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真定之變5-6

字數:3856   加入書籤

A+A-


    允冠百王劉秀傳!
    265
    此時朝中正為檀鄉大捷各執己見,劉秀意欲厚賞將士,朝臣們卻一致反對。
    博士丁恭奏道“古代帝王封諸侯不過百裏,即使多加賞賜,也能保證中央強大而諸侯弱小,所以能大治。現在陛下要封賞諸侯四縣,實在是不合法製,請陛下三思。”
    劉秀道“博士之言,雖是有理,其實不然。古之亡國,無不亡於無道,還不曾聽說是因為給功臣厚賞而滅亡的。國家強弱,不是取決於地方大小,而是取決於民心多寡,何況封賞之地也是國家之領地,又哪裏需要患得患失?”
    丁恭又道“今日大捷便封賞四縣,明日大捷,陛下又何以封賞?”
    朝臣們讚同丁恭之憂,都猶疑地看著劉秀。
    劉秀笑道“朕非貪婪之君,豈會有無厭之臣。”
    尚書伏湛道“古無不學之天子,後世卻仍有不學之臣民,臣怕將來有人濫用陛下之寬厚。”
    伏湛是琅琊大儒,伏家世代為名儒,九世祖伏勝是孔子弟子的後裔,以博學聞名天下,人稱其為“濟南伏生”,後被秦始皇選為朝中博士,遭遇焚書坑儒時僥幸活命,並暗自將《尚書》藏在牆壁夾層之中,因牆土之故,《尚書》損毀不少。文帝時,派晁錯去伏生處學習《尚書》,伏生年已九十,難以言語,由伏生女兒幫著轉述,《尚書》才得以重新整理傳世。伏湛的高祖父伏孺曾在漢武帝時為武帝講學,伏湛的父親伏理為高密太傅,曾為漢成帝講授《詩經》。伏湛是漢成帝時的博士弟子,在王莽時為繡衣執法,在更始稱帝時被任為平原太守,當時天下紛亂,伏湛泰然自安,教授弟子,勤奮不輟。伏湛吃用簡樸,卻將俸祿賑濟鄉裏,來往伏湛家的人不下百餘戶。伏湛下屬中有一人勇猛有力,圖謀起兵,伏湛便將其收監斬殺,然後懸首示眾,於是,郡中官民,都信服安定,無人滋事。劉秀定都洛陽後,征召伏湛,拜為尚書。劉秀見其才德雙全,又拜為司直,行大司徒事。後有出征,便令伏湛鎮守京師,總領群臣。
    劉秀聽了伏湛之言,微微一笑。劉秀理解這些朝臣之意,他們都是賢才名流,不屑於朝廷用厚賞去犒勞作戰的將士。如今平定天下的序幕才剛剛開啟,哪裏能用一時功績對等一世的榮耀。劉秀曾和將士們出生入死朝夕相處,比起文臣們更理解將士之心,將士效命固然是因為榮華富貴,但有什麽榮華富貴能夠與生命相比呢,他們需要的不是劉秀的厚賞,而是劉秀之心。劉秀信賴並了解自己的這些將軍們,他們絕非貪生怕死,也絕非貪得無厭。有些榮耀,會讓人一生追求,有些榮耀,會讓人一生珍惜,唯有信賴相加,方可彼此一生相依。
    劉秀朗聲道“眾卿之意,朕已明白,將士在外征戰平亂,朝臣在內治國安民,都是建立千秋功業之事,這樣的榮耀,誰不願努力爭取並傳之子孫。大家擔心人心不足,易於放縱,而一旦欲念膨脹,必將忘卻善德大義。其實不然,人生苦苦奮鬥而來的功業與榮耀,隻要懂得約束,無人不會珍惜。在得失麵前,人人都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栗栗,日慎一日。對於有誌之士,一次厚重的封賞,足以用一生去追求與珍惜,而對於無德之人,縱賜以天下,也不會珍惜。朕不僅要封賞諸位將軍與大臣們的功績,還要記錄在冊,永誌不忘。讓人擔心的從來不是封賞過甚,而是能不能永保功業。”
    朝中諸臣對劉秀所言,多不認同,但見劉秀心意已定,也無可奈何,隻是對劉秀的決定暗自擔心。
    266
    洛陽使者到達吳漢大營。
    吳漢率領將士列隊漳河之畔,以軍中禮儀迎接。
