沙缽略決定聯合各族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入侵,楊堅即將麵臨他登基以來最嚴重的挑戰。
    但楊堅並沒有意識到危險。
    新朝初立,內憂外患紛至遝來,他當時最大的任務是坐穩皇帝的位置,而對於突厥的威脅,他並沒有力量和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正麵對抗。
    但是,突厥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他對於采取哪種應對方式心存疑慮,因為傳統的方式,不外乎修長城備邊,屯重兵備守,效果當然有,但也有限。
    但即使知道效果有限,楊堅依然必須作出反應,他派出了幾萬精兵,分道防守突厥的進襲,但這種守株待兔式的被動防禦,從來就不會取得真正的戰果。
    隻是聊勝於無而已。
    楊堅想徹底解決突厥問題。
    直到他見到了長孫晟,他才知道,這就是他一直等待的那個人。
    長孫晟等待這一刻已經很長時間了。
    他提出了在心中醞釀很久的八字長策,這也是曆史上著名的“長孫五策”的首策。
    楊堅一朝堅定執行了長孫五策,而突厥最終也完全臣服於楊堅。
    當然,任何的策略,背後都必須有強大的實力做支撐。
    楊堅一朝承襲北周的軍國政體,本身就是一架高效的戰爭機器,具備和突厥硬扛的資本,有此軍事力量和財政支持,再加上長孫晟的的謀略,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長孫五策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也才能讓隋朝成為世界性帝國的中心。
    長孫晟對著楊堅的麵,堅定而緩慢地說出了八個字“遠交近攻,離強合弱。”
    楊堅側耳傾聽。
    長孫晟是真正的突厥問題專家,他認為突厥在目前階段,控弦之士四十萬,軍力鼎盛,但內懷猜忌,外示和同,難以力征,易可離間。
    他在楊堅麵前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寫其虛實,了如指掌。
    楊堅茅塞頓開,深深被長孫晟的見識和謀略所折服。
    長孫晟更進一步闡述了具體的離間之計,這是針對突厥大可汗沙缽略,離間四可汗的組合策略。
    “今宜遠交近攻,離強合弱。通使玷厥,說合阿波,則攝圖(沙缽略)回兵,自防右地。又引處羅,遣連奚、霫,契丹,則攝圖分眾,還備左方。”
    長孫晟非常自信地說出了自己的判斷,“(突厥)首尾猜嫌,腹心離阻,十數年後,承釁討之,必可一舉而空其國矣。”
    楊堅完全讚同這個殲滅突厥的“一舉空其國”的政策,並將其作為處理突厥關係的國策。
    此一策略的核心,在於巧妙利用突厥各可汗之間互爭雄長,互不服氣的心態,進一步離間其關係,挑起其內鬥。
    針對大可汗沙缽略,形成包圍圈,以左右夾擊之勢,從而達到四虎相爭,四敗俱傷,讓突厥形成互不統屬,四分五裂之局麵,隋朝得漁人之利之目的。
    此策略排名長孫五策之首,實乃天下一等一的陽謀。
    此一策略對於戰略,戰術,時間,結果,無不做了精準的預測。
    曆史也證實了長孫晟的高超預判。
    楊堅將很快將見證長孫五策的巨大威力,隋朝和突厥的戰爭也進入另一種層麵的競爭。
    二個大國,終於要正麵對抗了。
    在塞外長城上的烽火台,巨型的狼煙,已經衝天而起。
    突厥在經過了初期的試探性進攻後,舉全國之力,率領四十萬騎兵,厲兵秣馬,磨刀霍霍,洶湧而來了。
    楊堅,將要和突厥在戰場上見真章。
    長孫晟,也將在戰場上親自見證自己所提“長孫五策”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