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兵發幽州2-3
字數:3449 加入書籤
18-2
過幾日,長安使者來到邯鄲,敕封劉秀為蕭王,同時宣布黃河以北的軍隊全部複員,要求各位將軍回長安就職。長安一麵加封劉秀,一麵派出苗曾任幽州牧、韋順任上穀太守、蔡充任漁陽太守,幽州的人事之變讓劉秀可依憑的基地被長安徹底控製了。
劉秀推說現在王朗初定,還有一些事務要處理,等河北安定了就回長安。使者無話可說,隻得回長安複命。
眾將領得知,紛紛擠到劉秀房中,表示不接受這樣的安排。劉秀笑道:“朝廷考慮大家征戰辛苦,讓大家受賞休息,你們有什麽不滿意呢?”
馮異道:“明公,您是憑單槍匹馬闖出來的局麵,怎麽能就此放棄。”
劉秀笑而不語。
王霸道:“當初明公您在河北舉步維艱,朝廷不派一兵一卒來幫助我們,現在憑什麽要我們回去!”
“我們絕不回去。”銚期憤憤不平。
“我們不回去!”眾人跟著附和。
劉秀理解大家的心情,自己何嚐甘心就這樣解散軍隊,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在眾將領們麵前評說朝廷的決定。
朱浮道:“朝廷背恩忘義,我們正好可以自己開天辟地。”
眾人點頭稱是。
朱祐道:“劉玄倒是會打主意,還真把我們當傻子。他們不想用我們,我們也不想靠他們,正好獨立……”
劉秀瞪了朱祐一眼,朱祐不敢再說。
耿弇道:“明公如今獨掌一方,豈能受製於人。”
耿弇見劉秀不語,又道:“我們跟著明公就是希望能夠建功立業,豈能半途而廢。”
賈複在一旁道:“對,大丈夫不建立蓋世功勳,還不如橫屍荒野。”
“明公怎能忍心大家橫屍荒野。”
劉秀大笑,“你們若要橫屍荒野,隻怕閻王爺也從此沒法閉眼了。”
眾人都跟著大笑。
劉秀見眾人議論紛紛,獨吳漢沉默不語。聽鄧禹說吳漢為人質樸卻很有智謀,劉秀笑對吳漢道:“子顏當初從南到北,如今又從北到南,可謂是走南闖北,你有什麽好見解?”
吳漢忽聽劉秀問自己,竟一時語塞,不知說什麽好,但見劉秀眼光溫和,豪氣頓生,緩慢而堅定道:“我吳漢願隨明公殺盡天下惡人,重建天下太平。”
吳漢緩慢的語氣中透出一股殺氣。劉秀點頭道:“殺盡天下惡人,重建太平,正是英雄所願。”劉秀並不嗜殺,但他知道如今的世道沒有殺氣隻怕難以立足。
話音一頓,劉秀又道:“如今朝廷要大家偃兵修文,也是希望早日安定。”
賈複道:“如果劉玄有明公這樣的才德,天下早就安定了。如今的長安,花天酒地,烏煙瘴氣,朝廷如此,哪是想讓我們偃兵修文,不過是猜疑嫉恨,想奪取明公的兵力,也太小瞧我們了吧。”
劉秀心知賈複說得在理,但現在天下群雄並立,自己身為朝臣,哪能與長安公然對立,何況謝躬尚在邯鄲。劉秀不想讓賈複多說,忙道:“君文休得胡言,大家身為將領,不要對朝廷妄加評議,你們有什麽怨氣,將來用到戰場上去。各位都是世不二出的英雄,若在盛世,必能治國安邦,生逢亂世,自當平定天下。你們都是有雄心壯誌的人,必不會埋沒於草野,我劉秀也定要與各位同享功名。”
18-3
眾人散後,鄧禹來找劉秀。他知道劉秀性格謹慎,在眾人麵前不會輕易表明心跡,大家隻是各憑己意猜測。鄧禹雖然明白劉秀的心誌,但長安逼得如此急迫,已讓人無法安心。
鄧禹問劉秀道:“明公下一步作何想?”
劉秀笑道:“朝廷現在不是要大家回去嗎,正好卷甲歸田。誦讀詩書,豈不正是你我向往的生活。”
鄧禹明白劉秀說笑,正色道:“謝躬等人,如何處理?”
“如刺在梗,又當如何?”
鄧禹道:“沒有更好的辦法,隻能去掉才能一了百了。”
“謝躬這人也算是朝廷難得的忠臣。”
“做大事者不拘小節,既然不能降服他,就隻能遠離他,既然不能遠離他,就隻能除掉他。”
劉秀默然。
鄧禹道:“明公既然心存四海,就由不得太多細碎仁慈,能夠建立太平才是您對天下百姓最大的仁慈。”
兩人正說著話,馮異進來。馮異見劉秀和鄧禹正在說話,便欲退出,劉秀道:“公孫有什麽,但說無妨。”
馮異稍有猶豫。
鄧禹道:“公孫也是來勸明公拔刺去芒的吧?”
馮異知道劉秀遲遲不敢向眾位將領袒露心跡,就是因為顧忌謝躬,也正是想來勸說劉秀早日除掉謝躬。馮異道:“長安終究會敗亡,他愚忠於劉玄,縱然我們不除掉他,他也一樣最終難免敗亡。”
“既然他終究要敗亡,何必非要用我們之手?讓大家都不安心。”
馮異道:“現在朝廷已經把明公逼到懸崖上了,他們何嚐讓您安心?他們派人前往北方郡縣,控製幽州,這明顯就是不信任明公。”
鄧禹接口道:“何止是不信任,分明就是要釜底抽薪,讓明公沒有安身之地。”
這一年經曆了太多風浪,劉秀已經不在乎自己占有多少地盤,他在乎的是有多少人能幫助自己攻取和經營地盤。
馮異道:“如今連支持我們的上穀漁陽都被劉玄控製了,明公想安然已經不可能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劉秀笑道:“隻要有你們在,還怕他什麽風。”
馮異道:“我們自是不怕他們,但不得不防小人陷害。”
鄧禹道:“謝躬必須除掉,否則我們會處處受到牽製。”
劉秀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鄧禹和馮異不再多說,兩人開始私下密謀除掉謝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