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洛陽之心10-11

字數:4260   加入書籤

A+A-


    允冠百王劉秀傳!
    2710
    洛陽雖然四麵受敵,但在劉秀眼裏,一切終會解決,需要的隻是時間,倒是大姐劉黃的人生大事讓劉秀念念不忘,劉黃早已不是待嫁的少女。
    劉秀問劉黃“姐姐的人生大事,想要如何考慮?”
    劉黃雖是詫異,但在劉秀麵前並無尷尬,笑道“現在天下未定,哪裏能考慮那麽多。”
    劉秀笑道“平定天下是我的事,我會考慮,但人生大事是你的事,需要你考慮。”
    劉黃微微一笑。
    “朝中群臣裏有沒有姐姐中意的?如果有,我為你去說媒。”
    劉黃沉吟不決,平日劉秀與朝臣們相處友善,從不擺天子的架子,常常處理完政務後就和他們一起交流時事或談經論道,劉秀與他們像朋友,也像家人,所以劉黃對朝中群臣也非常熟悉。對於朝中群臣,劉黃最欣賞宋弘,宋弘長相出眾,氣度非凡,而且德行也堪為人表。劉黃見劉秀殷切地看著自己,笑道“要說朝中大臣,恐怕宋公的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劉秀一聽劉黃說到宋弘,不禁一愣,半響無語。因為宋弘已經有了家室,雖然當時社會上的男子有三妻四妾也是常見,但劉秀知道宋弘為人剛毅有節,從不愈矩。自從入朝以來,宋弘已為劉秀舉薦了三十多個賢良人才,而且對每一個舉薦的人都非常關注。宋弘曾給劉秀舉薦過桓譚,桓譚博學多才,為人正直,早年在王莽新朝時便為人所敬重,但因為剛正不阿,而不得重用,在更始帝劉玄時被召為太中大夫。桓譚不僅才學出眾,而且精通音律,劉秀常常請桓譚在宴會時彈琴助興。宋弘知道後,嚴厲地責備桓譚道“我舉薦你,是希望你以才能與德行輔助皇上,而不是以靡靡之音取悅皇上。”桓譚羞愧難當,宋弘又親向劉秀請罪,劉秀後來再不敢請桓譚奏樂。
    還有一次,宋弘在劉秀房中議事,見劉秀頻頻看向屏風。宋弘見屏風上畫著美麗優雅的女子,便指責劉秀道“我從沒有見過陛下好德像好色一樣如此著迷。”劉秀向宋弘表示慚愧,而後讓人將屏風撤換了。
    現在大姐偏偏看上了宋弘,這讓劉秀萬分為難,隻好實話對大姐道“宋公這個人,雖然才德絕倫,但為人古板,而且已有家室,恐怕事不易成,我先探探他的心意再說。”
    “你不是讓我說嘛,我也隻是隨便說說而已。”
    劉秀尷尬一笑,“沒事,我問問他也無妨。”
    劉黃見劉秀臉色尷尬,笑道“我又不是非要嫁人,一個人也挺好,你有什麽好擔心的。”
    “好,好,我把宋公叫來,問問他的意思。”
    劉秀讓劉黃坐到屏風後,讓人請來宋弘。
    宋弘見過劉秀後,問道“不知陛下何事忽然召見?”
    劉秀微微一笑,見宋弘正襟危坐,一臉正氣,想好的話竟不好直接說出來,便笑道“愛卿最近讀些什麽書?”
    “《詩》、《書》、《禮》、《易》、《春秋》,常讀不綴。”
    “朕聽過一句古話,正好問問愛卿。”
    “什麽話?”
    “朕聽說古人有言‘貴易交,富易妻’,這是人之常情吧?”
    宋弘一臉驚愕,疑惑地看著劉秀道“陛下讀的什麽書?怎麽會有這樣的荒謬之言?怎麽還說是人之常情呢?百姓這麽傳聞還情有可原,但陛下身為天子,怎麽能如此傳聞?陛下不僅要平定天下,更要教化天下,為天下百姓的德行做出表率。君王不能做君子,天下便盡是小人。”
    “那可能是民間的諺語吧。”
    宋弘正色道“我可沒聽過這樣的諺語,我隻聽說過‘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陛下難道不認為這才是一個國家應該提倡和堅持的道德風尚嗎?”
    劉秀連連點頭,“愛卿所言極是,朕對傳聞也是有所疑惑,所以特向你請教。”在劉秀心中,何嚐改變過對陰麗華的情感呢。
    “陛下能一直如此謙虛便是國家之福了。”
