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學理朝政
字數:4434 加入書籤
董卓來了?自從遷都長安以來,劉協就沒見著董卓,現在董卓突然進宮,劉協感覺怪怪的。
難道?不可能,董卓就是一個莽夫,怎麽可能向自己低頭。
那董卓為何進宮呢?
就在劉協思考的時候,潘穎急切的提醒。劉協一看,桌幾上擺滿了春蘭帶來的消息。
劉協四周看看,想要帶走已經不可能了,因為殿外的吵鬧聲已經到了門口。
軟塌,劉協趕忙把消息一籠,抱到軟塌上,自己往軟塌上一趟,順手撤了一張被子蓋在身上。
剛做完這些,董卓就進了寢殿。
春蘭趕忙繞到劉協身後,輕輕的給劉協揉捏。
劉協假裝沒聽到董卓進殿,閉著眼睛,裝著享受春蘭的服務的樣子。
跟著董卓進殿的還有宋和宋平帶著的羽林衛,他們剛一進殿就看到劉協躺在軟塌上,心中頓時明白劉協的想法。
“太師······”宋和低聲提醒,做出要阻攔董卓的樣子。
“滾開。”董卓一點不給宋和麵子,抬手推開宋和,大步向劉協走來。
宋和看著劉協微微轉動的眼珠,知道劉協沒有睡著,於是識趣的讓開。
董卓跨步向前,來到離劉協三尺的地方,不想平時柔弱的潘穎這時候居然挺身而出,攔在董卓麵前:“太師請自重。”
董卓原本想把劉協叫起來,突然被潘穎提醒,這才想到自己今天來的目的,稍一愣神,拱手說道:“陛下,臣有事稟奏。”
劉協見裝不下去了,隻好睜開眼睛,裝著慵懶的問道:“相國有何要事啊?這麽早打擾朕休息。”
早?還這麽早?老子都從宮外走到這裏了。董卓剛要發怒,但是想到董旻李儒等人的提醒,立刻做出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陛下,朝廷正值多事之秋,還請陛下勵精圖治,勤勉國事,以圖複興大漢。”
嗯?不對啊,董卓怎麽說出這種話?劉協第一感覺就是不對,第二感覺就是上當了,因為董卓這句話一出來,劉協的表情就發生了變化,這不是明白的告訴董卓,自己就是裝的嗎?
沒辦法,既然已經讓董卓看到,劉協就順勢裝下去。
劉協睜開眼睛,激動的看著董卓:“太師說的可是真的?”
之前董卓進屋,劉協稱其為相國,言下之意,不承認董卓太師之位。現在劉協稱董卓為太師,意思也是很明顯的,就是說如果董卓願意把權力交出來,劉協就承認他太師的位置。
董卓心中冷笑,果然不出所料,這孩子的野心不小。隻不過,臉上還是保持著剛才那份誠懇:“陛下,臣願盡心輔佐陛下,複興大漢。”
“好,好。”劉協故作高興的說道:“太師認為朕應如何?”
