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新朝氣數4-5

字數:5031   加入書籤

A+A-


    11-4
    王邑離去後,王莽憂憤難禁,寢食不安,日以繼日地看閱兵書,不吃飯,不睡覺,倦了就伏案而睡,餓了就飲點酒吃些魚。壞消息還是不斷傳來,更始將領李鬆率領的軍隊已經攻至武關,析縣人鄧曄和於匡在南鄉起兵響應,攻取了析縣、丹水縣。鄧曄自稱輔漢左將軍,於匡自稱輔漢右將軍,兩人攻取了武關迎接李鬆。
    王莽日夜看書,憂思不絕。大司空崔發對王莽建議:“《周禮》和《春秋左氏傳》上有記載,國有大災時,哭一哭就可以消除。我們如果讓上天知道我們麵臨的災難,也許就能得到救助。”
    王莽大喜,忙率領群臣到長安南郊。王莽站在前麵,背對眾臣,麵向遠方。隻見遼闊的田野,青天蒼茫,遠山如黛。王莽看著這大好的江山,偏偏群賊紛擾,不禁心扉惻然,抬頭向天,雙眼含淚,細細訴說自己得到符命稱帝的經過。而後大聲道:“蒼天啊,您既然將天命授臣王莽,為何不為我消災除難,您既然要給我新朝三萬六千年氣數,為何還要降危難於我。如果是我王莽不忠不義,就請降下雷霆霹靂,把我誅殺吧!”
    群臣聽得分明,又見王莽雪白的發絲從王冠之下露了出來,在風中飄起,無不動容,低頭垂淚。王莽聽著四周靜寂無聲,天空遼闊,大地平和。老天並沒有降下雷霆,但卻還要自己承受這如山的災難,王莽不禁悲從中來,仰天呼號:“蒼天啊,您可憐我新朝的萬千百姓吧,讓他們免受災難,天下的苦難讓我王莽一人承受吧。”說罷捶胸伏地,放聲痛哭。群臣無不傷心,紛紛跪地,悲號四起。
    想著自己行將七十歲,還在為這個國家操勞,還要受天下人嫉恨與聲討,王莽內心無比痛苦。他知道所有人都恨他奪了漢朝的天下,恨他禍國殃民,連自己的女兒都因恨他而為漢室殉國。可自己忠心服國,一心為民,有誰能夠理解?難道這江山就隻能是劉氏的天下嗎,為什麽就不能是黎民百姓的天下,為什麽就不能是我王莽為民請命,重建江山?
    都說我虛偽,可有誰能理解我的苦衷呢?為了名聲,我幾十年清廉樸素,好學上進,禮賢下士;為了讓任大司馬的伯父為自己說一句肯定的話,寧可幾十日忍饑挨餓衣不解帶地服侍他;為了尊崇道德,我買來的女子一下未碰就送給了朱子元將軍;為了推行清廉,我一輩子也沒給夫人置辦過一件好衣裳;為了崇尚公正,我親兒子有罪照樣格殺勿論;為了給天下人樹立一個始終如一的榜樣,我不惜將每次審理個人私密案件的官員全部清理。這麽多年,我王莽為國家勞苦功高,縱然有點奢侈享受又有什麽過錯呢?
