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國本之爭,聞達天下(一)
字數:9431 加入書籤
A+A-
此後的七天,餘閑每天都會來湖心島周圍坐上一會。
期間,他幾次嚐試下水,從開始的濕了腳,到後來的濕了身,卻始終沒能在忘憂湖中遨遊片刻。
他心念太雜了,濕身是必然的。
他曾跑去報國寺問如海該怎麽做,如海給他講了一堆四大皆空的佛法,順便又招攬餘閑入佛門修行,以便淨化心靈,到時就能在忘憂湖裏暢行無阻了。
餘閑以這時候出家太遲為由謝絕了。
恐怕沒等他淨化完心靈,就要先給太子做水陸道場了。
而且,現階段他也確實六根未淨。
這不,當寧雲心搖曳著婀娜的身姿朝他走來時,他依舊在腦補著前驅和後驅的駕駛感受。
“實在不行,就別勉強了。”
寧雲心走到湖畔,看著濕身的餘閑,歎道:“進入湖心島,雖然不看道行修為,卻極考究心性,你的修行時日還是太短了,力有不逮也正常,不必氣餒。”
頓了頓,寧雲心又意味深長地道:“鴻王昨日來試著下水遊了一下,情形你也看到了。”
鴻王昨天也來了桃花書院,準備進入湖心島,美其名曰為了獲得豁免天道規則的資格,以便回頭拿上弓箭神器,把即將降臨的天石給擊潰了。
對此,餘閑隻是嗬嗬噠。
誰看不出來,這十七皇子的一舉一動,都帶著一百個心思。
他知道自己基本沒什麽希望能登上塔樓第五層,更別說遊過忘憂湖了。
之所以這麽做,隻是演戲給皇帝以及天下人看,讓大家知道他是愛戴太子的。
但他演的戲,是瞞不過聖人的,因此一下湖水,沒遊兩下,就被驚濤駭浪給掀回去了。
當時,餘閑也見證了這一幕,還抖了抖濕漉漉的身體,揚言自己隻是濕了身,鴻王殿下卻是享受到了欲海滔滔,怕是心思更多了些。
鴻王憤然離去,今天沒有再過來。
“你和鴻王的裂痕怕是難以修複了,若是有朝一日,真遇到了不理想的局麵,你想過如何麵對?”寧雲心發出了靈魂拷問,暗示鴻王代替太子登基後,可能會清算威遠侯府。
“大不了潤了唄。”餘閑隨口道,見寧雲心理解不了何謂“潤”,他改口道:“世界那麽大,我不介意去看一看的。”
反正除了氣候異常,這個世界的地理環境和前世大體相彷,大景待不了,他就潤去海外。
貧賤不能移,富貴任我行,他也挺有興趣去看看現如今的美麗國是怎樣的風貌。
寧雲心聞言,沉默片刻,低聲道:“真有那麽一天,你要不隨我回西唐如何?”
餘閑詫異的看向她。
“以你的才學,去了西唐,必然前程光明,我可以向我父皇諫言,給你謀個勳貴爵位。”寧雲心很誠懇地道,眼眸裏閃爍著幾分期許和忐忑。
原以為餘閑會回絕或者猶豫,沒想到餘閑很幹脆地道:“可以啊,混不下去了就跟你回西唐,多個朋友,多個門路,在哪不是混口飯吃。”
寧雲心含著一絲雀躍,輕輕點頭。
來大景修行,還能拐個人才回去,美滋滋。
兩人正談笑風生,忽然書院裏傳來了一陣陣的喧鬧。
“怎麽了?”餘閑扭頭觀望。
“在辯論呢。”寧雲心解釋道:“這幾日,從聖京到書院,已經出現了一些反常的聲音,主要是討論國本之爭的。”
【推薦下,野果閱讀追書真的好用,這裏下載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餘閑一皺眉頭。
這麽快就有人要借題發揮了!
這幾天,餘閑一直沉迷於忘憂湖畔問道,沒有理會其他瑣碎事。
現在隨著寧雲心的講述,他才驚覺一股暗湧已經在聖京形成了。
太子病倒的事情,皇帝一直嚴格封鎖,但天底下哪有不漏風的牆,依舊有人聽到了風聲,或者有人故意散布消息。
因此,沉寂許久的話題,國本之爭,再次被人推波助瀾到了明麵上。
當然,底下的人可不敢非議朝政,他們大多是拿著諸侯割據時期乃至前朝關於設立儲君的例子在說事。
畢竟千百年多的曆史裏,不可能每個君王都是嫡長子,因為機緣巧合,庶子繼承皇位的例子也數不勝數。
很明顯,一些人在借古喻今,想用這些少數例子,給另立儲君的觀點增加事實依據。
而傳統派的人,依舊堅持著立嫡立長的觀點,這個觀點的受眾最多,以儒家為代表。
如果是以往,這個觀點分歧根本沒必要爭論,但熒惑守心出現後,一時間人心惶惶、流言四起。
好巧不巧,這時是內憂外患的多事之秋,太子又疑似病倒的消息甚囂塵上,導致那些“異端人士”再次借機搞事情。
“一開始隻是聖京一些書生在聊這些話題,但後來不知怎的,連朝廷大臣也接連議論起這些事,甚至蔓延到了書院。”
寧雲心的話裏帶著陰謀論,她自然看出了事出反常必有妖:“昨日鴻王來過書院之後,書院的氛圍就變了,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學員也在爭論國本延續的觀點,其中有人不乏抱著改弦易轍的看法。”
餘閑哂笑了一下。
鴻王的目的,果然達到了。
即便他進入湖心島以铩羽而歸而告終。
但書院上下都見證到了鴻王的“赤子之心”。
於是原本醞釀發酵的國本話題,直接被引爆!