高興是真的,但不是因為董卓的態度,而是劉協感覺自己終於可以處理朝政了。至於征求董卓的意見,那是看看董卓是怎麽想的。
果然,董卓順口說道:“陛下,從明日起,恢複早朝,陛下每日臨朝聽政,朝中大小事宜,均要學會處置。”
別人沒有聽清楚董卓的意思,劉協可是聽清楚了。董卓的意思是,自己要臨朝聽政,而不是在朝中處理國家大事。自己是學會處置朝中大小事宜,而不是真正的發布詔令。說白了,劉協上朝是學處理朝政,而不是真正的處理朝政。
看看旁邊眾人的表情,劉協知道,處理宋和聽出其中的問題以外,其他人都沒聽出董卓的潛在意思。不這樣也好,至少讓董卓以為,自己身邊的人都掉入了董卓設計的圈套。
“好。”劉協不鹹不淡的回答。
劉協的表現倒是令董卓有點意外,如果是李儒,肯定聽出了劉協的意思。可是董卓原本就是一個粗獷的人,對這些小細節不是很在意,自然以為劉協是答應了。
既然劉協已經答應,董卓覺得自己就沒有必要在留在這裏,簡單的拱了拱手,轉身離去。
“恭喜陛下。”董卓剛走,潘穎和春蘭就開口說道。
劉協淡淡的說道:“沒什麽恭喜的,這不是好事。董卓所說的是要朕學處理朝政,而不是把朝政交到朕手中。”
“啊······好像······”二人同時錯愕,隻有宋和沒有什麽表情。
“不過也好,朕也能名正言順的接觸大臣,總比現在這樣,躲在一旁暗中觀察要好。”劉協笑笑,讓春蘭收起消息。
正說著,宮門的羽林衛進來報告,說楊彪求見。
楊彪?董卓剛走,楊彪就來了,今天還真夠熱鬧的。
不多時,楊彪在羽林衛的帶領下進了寢殿。與董卓不同,楊彪走進寢殿過後,就按照禮儀恭恭敬敬的施禮。
“平身吧,有什麽事就說吧。”對於楊彪,劉協說不出是喜歡還是不喜歡,當初劉協想要楊家支撐起朝廷,可是楊彪退縮了,劉協隻好轉過來扶持王允,現在倒好,楊彪再次找到宮裏來了。
楊彪看了看四周的人,沒有說話。
劉協知道楊彪的意思,示意春蘭等人出去。
等眾人出了大殿,楊彪這才開口:“陛下,這是臣的奏章。”
楊彪也是聰明,知道隔牆有耳,於是寫了奏章,讓劉協自己看。
潘穎等人已經出去,劉協隻好自己起身,接過奏章。劉協目光落在楊彪的奏章之上,心中翻起了驚濤駭浪。
選秀?自己這個皇帝還不知道,掖庭已經開始著手選秀了。剛才董卓還在說要自己重開早朝,學習理政,可是現在看來,董卓所說全是廢話。
劉協閉上眼睛,心中快速盤算。袁家已經不再朝堂之上了,楊家成為當前朝堂上的第一大家,如果得到楊家的支持,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就穩固多了。
電光火石之間,劉協就確定了楊家的地位。
“文先啊,楊家太大了,文先能夠保證楊家每個人都忠君愛國嗎?”劉協放下楊彪的奏章,目光炯炯的看著楊彪。
聽到劉協的話,楊彪明顯一愣,一時之間居然搭不上話來。
“文先,楊家在朝為官者,二千石以上有數人,千石以上這數十人,千石以下不知其數,如此多的人之中,有多少逆臣,文先可知?”劉協冷聲說道。
“陛下······”楊彪躬身說道。說老實話,楊家這多人在朝為官,誰是什麽想法,楊彪還真不一定清楚。要讓楊彪保證其中沒有意圖謀逆之人,楊彪還真不敢。
“分家吧,分為弘農楊家和華陰楊家。”劉協提醒道。
弘農楊家、華陰楊家?楊彪瞬間明白,劉協這是忌憚楊讚啊。楊讚行左將軍權,手握三萬大軍,如果再有楊家的支持,還真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實力。如果楊家要造反,朝廷還真拿楊家沒辦法。
可是分家不是那麽容易的,楊家之所以這麽大,那是楊家多少代人積攢起來,如今要分家,這可是對祖先不敬啊。
就算楊彪同意分家,可是現在的楊家,楊讚實力大漲,已經蓋過了楊彪這個家主。
對啊,楊讚?陛下為什麽要把楊讚分出去,難道楊讚······
楊彪想到這裏,不由得冷汗直冒。楊家自詡忠義之家,從沒有想過要背叛朝廷。但是楊讚與王允走得太近,遇事根本不同楊彪商議,很多事情楊彪都是過後才知道。
如果,真是這樣,楊家將萬劫不複。
看到楊彪的表情,劉協緩步向前,把楊彪的奏章扔進了旁邊的火盆之中。看到火盆之中跳躍的火苗,楊彪眼睛挑動了幾下,神情終於冷峻下來:“多謝陛下,臣知道該怎麽做了。”
與其把整個家族都帶入火坑,還不如背上罵名,見楊讚等人分出去。至於楊玉(也就是唐姬)的婚事,那還是其次。
看著楊彪匆匆離去,劉協輕輕的鬆了一口氣。如果能夠半個楊家的支持,自己的路也就好走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