    我王莽到底何罪之有啊?竟讓天下人如此忿恨,姓王何嚐是我的錯,想成就千秋偉業何嚐不是我的夢。
    劉家的子孫,有誰比我王莽更願意看見天下太平!漢成帝貪淫成性,後宮無數,卻連一個子嗣都沒有,難道不是天意嗎?漢哀帝不思進取,獨愛男寵,縱然他沒有早逝,這個江山不也會被斷送嗎?我王莽立劉家的孺子,我是有私心,可我的私心就是想為天下人謀福利,為天下人消除劉家的剝削與壟斷,劉家的宗室王侯們占據了天下最多的土地,可有誰是在為百姓謀福,劉家擁有天下最多的奴婢,可有誰關心過她們的生死。我王莽為什麽就不能取代劉漢,讓全天下平等,給百姓太平。
    我王莽推行新政,收歸土地為天下人共有,廢除奴仆恢複自由,統一專賣為國家經營,重建貨幣改善流通,控製物價防止大戶欺民,征收稅收補貼於民。劉家宗室,你們自稱皇族,為什麽不支持這利在千秋的改革。天下百姓,你們自視為良民,你們為何不理解我王莽拳拳之心。
    蒼天啊,你放我到人世,給了我才華與抱負,為何不讓我縱橫四海,功業卓著……
    王莽泣不成聲,哭得幾欲昏厥。他哭他的新朝氣數,他哭他的一身抱負。
    大臣們痛哭流涕,哭的是身不由己的迷惘,哭的是家室不安、前途無助的傷痛。
    沒有人告訴王莽太多的夢想不切實際,沒有人告訴他所有的努力最終讓窮人更窮富人更富,沒有人告訴他隻要有社會不公就永遠沒有百姓的幸福,沒有人告訴他政權的重要意義不是追求個人財富而是維護民眾的權益和社會的公平。雖然永遠沒有絕對的公平,但老百姓有足夠的寬容和熱情去理解和熱愛自己的國家,每多一分正義,就會增加一分社會穩定,每減少一分欺壓,就會多一分百姓幸福。
    王莽趴在地上,哭得渾身無力。真想就這樣躺在新朝的土地上,永遠地睡去。但他無法睡去,他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哭能否為新朝帶來度過厄難的氣數。
    痛哭之後,果然神清氣爽。王莽一骨碌爬起來,隻見天空高遠,閑雲遊蕩,腳下群臣伏地,哭聲哀婉,一轉身就看見了遠處未央宮宏大的西安門,長慶宮和建章宮排在兩側,紅牆綠瓦,畫簷飛角,那麽安靜,那麽雍容。
    王莽心滿意足地回去了。對於哭得傷心欲絕的官員王莽重加賞賜,然後親自寫了禱告的策文,讓中常侍碷惲組織儒生和平民一邊誦讀一邊痛哭,不僅為這些人備好飯食,還對哀泣至深而又能泣誦策文的人任命為官。
    從早到晚,哭泣的人絡繹不絕,最終被任命為郎官的竟達五千多人。但這些郎官們還沒來得及受命加封,更始的義軍和沿途的變民就已經陸續抵近長安。
    王莽沒有時間哭泣了。他任命了九位將軍,號稱“九虎”,讓他們率領數萬精兵前去作戰,又將這九人的妻子兒女留在宮中以作人質。新軍士氣不振,王莽忽然想到宮中還有黃金數十萬斤,便欲賞賜眾將士。臨行又想起自己為娶史家女兒已經花了三萬斤,再要賞賜實在不舍,便隻給每人賞四千錢。眾將士心中不滿,又畏懼王莽,隻得憤憤而去。
    “九虎”之軍很快被義軍擊敗。其中兩虎史熊和王況來向王莽請罪,說自己罪責當死。王莽問:“既然當死,死人何在?”兩人隻得自殺。其餘幾虎得知後各自逃走,最後隻剩郭欽等三虎集合殘兵守衛京師倉。
    11-5
    李鬆與鄧曄領兵到京師倉,一時不能攻克。鄧曄任命弘農郡掾王憲為校尉,率一支人馬北渡渭水,從左馮翊郡逼近長安。李鬆派遣偏將軍韓成率一支人馬一直向西,直指京師。李鬆和鄧曄率主力退到華陰縣,置辦武器以待更始大軍。
    韓成與王憲的兩路兵馬進展順利,沿途又有不少人響應,跟著一起殺向長安。
    長安城周圍的變民一日比一日多,又聽說天水郡隗囂的兵馬就要到達,大家唯恐長安城被天水的兵馬搶先攻破,紛紛開始胡亂進攻,希望能有所得。但各個城門都有新朝兵士守衛,一時無法得手,隻能紛擾一氣。
    王莽突然想起監獄還有不少囚徒可以充軍,忙派人將城中監獄的所有囚徒釋放出來,由將軍史諶率領,史諶的女兒正是王莽幾個月前迎娶的新妃。王莽給大家發放武器,又令人殺豬取血,讓這些囚徒飲血盟誓。這支囚徒大軍一過了渭橋,便四散而去。隻有領兵的史諶獨自回朝向王莽複命,王莽勃然大怒,卻無可奈何。
    那些逃散的囚徒士兵沒有了監管,便開始四處作亂,與城外作亂的人遙相呼應。城裏到處都有廝殺混戰聲,夾雜著哭泣哀嚎聲,官民各自逃散。城外有人掘開王莽的妻、子、父、祖父的墳墓,點火焚燒他們的棺槨連同王莽為他們修建的九廟、明堂和辟雍,火勢盛大,光照雲天。
    城裏人看見外麵的火光,萬分恐慌。有兩個叫朱弟和張魚的年輕人,點火燒毀了尚方作坊的門,又用斧頭劈開敬法殿的小門,喊道:“反賊王莽,為什麽不出來投降?”大火燒到了宮中的承明殿,正是王莽女兒住的地方。
    城門毀壞,各路人馬和綠林軍前鋒隊伍開始陸續進入長安城。
    王莽坐在宣室殿,看見火光映紅了宮牆,想起女兒投火自盡的樣子,心中不禁悵然。火光越來越大,王莽麵無表情,低頭撥動地板上一個巨大的司南,一名宗卿師呆呆地站立一旁。
    司南轉了幾圈慢慢停下了,王莽挪動老邁的身軀坐到司南鬥柄指向的位置。外麵響起了物件落地的聲音,一股熱氣撲來,王莽頭也沒回,口裏念念有詞,忽然麵露喜色道:“天意在我,漢兵有何奈何?”