至於聖京上下,那些反對“立嫡立長”觀點的異端人士,其中應該很多人都是帶著政治投機的目的……
聽著聲浪越來越大,餘閑頷首道:“走,去瞧瞧吧。”
……
桃花書院的一處半山腰上,有一個大平台,書院人稱之為論道台。
本著千家爭鳴的初衷,論道台是供書院人切磋交流的地方。
說簡單點些,就是讓大家各抒己見、互補長短、集思廣益。
當餘閑和寧雲心拾階走上半山腰的時候,論道台上已經聚滿了人。
台中央,兩個學員正在激烈爭辯著。
分別是法門的鄭柯,儒門的顧帆。
顧帆素有才學,上一屆就被書院的儒門錄取了。
但他更關注皇太孫的學業,是以書院來得不多,隻要完成規定的學業就知足了。
而今天,他來了,還參與到了此次關於國本之爭的論辯。
別看顧帆被餘閑欺負得幾乎自閉,但此刻,他在眾目睽睽之下,竟也能口若懸河、康慨激昂。
“即便偶有個例,但曆朝曆代,涉及國本,全是本著立嫡立長的原則,否則禮法何存?綱常何在?要都是用這少數例子給設立儲君定義,豈不都亂了套嘛!”
顧帆振振有詞,臉上透著毅然決然之色。
他是母庸置疑的太子黨。
先不說他爹顧廷舟受過太子的提拔,他自己,這些年殫精竭慮、鞍前馬後的陪伴皇太孫學習,為的就是今後跟著皇太孫榮登大位。
現在有人借題發揮,否決“立嫡立長”的觀點,他第一個不答應!
鄭柯是國子監出來的優等生,曾經拜在沉修的門下,在法門的新人裏,他的聲望僅次於餘閑。
麵對顧帆的論述,他以法家之威,擲地有聲地道:“顧兄這話就失之偏頗了,你說不遵循立嫡立長會亂了套,那我且問你,遠北地區的那些荒人部落,他們從無立嫡立長的規定,甚至還有女人當家的,不也是代代延續了下來嘛。”
“好,我知道你會說荒人蠻夷,不足為鑒。那就再說說西唐,眾所周知,西唐依舊延續著立嫡立長的規矩,可你看到了,西唐國力每況愈下,往上追朔,出了好幾個昏君。現如今,西唐皇室裏還上演著同室操戈的鬧劇,追根究底,還是西唐的儲君太子不成器,下麵的諸多皇子不服。”
此話一出,剛走到人群外圍的寧雲心,當即俏臉一暗。
被人拿家事談論,她自然有些不快。
但是她沒有出言辯駁。
畢竟這是事實。
而且這裏是大景,還是言論自由的桃花書院。
在這裏,道理最大。
你若是有理,就去辯倒別人,休想以權壓人。
而鄭柯的肚子裏正存著一大堆道理,還在那滔滔不絕:“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宋,幾代前,東宋朝廷向來軟弱無能,麵對荒人的襲擾,大多選擇委曲求全、和談避禍,甚至有過國君割地納貢和親,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後來好不容易出了一位驍勇蓋世的韓光將軍,一路北伐收複失地,卻因為小人給皇帝進讒言,皇帝生怕韓光將軍功高蓋主,連發十道金牌把人召回來,意圖加害忠良。關鍵時刻,是一個庶出的王爺不齒如此卑鄙的行徑,憤然發動宮廷政變奪取了皇位。”
“雖然這位庶子皇帝悖逆人倫綱常,但他對得起天地良心,此後他勵精圖治,重用韓光等能臣幹將,一掃積弊、振興國運,不僅將荒人驅逐至千裏之外,而且社稷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被天下人奉為一代盛世。你說,若是當時東宋繼續遵循立嫡立長的原則,還會有這般盛世嗎?”