    “愛卿所言極對,解了朕心中所惑,今日暫且這樣,有什麽問題改日再向你請教。”
    宋弘告退。
    劉秀對劉黃道“宋公不是靈活之人,這事怕不好辦。”
    “辦什麽辦,我雖然欣賞他,也沒想要嫁他。”劉黃一臉不悅。
    劉秀看大姐不高興,忙陪笑道“對,對,這種人,可以做朋友,不能做夫妻。”
    “跟這種人做朋友也沒意思,自視清高!”
    劉秀嗬嗬一笑。
    劉黃悶悶不樂而去。
    劉秀看著姐姐孤單的背影,不禁一陣心酸。
    2711
    洛陽在劉秀的經營下日漸繁華,雖然四麵受敵,但一直在穩步擴大。劉秀的心早已看向整個天下,他一麵策劃征戰,一麵招攬人才,治理郡縣。
    中原的平定已經指日可待,但對於西蜀的公孫述、隴西的隗囂和河西的竇融,劉秀現在卻是鞭長莫及。
    公孫述自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稱帝以後,便封鎖入蜀的關隘,整個益州完全成為了公孫述的勢力範圍,蜀地也成為了天下最大的割據勢力。公孫述對於劉秀的稱帝置若罔聞,對於劉秀派人送來詔書更是置之不理,一心發展自己的勢力。
    隗囂在張卯、廖湛和胡殷率兵反攻皇宮時乘亂殺出長安,逃回天水郡。隗囂當初在天水時禮賢下士,深得當地士子之心,這些人見隗囂返回天水,便又來投奔他,希望他重樹旗幟。於是,隗囂重新集結以前的黨羽部眾,自稱“西州上將軍”。
    隗囂豎起旗幟,從長安和三輔地區逃避戰亂的很多士人,都來投奔。隗囂任命穀恭為掌野大夫,趙秉、蘇衡、鄭興為祭酒,申屠剛、杜林為治書,馬援為綏德將軍,楊廣、王遵、周宗、行巡、王捷、王元為大將軍,班彪、範逡、杜陵、金丹等人為幕僚。一時間,隗囂的勢力更勝以前,對於天下的形勢,隗囂再不像以前那樣草率歸附了,一心隻想發展自己的力量。
    竇融是扶風平陵人,祖上是漢文帝竇皇後的弟弟,竇融的高祖父是宣帝時兩千石的官吏。竇融在王莽時被拜為強弩將軍司馬,參與進攻翟義,後以軍功封為建武侯。竇融的妹妹是新朝大司空王邑的妾,竇融曾隨王邑出兵昆陽,新軍大敗後回歸長安。王莽敗亡後,竇融率軍投降更始大司馬趙萌,被推薦為巨鹿太守。
    竇家在河西有強大的家族勢力和很好的聲望,竇融的高祖父曾為張掖太守,從祖父為護羌校尉,堂弟做過武威太守。竇融見識了長安將領的驕橫短視,便對竇家兄弟們講“現在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實富饒,又能憑據河川,張掖屬國有精兵萬騎,一旦遇到危難,守住關隘渡口,足以自守。”兄弟們都讚同,竇融於是辭去巨鹿之職,請求出任河西,被任命為張掖屬國都尉,竇融便舉家前往。
    到了張掖後,竇融安撫民心,結交賢士,又撫慰羌民,與周圍郡縣的官吏相處融洽,官民對竇融深為敬服。後來更始敗亡,竇融勸說河西五郡太守“現在天下紛擾,不知最終局麵如何,河西處在西北,周圍又多有羌人,如果大家不能戮力同心,則難以自守,如果各自為政,又難以統一行動,我們應該推舉一人為大將軍,統一行動,保全五郡,相時而動。”
    大家表示讚同,武威太守馬期與張掖太守任仲持有疑義並解印辭職,於是,河西官吏們共同推舉竇融為河西五郡大將軍。竇融拜梁統為武威太守,史苞為張掖太守,竺曾為酒泉太守,辛肜為敦煌太守,庫鈞為金城太守,其他官吏任用如舊。竇融明令法紀,整治吏民,勤修兵馬,練習騎射,一時間,百姓安寧,河西大治。安定、北地、上郡等地逃避饑荒戰亂的人都紛紛前往河西。
    竇融得知劉秀在洛陽稱帝,便與眾人商議歸附劉秀,大家表示願意聽從竇融安排。但由於中間阻隔太多,竇融與劉秀之間一直沒有相通,無法知道彼此心意。
    公孫述、隗囂和竇融是離洛陽最遠的割據勢力,劉秀現在根本無力顧及,隻求能維持現狀就好,劉秀現在最盼望的就是能傳來長安的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