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道心?儒心?

字數:2548   加入書籤

A+A-


    楊善澄道:「橫渠先生?是有點印象。」
    盧秋雲看了一下楊善澄,接著道:「劉施主是指前朝南宋的紫陽先生(朱熹)所稱『北宋六先生』,邵雍、司馬光、張載、周敦頤及其弟子程顥、程頤六大儒家中,居住於關中橫渠鎮,人稱橫渠先生的張載。」
    劉基心想,這盧秋雲學問不錯,說話進退有度,便道:「盧道長不隻道法高深,學問更是淵博,劉某確實是指大儒家張載,橫渠先生提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乃儒者應有的誌向,劉某自認身為一儒者,也應該有此誌向。」
    「然而,畢竟現今天下,是大元朝的天下,雖然無法做到為『天地立心』,但至少可以盡力為『生民立命』;而要為百姓謀福祉,也隻能在朝廷下任職,這也是劉某在元朝任官的原因。」
    接著說:「不過大元朝綱紊亂、官吏腐敗,劉某確實是有誌難伸,加以各地兵荒馬亂,地方稅負迭加、勞役頻仍,官員連為百姓謀福祉都困難,再於大元朝任官已無意義,先聖孔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所以至正十七年便退隱回青田。」
    楊善澄道:「據聞施主元朝任官三進三出,像想當官又不想當官,的確有些奇怪?」
    劉基心想,你們四仙倒是把我調查得清清楚楚,這是來考驗我嗎?
    不過表麵上仍不動聲色,回道:「儒者儒心,望見民間疾苦,而自身有能力,也有機會為民謀福祉,至少可讓少部分民眾得以安身立命,難道要忍心放任百姓受苦嗎?」
    接著說:「三進三出,也表示劉某不會阿諛奉承,不為當官而當官;事有可為,則欣然為民謀利,事不可為,則辭官退隱,不過那也要朝廷清明時。」
    在四仙聽完劉基言語思索時,劉基看了四人一圈。
    反問道:「道家有隱仙派的山林修士,和入世派的道觀道士,觀四仙應是屬於隱仙派的修士,據聞向來不太過問塵世俗事,敢問四仙,為何千裏迢迢為劉某送此大禮來?」
    這時冷謙突然回了一句:「張三豐說天地死氣、怨氣太重,已影響修行。」
    邱玄清聽了回道:「修道人雖然出世修行,也並非完全不管俗事,當然送上『中原山河形勢圖』是沾惹了紅塵,不過所謂『道法自然』,天地失去了自然循環的本心,確實也會影響修行。」
    劉基不是很同意地說:「極陰而陽生,陽極而陰胎,這本不就天地自然循環嗎?道法自然,怎麽說是失去了本心?」
    盧秋雲道:「施主說的對,乾坤循環如太極兩儀生也!」
    「不過關鍵就在『極』字,天地就在兩儀太極間循環,修道人修行因循自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至極就再修正回複。」
    「然而極陰、極陽對某些特定功法,或許有所幫助,但都不是一般修道人的修行法門。如同儒家也講究『中庸』之道,不過於地偏頗一方。」
    「況且,師尊擔心的,是不自然循環,是人為造就的循環;若魔道借機作亂,則由『極』的一方循環回複的時間,可能也會拖得更久。」
    「而天地肅殺之氣過重,將耗費更多時日休養生息,施主一心懸念的『為生民立命』,不就更不可為了!」
    雖然張三豐尚未正式收四人為徒,不過四人心中,已先認定張真人為師尊,所以口頭上皆稱為師尊。
    楊善澄聽了接著說:「師尊不是曾提過,五胡亂華時期,中原大亂,外道傾入,傳承近千年的道心大失,還未修整恢複,既又遭逢五代十國的亂世,此時更是道心殘破,不隻道教式微,連儒家以及原本屬於外道的佛法也都遭殃。」
    楊善澄自覺好像說得不好,又補充道:「貧道不是說佛家是外道,喔!不是不是,貧道意思是外道不一定不好,佛法當初雖是外道,但也有很多值得學習與交流的法門,而這麽多年來,也算是中原的法統了。」
    注重方法與細節的劉古泉插嘴道:「善澄你弄錯了,佛教在東漢初期就傳入中原了,據說是漢明帝時期(公元67年)傳入的,至今應該也有一千年多了。」
    邱玄清此時看了楊善澄一眼,對劉基道:「貧道同修說多了,施主見了貧道們代師尊送上的『中原山河形勢圖』,也滿歡喜,看來不隻是對道法有興趣而已,應該是想要有一番作為,敢問施主誌向為何?」
    劉基心想,自從交付「中原山河形勢圖」後,這邱玄清已多次探詢,既然提及了你們道家的「道心」,我就也來向你們講論我的「儒心」。
    胸中一股正氣上來,便道:「剛才提到橫渠先生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對劉某來說『為生民立命』倒是其次,劉某一生的誌向便是『為天地立心』。」
    楊善澄忍不住道:「先前聽施主說到『為天地立心』,就覺得這張載,嗯!橫渠先生,也太狂了,要為天地『立心』,這天地、乾坤何其大,若有似無,含括萬物,心在哪裏?要怎麽立心,要立什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