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章 出山
字數:3964 加入書籤
朱元璋又道:「先生若能相助,必如臥龍先生般,元璋隨時請教,言聽計從。」
「不知先生認為,元璋此時該當何為?有何計策?」
劉基心想,現在有求於我,當然說會言聽計從,將來未可得知?
而「如臥龍先生般」的意思,是官位很高囉!
劉基其實不在乎官位,能夠達成「大誌」才重要,且「謙卦」已顯示要謙卑居下、不冒頭;至於計策,才是朱元璋你最想知道的吧!於是把跟四仙的說再提一次。
便道:「搜乘、補卒,秣馬、利兵,統合反元勢力,北伐、南征。」
胡大海沒讀過什麽書,被突然一陣字語搞不清楚,隻聽到北伐南征。
便說:「這位老先生,喔!還是請伯溫先生,可不可以說清楚些!」
胡大海跟朱元璋許多年,頗有默契,也是幫朱元璋先問劉基。
劉基道:「簡單說有三策略,鞏固勢力,統一反元,征服天下;三策略各有相應謀略,第一在安內、在得心,得民心、得兵心,第二為攻強取弱,兼並整合,第三則是決戰察罕,直搗黃龍。」朱元璋聽了後,正仔細思索著三策略…
劉基看了看三人,卻續道:「協助吳國公您取得天下,劉某非是要謀求官職,甚至不用官職;若是為求官位,也不會隱居於此山村。」
「劉某生平有一大誌向,想藉由吳國公您來達成,若能達此生誌願,無名無利又何妨!」
朱元璋有些詫異,胡大海也心裏奇怪,這老先生說的頭頭是道,看起來還蠻有能力,卻說不要名不要利,真有這種人,看了一下朱元璋。
朱元璋已自己先問說:「敢問伯溫先生誌向為何?」
劉基道:「兩位可知道北宋的大儒家張載,人稱橫渠先生,先生的傳世名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胡大海咀嚼此四句的意思,嘴裏喃喃地說:「為天地立心、立命、繼絕學、開太平,這個張載很狂的名言啊!難怪會傳下來。」心想最後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個大誌向啊!
便說:「這個大儒是說找一個明君輔佐,最終達到太平盛世!也就是先生的誌向是想要達到太平盛世,官位可大可小,重點是主君願不願意聽先生的建言囉?」
朱元璋接道:「先生誌向遠大,卻不求名利,元璋敬佩,橫渠先生此四句名言,亦為元璋所向往,若先生願意協助元璋,必當竭盡心力達到太平盛世。」
朱元璋心想,你若讓我能有一個皇朝,當然要竭盡心力的去達到太平、盛世,我用的心力絕對絕對比你還多,這你不用擔心。
隨即又道:「至於名與利,依照先生意思,元璋絕不虧待先生。」
劉基卻道:「為天地立心,是讓人民有老吾老、幼吾幼,仁愛平等之心,沒有種族貴賤之心,請問吳國公對大元朝廷如何看待?」
朱元璋被這突來的一句問得莫名其妙,但心想自己小時候,父母、兄長陸續過世,連入土安葬的錢都沒有,入寺為僧後也是顛沛流離,托缽四方,主要還是朝廷治理太差、官吏貪瀆腐敗所致。
便回說:「大元朝綱敗壞,百姓流離失所,是以天下群雄並起,誌在推翻朝廷,改善生活,不知先生何以此問?」
劉基又問:「吳國公對蒙古族、色目人又有何看法?」
朱元璋心想又是莫名其妙的問題,突然靈機一動,剛才先生說沒有「種族貴賤」之心,原來是在探問我的想法。
便回道:「大元雖未立法,但朝廷上下以蒙古人為尊,色目人次之,漢人、南人再次之,元璋遊曆四方時,也備受歧視,感同身受」
胡大海此時也同仇敵愾地說:「對對,我胡大海最看不慣那些對著蒙古人、色目人大官們,卑躬屈膝、哈腰應承之輩,好像他們什麽都強、什麽都好,一輩子主人一樣!」
朱元璋又道:「種族雖非原罪,但元璋追求平等尊重,而非貴賤、歧視,將來若有機會,一定協助先生建立這『仁愛平等之心』。」
劉基聽了後,對著朱元璋道:「既然劉某與吳國公您的想法、誌向相近,劉某願意出山輔佐明公您。」
又說:「諸葛孔明雖得劉備信任重用,但卻未得張飛、關羽衷心之助,以致未竟全功。劉某有個不請之請,隻要能得明公信任,希望出山不要太招搖,避免招致忌妒與排擠;若能與浙東幾位賢者,同去應天府更好。」
劉基其實心裏也想到,若朱元璋讓自己榮重登場,勢必引來原本在其下之重臣、大將的特別關注,太過受寵時,隻要略有過失,必成眾矢之的;且未來若有所建樹,也可能有功高震主之流言,要如「謙」卦初六象辭所言,「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朱元璋聽了很高興,這個劉基願意出山協助最好,原本的下策、下下策都可不用。
至於他的什麽大誌向,大體上和自己想法差異不大,盡量去辦理,剩下以後再說了。
便道:「一切依照先生意思,聽宋濂說,浙東賢者還有章溢、葉琛等,那元璋就一起找來,這樣不招搖了吧!另外,請問先生,在應天府城裏可有居所?」
劉基道:「也好,葉琛善於攻守,章溢通曉治理,宋濂博通古今,皆是浙東賢能之輩。」
又說:「劉某世居青田,家業也都在青田,並無其他產業。」
朱元璋沉吟一陣,說道:「那這樣吧!我回應天府後,先找個處所改建為禮賢館,專門讓您們四人居住,讓先生不致於客居他處,元璋也比較好隨時請教。」
朱元璋想的是讓你住府衙也不對,而暫住客棧,一來四人也太過顯眼,二來人多嘴雜,問不了什麽大事;找個地方四人住一起,要找你商量也比較不那麽招搖,且「禮賢館」也彰顯我朱某人對賢才的重視。
劉基想的倒是,自己在應天府真的也沒地方住,這是一個問題;另外,和宋濂等四人一起,一來大家都算認識,有個照應,二來確實可讓自己不那麽招搖。
便回道:「一切依照明公安排。」
朱元璋道:「那就這麽說定了,元璋趕緊回去處哩,安排好後就派人來請您。」
想了想口說無憑,萬一又有人親身來請,被別方豪傑請走了,那又不好,便拿起隨身配劍,說:「對了,這把隨身佩劍,留給先生當信物,請先生屆時務必出山幫忙元璋。」
劉基笑了笑,接過劍後說道:「放心,明公與劉某誌向相同,其他請帖劉某視如廢紙,必會輔佐明公取得天下。」
朱元璋聽了大喜:道「那元璋先行告辭,在應天府靜候先生到來。」
劉基回道:「期待與明公應天府再見,就不多送了!」
說完,喊劉璉過來,領朱元璋三人出村。
雙方目前僅口頭說定,尚待朱元璋後續的動作;劉基看朱元璋帶個劍客,雖然看起來像是他自己的貼身侍衛,不過剛到時,還略有殺氣,難保談不成沒請到,為避免讓自己協助敵方,采取了什麽下下策,回頭就讓劍客殺了自己也難說。
況且是真心來請呢?還是假意來探?
還要觀察看看,所以劉基口頭隻稱說是「明公」,也就不多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