    忽然,一群大臣衝了進來,大聲道:“陛下,賊兵破城進來了,快走!”王莽正欲發怒,這些人不等他說話,擁起就走。走出房門,門外一大群公卿大夫已亂成一團,不遠處的喊殺聲清晰可聞。
    眾人將王莽簇擁上車,穿過複道,奔向漸台。路上不同衣著的人在各自奔忙,王邑正領著一群士兵急急趕來,奔跑間有人離開了隊伍,獨自逃命。燃燒聲、砍擊聲、喊殺聲、馬嘶聲、哭叫聲,交相混雜,震人心扉。王邑見無數人在城中到處搶殺,已無法阻擋,隻得領兵退向漸台。忽見兒子侍中王睦脫下衣冠想要逃跑,王邑大聲嗬斥,王睦隻得轉身回來,和王邑、碷惲和王巡等人守在漸台。大家拚命向下麵射箭,很快箭就用光了。
    下麵的人群越集越多,有人拿著刀,有人舞著劍,還有人拿著樣子古怪的農具,有人開始爬上漸台。王邑父子渾身沾滿鮮血,終於抵擋不住,很快就倒在人群腳下。瘋狂的人群喊著“殺死王莽”“殺死老賊”,踩過王邑父子的屍身,憤怒地衝向內室。擁著王莽的官員們驚慌失措,放開王莽,各自四散逃竄,王莽瞪著眼睛看著衝來的人群,一動不動。
    長安商人杜吳衝在最前麵,一刀砍倒王莽,踏前一步,一把抓住王莽身上的璽綬。眾人擁過來,伸手亂抓。杜吳張開胳膊,上下擺動,擋住擁搶的人,使勁一扽,扯下璽綬後往外就走。
    有人大聲問到:“帶璽綬的老賊呢。”杜吳指了指室內,有人認得說話人是東海郡的新朝校尉公賓,忙道:“請公大人來看看這人是不是老賊王莽。”
    眾人給公賓讓開道,公賓擠到前麵,一看果然是王莽,二話不說,拿起手中短劍,割下了王莽的首級。其他人趕忙開始砍王莽的屍身,幾十樣兵器很快便將王莽砍殺成碎塊。
    公賓提著王莽的腦袋,找到剛剛領兵入城的王憲。王憲見王莽已死,心中大喜,對眾人道:“我是漢朝的大將軍,眾人聽我號令就是。”
    眾人簇擁著王憲歡呼。王憲得意洋洋地帶著眾人搶奪了宮室財寶,又見王莽的車馬高大華麗,氣派非凡,便乘上馬車讓宦者帶往後宮。後宮裏有無數宮女,竟無人逃散。王憲心花怒放,當即在後宮住下,肆意淫辱宮女。
    一時間,整個城市陷入了燒殺搶掠之中,到處是平民百姓逃命的身影。無數的百姓被殺死,無數的房屋被燒毀,到處濃煙彌漫,火光衝天,甚至義軍自己人也為搶奪財寶而相互爭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