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章 再對峙

字數:3410   加入書籤

A+A-


    元帝封擴廓帖木兒為河南王,南討叛賊。出行的官屬之盛,幾與朝廷等。
    總製關陝、晉冀、山東等處並迤南一應軍馬,諸王、各部落之總兵、統兵、領兵等官,凡軍民一切機務、錢糧、名爵、黜陟、予奪,悉聽便宜行事。
    給擴廓帖木兒的權力可大了?是啊!看詔書所寫,確實像是很大很大。
    表麵意思像是朝廷之外,一切政事、軍務,皆可聽由擴廓調度支配。
    擴廓看著詔書,自己擁有的權力這麽大,也甚是高興。
    在朝廷裏,要應付奇皇後、皇太子,又要跟老臣們鬥,太辛苦。
    來到地方上,就可以大有作為了。
    不過,詔書還是要看仔細,裏頭是有貓膩的。
    各處及諸王、各部落應該總兵...,注意!不是各處行省的中書平章、參政,或行樞密院知事、同僉,也不是諸王及部落。是他們下麵的「一應軍馬及總兵、統兵、領兵等官」,悉聽便宜行事。
    注意!是他們手下的人,聽你擴廓之命,便宜行事。
    至正二十六年二月
    擴廓帖木兒自京師還河南,討伐叛賊隻是理由之一,本來想先去父親墓前將喪期守滿。不過左右官員都建言,既然受朝廷之命,出師討伐,應先行征討,取得戰功後,再上呈皇上,去守滿喪期。
    擴廓便檄文關陝、晉冀、山東等處一應軍馬,準備往南征討。
    ………
    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四年初,滅了陳友諒的漢朝,又用了近兩年時間,掃平漢朝所屬的殘餘勢力,盡有楚地。
    至於為什麽花那麽久時間?這又另一番故事了,稍後再說。
    而張士誠據淮東、浙西。先前吵著要朝廷封王,朝廷不予理會;結果原本每年上繳的一十餘萬石糧食,現在自封吳王,糧食也不運來了。
    看來,不僅別指望張士誠出兵,甚至也因此,要將張士誠列為討伐的逆賊了。
    擴廓帖木兒知道南軍強盛,自己兵馬不足,未可輕進,所以先駐軍河南,檄文關中李思齊、張良弼、脫列伯、孔興四將,會師後再大舉南討。
    不過,這四將可有是有戰功的,至少他們四人,「自認」戰功彪炳。
    去年六月,皇太子為拉攏在外軍閥,還加封李思齊銀青光祿大夫、邠國公、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太子詹事,兼知四川等處行樞密院事、虎符招討使,分中書四部。
    而你擴廓帖木兒,先前派兵至京師,勤王護駕,沒護著皇上,竟是護著皇太子落荒而逃,把皇上丟給孛羅,讓皇上受盡委屈。
    去年隻不過是出兵做個樣子,孛羅是皇上派人殺死的,大軍也不是你打敗的,你有什麽功績?竟然獲封這麽高的官職!擁有這麽大的兵權!
    四人多是與擴廓之父、察罕帖木兒同時期,討伐亂賊的將領,尤其是李思齊。
    與察罕年紀相差不遠,更是同時期在地方上招募義兵的領袖;過去,還率領了各自招募的幾百個義勇兵,合作一起平定羅山的紅巾叛賊,與察罕屬於同輩。
    雖然察罕後來真的是「戰功彪炳」,屢屢升遷,但那是察罕,不是你擴廓。
    擴廓帖木兒被封高位掌兵權,為主帥,李思齊本來心裏就不平。
    先前你父親察罕的戰功,又不能算在你擴廓身上;當初在察罕帳中討論軍機大事,你還不過是站在察罕身後的毛頭小子。
    如今竟敢檄文,要我邠國公李思齊聽令出兵。
    而張良弼等人,也是各懷異見,得檄文後皆不聽命。
    擴廓歎道:「我奉詔總天下兵馬討賊,而各鎮大將卻不受節製,如何去討賊!」
    為防遏朱元璋等南軍北上,乃派遣其弟脫因帖木兒,率領一軍屯於濟南。自己則引兵西入關,先遣關保、虎林赤率兵,攻打張良弼於鹿台。
    而過去與李思齊搶占地盤、互有攻伐的張良弼,眼見軍勢不妙,又不願屈居擴廓之下,寧願與李思齊和解,用自己的兒子當質,請求李思齊派兵支持。
    李思齊則又聯合了脫列伯、孔興,四人合攻擴廓,自此兩方連連戰鬥,不能停止。
    先前,是擴廓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雙方,在山西互相對峙;現在,隻是孛羅這方,改為李思齊、張良弼、脫列伯、孔興等四人,雙方陣營在關中對峙,北方繼續搞分裂。
    北方的對峙狀態,一部分歸責於擴廓、一部分歸責於四將、一部分歸責於朝廷,其實主要仍是元帝的無作為。
    先前,孛羅帖木兒與擴廓雙方陣營對峙,最終,逼使孛羅率大軍犯闕,不僅使朝廷大傷元氣,也使大元朝的整體軍力大幅減損。
    而元帝似乎未得到教訓,仍然故我。
    雖說,孛羅犯逆事件,也因此清了一批奸臣、逆臣、佞臣、寵臣;不過,朝廷風氣難改,尤其皇上,沒有痛定思痛的決心,群臣們誰又能、誰又敢有痛定思痛的作為。
    既是如此,朝廷內鬥,詔令「不信」,或更甚者是詔令「不申」。何況過去,就有所謂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以致於元帝雖然下詔,封擴廓帖木兒河南王,總天下兵馬,代皇太子南討叛賊。但關中四將,就是「君命有所不受」。
    這其中,有「便宜行事」,有詔令「不信」、「不申」的問題,況且,朝廷中的老臣們,也希望關中四將,不聽命於擴廓帖木兒。
    不過,這次關中四將與擴廓的對峙,造成的影響,可比先前擴廓與孛羅的對峙,所造成的影響大得多了。
    為什麽?
    因為南方勢力漸歸於統一,歸於朱元璋這方。
    龍灣大戰後,陳友諒據有湖廣及部分江西一帶,朱元璋據有江浙、淮南一帶,張士誠據有淮東、浙西一帶,南方呈三足鼎立之勢。
    而鄱陽湖大戰後,南方已呈傾斜之勢,朱元璋吞並了陳友諒漢朝的勢力,不僅是擁有江浙、淮南之地,更有湖廣等地區領地,勢力已明顯大於張士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