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逆臣!忠臣?
字數:3659 加入書籤
誅逆事件後,隻有奇皇後及皇太子,不認為皇上會有太大的改變,會有什麽不同;都認為此次孛羅犯逆的事件一過,沒人再禁止皇上過去樂此不疲的「演碟兒」等佛事、諸項大法,隻怕又要故態複萌,朝綱敗壞了。
所以便趁著擴廓護駕皇太子回京城的機會,奇皇後與皇太子極力地暗示,要擴廓帶著大軍入宮,藉此機會逼迫當今皇上禪位,讓皇太子早日繼承大統。
不過,擴廓也不是未見過世麵的「有為」青年,況且父親察罕生前,便一再地告誡,不要參與宮廷鬥爭,宮鬥不是武將的專長,暗地被犧牲、被坑了,可能還要感激仇人!
察罕交代的武將本份,便是統領軍隊、訓練將士,籌備軍需,駐紮重地,以備不時之需。就算要介入宮鬥,也要有真正地實力,與備妥的方案。
況且,僅僅是皇後與皇太子的暗示,毫無計劃;相較於皇上策畫的誅逆行動,展現出的明快果決,此時去逼迫皇上禪位,反倒像是自找死路?
九月,擴廓帖木兒扈從皇太子至京師,擴廓將大軍駐紮在大都城外三十裏處,僅帶著少數的親衛隊入宮,明白地「暗示」,放棄擁立新君的機會。
而皇太子及奇皇後則是好生失望,失去了趁機逼迫皇上禪讓的大好機會。
兩人心中,可不隻怨歎了好幾回,更是私下對擴廓罵了好幾回。
元帝到目前為止,還算滿意,誅殺逆臣,皇太子回宮,雖然率領大軍進京,但看來也沒有非分之舉,這個擴廓很識相,很好,不錯,便下詔:
以伯撒裏為太師、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擴廓帖木兒為太尉、中書左丞相、錄軍國重事、同監修國史、知樞密院事,兼太子詹事。
而逃竄在外的逆黨呢?
十月,獲老的沙,伏誅;十二月,獲禿堅帖木兒,伏誅。
年輕有為的孛羅帖木兒,就如此終結了自己的一生。
原本也想為大元盡一份心力的孛羅,原本想當個改變大元朝廷的忠臣,卻因為一步「行差」,終究落得一場空,不僅身敗名裂,還背負了史書上「逆臣」的罪名。
在大元朝的正(元)史上,隻記載著兩個逆臣,一個是元英宗時期的鐵失,一個便是孛羅帖木兒。
臣子有忠臣、奸臣、佞臣、寵臣、叛臣、逆臣,史官、史書會特別作傳傳世。
像先前被孛羅所殺的右丞相搠思監,元史上就列為「奸臣」,樸不花列為「宦者」。
孛羅為什麽是逆臣?
孛羅帖木兒身為大元朝宰相(中書省右丞相),卻被皇上「密謀」殺害,欸!不對不對,應該是孛羅大逆不道,被皇帝「就地」處死才對。
既然「大逆不道」,當然就是逆臣了啊!
這樣說也過於籠統,說孛羅背叛嗎?不,孛羅是忠於大元的,不論是剛當丞相時,或是荒淫無道時,至少孛羅都是大元的丞相,並沒有篡位之意,以及篡位之作為。
逆和篡,是不一樣的,篡則是叛臣。
其實孛羅,就是違逆了皇上,觸犯了龍麟,雖然孛羅在做這些違逆之事時,當時的皇上不一定說你大逆不道,甚至還說你為國為民,做的很好。
但實際上,皇上就是覺得你「大逆不道」,皇上要你死,隻是時間上的問題,隻是時機上的問題。
孛羅事件過後,元帝變得如何?從此改革圖變?
錯!就如奇皇後和皇太子所預期,故態複萌,恢複了原態狀。
而朝廷大員,元帝也很有智慧的分派,老臣、大根腳、怯薛們占一半多,奇皇後、皇太子人馬也占近一半,恢複恐怖平衡狀況。
算是皇太子人馬的擴廓帖木兒,政權上有右丞相、累朝舊臣的伯撒裏做主,位在左丞相擴廓之上,且又升了老臣沙藍答兒,為中書平章政事,為第一平章,牽製擴廓。
當然,元帝也升奇皇後的人馬,資政院使禿魯為禦史大夫,平衡一下。
而兵權雖是擴廓最高,但元帝也任命了老臣哈剌章、五十八(另一個老臣之名)兩人,知樞密院事,分享兵權,監視著擴廓在軍事上的舉措。
此次,元帝自認布局還是很妥適,不像孛羅那回,政權、兵權都放手給了孛羅。
當然,其中很大部份原因,是因孛羅率大軍進逼京師,有些無奈地被迫「放手」所致。
不過這次,元帝沒有再使出同一招,讓擴廓同演「諸項大法」的戲碼,因為擴廓也是年輕人,萬一擴廓也來一次沉淪,京師外頭,可是仍有擴廓的幾萬大軍駐守著。
而擴廓與老臣伯撒裏並為丞相?與老臣哈剌章、五十八同掌樞密院?
三人可都是大根腳,可都是老臣,親戚、舊屬們滿朝廷,後台硬的很。
新進晚出的擴廓帖木兒,那被他們看在眼裏,就算有兵權?有大軍?
又如何!沒看到孛羅帖木兒怎麽死的?前車殷鑒不遠啊!所以呢?
擴廓這個年輕有為的年輕人,可不像孛羅,在朝廷甚不自安,無法有所作為啊!
朝廷上被老臣們看不起,一個乳臭未幹的毛頭,也跟我們搶丞相之職。
朝廷下,奇皇後、皇太子又有一堆要求,這官位難做啊!
應該是說,「忠臣」難做啊!
沒有朝廷各勢力的支持,卻要符合各方的要求,不要得罪人就很不錯了,還能有什麽作為?
要強力的施行自己想要的政策,實在是太不太可能,除非得到皇上的全力支持。
可是當今皇上,又一副你們好好幹,我嘛好好玩,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加上深記著父親察罕的告誡,不想沾染宮鬥惡習,才二個月,「朝廷」就待不下去了。
擴廓心想,再待下去,不僅「忠臣」當不成,弄得不好,背後被捅一刀,說不定反就變成「奸佞」,奸臣、佞臣了。
便向元帝自請離京,到南方視師,討伐逆賊。
老臣們聽了,事事少了這個毛頭小子的幹預,也樂得高興。
皇太子聽了,先前要求父皇要讓自己帶兵出討叛賊,父皇一直不願。因元帝擔心兵權由皇太子掌控後,會逼自己禪位。
現由擴廓代替出征,擴廓至少支持自己,兵權還算落在自己手上,也是不錯的辦法。
於是,在三方麵都可接受的情況下,元帝下詔,封擴廓為河南王,代皇太子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