    使者在幾名小黃門陪同下走到陣前,將士們神情莊嚴,凝神注目。隻見使者鄭重地從小黃門手中接過一卷金黃彩帛,一名小黃門拖著長聲喊道“大司馬吳漢受詔。”
    “喏。”吳漢一邊應聲一邊出列行禮受詔,其餘人也跟著喊“喏”,餘音過後又複靜穆,大家都知道劉秀一向重視典禮儀式,今劉秀雖不在軍中,但聽“受詔”,恍如已見其人,一個個肅然站立。
    又一名小黃門道“宣詔。”
    使者緩緩打開彩帛,朗聲念道“建武二年正月,皇帝製詔大司馬吳漢率領兵馬,千裏作戰,蕩平敵寇,有大功於國,為褒獎將士之功,特予封賞封大司馬吳漢為廣平侯,食廣平、斥漳、曲周、廣年,凡四縣;建議大將軍朱佑更封堵陽侯,大將軍杜茂更封苦陘侯,騎都尉劉隆封亢父侯,騎都尉馬武,封山都侯,偏將軍王霸,更封富波侯……”
    一百多名各級將領得到封賞,還有給予士兵的獎勵,獎賞豐厚而榮耀,大大超出眾將士的意料,人人神情激動,心扉慨然。
    終於聽到“詔此”,將士們連呼“萬歲”,吳漢代表眾將士接過詔書,小心收好。
    使者為受封者頒發印綬,受封者在吳漢的帶領下列隊站好,一一領受。
    使者又大聲宣讀劉秀親自給各位將軍寫的敕書
    “謹敕將軍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製節謹度,滿而不溢。敬之戒之。傳爾子孫,長為漢籓。”引自《後漢書》
    眾人聽得心神激蕩。
    宣詔完畢,使者告訴眾將士,皇上已令大鴻臚把各位的功勳登記在冊,以後將傳之後世,眾人一片嘩然,喜笑顏開。然後使者傳達劉秀的命令,令吳漢率軍繼續進擊鄴城之西的山賊黎伯卿以及河內變民修武。
    送走使者和小黃門,眾人便圍到吳漢身邊,想看一下封賞的詔書。這是眾將士第一次親眼看見皇帝的詔書,而且是出自劉秀,大家又是好奇,又是激動。吳漢淡淡一笑,捧出詔書。其實在吳漢心中,也是說不出的感慨與激動。馬武第一個擠到吳漢身邊,拿住詔書,嘿嘿笑著,眾人圍住馬武。馬武將詔書打開,隻見金黃色的彩帛閃出柔和而富貴的光芒,彩帛上印著祥雲圖案,上麵的字寫得清秀挺拔。很多人不識字,連連詢問,馬武識字不多,就請賈複來為大家一一念出,每念到一人,馬武便指著名字,那人跟著指在名字上,複念一次,咧嘴一笑,其他人便在一旁嘖嘖讚歎。
    賈複讀完詔書,馬武戀戀不舍地將詔書遞還給吳漢,笑道“這下可好了,咱們跟著陛下要流芳百世了。”
    吳漢收好詔書,遞給親兵收好。吳漢對眾人道“隻望各位不要負了皇上厚意。”
    眾人紛紛道“為皇上赴湯蹈火雖死無憾。”
    吳漢根據劉秀的旨意,整編了收降的士兵,願意回家的便遣送回家,願意入伍的便留在軍中。吳漢重新整理隊伍,繼續進擊,很快擊潰了黎伯卿和修武的變民軍隊。
    吳漢班師回朝,劉秀親自到城外迎接,眾將領遠遠就看見劉秀的車馬,分外親切,眾將領紛紛策馬上前拜見,一如當初劉秀在軍中一般。
    劉秀向眾人慰勞。
    馬武想起王梁之事,問劉秀道“陛下,大司農的事,其實……”
    劉秀笑道“聽說有人願意以賞代罰。”
    眾將領見劉秀臉色溫和,猜測已是饒恕了王梁,便開始哄笑馬武。
    馬武不屑道“陛下宅心仁厚,哪會像你們那麽小氣。”
    劉秀正色道“大司農反複違抗軍令,本是死罪,朕念其征伐有功,又是初犯,才免於一死,降職處理。將來誰要是違反軍令,恐怕就沒有這麽好運了。”
    大家嗬嗬一笑,想起當初杜詩斬殺蕭廣,各是心中一凜,知道劉秀不是妄言。
    劉秀大宴將士,休整數日,令吳漢率軍往南陽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