在連珠炮般的辯駁下,顧帆直接啞口無言。
周圍的學員們還發出了掌聲和叫好,為鄭柯的論點喝彩。
雖然東宋現在是敵國,但任誰都必須承認,東宋的國力,自那位庶子皇帝之後一路升騰。
正如絕大多數百姓心裏都有一杆秤,他們不在乎誰做皇帝,隻在乎哪個皇帝能富強國家,能讓他們安居樂業。
甚至天元皇帝在談到東宋的這位庶子皇帝時,也是不乏讚揚之詞,還讓皇子們都作為榜樣去學習的……除了政變奪位的事跡。
眼看顧帆麵色蒼白、神情灰敗,鄭柯發出了致命一擊:“還有薑國,你們一些人應該聽聞過,薑國末代皇帝的第十三皇子也是雄才偉略的翹楚,他曾經為了救國登上了湖心島塔樓的第五層,連聖人們都曾經有評價,若是當初薑國末代皇子早些傳位於這十三皇子,或許薑國還能續命幾十載。”
“因此,我的觀點是,立嫡立長的規矩早該湮沒在曆史大河裏了,正如選拔官員講究賢者居上,國本立儲,也應該重視立賢!”
沒等顧帆的臉色垮下來,周圍就有人擊節大叫:“好!說得好!”
“這話說得極有道理,選拔官員,都講究任人唯賢。憑什麽設立儲君,就不能這麽做呢。”
“是啊,曆朝曆代的例子太多了,嫡長子平庸倒好,若是昏庸卑劣之徒,執掌了皇權,豈不是給社稷和百姓帶來巨大災難?”
“道教都講究我命由我不由天,人的出生,本就不受自己的掌控,憑什麽禮法就要把人的一生都提前定死了呢?難道還不給人改變命數的機會嘛。”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當今那些勳貴大臣,往上追朔有幾個是嫡長子,若是他們從開始就遵循禮法教條,又怎會有他們的今時今日。為何現在又要給自己再戴上枷鎖呢!”
餘閑冷眼旁觀著,發現氣氛確實不對勁。
這裏麵,除了少數是真的投機支持鴻王的,應該還有許多家族的幼子和庶子。
他們也不甘心這輩子隻能給嫡長子陪跑,於是趁著這次國本之爭,想要給自己博一條出路。
直到這時,餘閑方才明白,自己一開始有些錯估了儲君之爭的形勢,鴻王在朝野上下,還是有不少的支持鐵杆。
特別是幼子和庶子這批群體,他們從出生尹始,就被“立嫡立長”的禮法剝奪了巨大的利益!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嫡長子躺贏!
他們是最希望這個禮法被摧毀的那批人,因此,他們格外希望鴻王能做一個表率,以一個庶出小皇子的身份繼承皇位,也就是所謂的帶路黨。
眼前,顧帆在麵紅耳赤下,灰溜溜的下去了。
鄭柯誌得意滿的享受著眾人的敬仰。
在山巔之上的平台,賈岩、詭山人以及一眾教習也在觀摩著這場國本辯論。
“這應該就是如今的民心趨勢了。”賈岩幽幽歎道。
武門教習無亙沉吟道:“太子仁德賢明,但是那僅是局限於朝廷中的,老百姓不會知道這麽多,也懶得知道太多,他們隻知道當下的日子越發艱難,而內憂外患,總需要找一個替罪羊的。太子協助聖上理政,如今他恐有凶劫,老百姓們自然會遷怒於太子,並且希望改立一個儲君,換一個新麵貌。”
道門教習清和搖頭道:“熒惑守心出現後,上到朝廷,下到百姓,許多人都會覺得連老天爺都不認可太子,天意如此,那許多人就更有理由認為國本得換人了。”
儒門教習何歡沉聲道:“最麻煩的是,趁著這個時機,那些幼子和庶子積蓄已久的不滿也順勢發泄了出來,都盼著鴻王能給他們指明一條打破桎梏的道路。”
四大學派的大先生紛紛發表看法,但無論誰都沒有明確支持哪一種觀點。
因為大家聊的隻是學術觀點,無關政治。
詭山人探頭一看論道台,頷首道:“無缺也出現了,你們猜猜他麵對這樣的群情激昂,會如何想,如何做?”
“他啊,大概率會獨善其身吧。”賈岩苦笑道:“前輩,你何必趕鴨子上架呢,明知道餘閑現階段根本不可能進入湖心島的,還給他指了這麽一條難如登天的路。”
“你別覺得我是在誤人子弟,去闖湖心島,是這小子必須要走的路。”詭山人玩味一笑:“熒惑守心出現後,國本之爭就是注定了的,隻要是和太子、鴻王有關聯的人,誰都休想置身事外。即便無缺什麽都不做,也會被歸為太子黨,所以他必須得為太子做些什麽。”
“他能進入湖心島是最好不過,屆時,他必將名揚天下,連皇帝都不能隨意操控擺布。即便失敗了,他也能從這番試煉中收益頗多,更快的提升修為。”
聞言,賈岩等人都是心如明鏡。
其實,湖心島和忘憂湖,還是一個很不錯的修行地方。
因為闖關太難了,所以對身心的鍛煉也越大,也越容易激發潛能。
像沉修、賈岩他們,雖然沒有登上塔樓第五層,但通過長年累月的闖關磨礪,都得到了巨大的啟迪和助益。
“天下將亂,這孩子必須得抓緊了,然而他太清閑了,老夫總得推他一把,早日成大器了,老夫也好將衣缽傳授給他。”詭山人俯瞰餘閑的目光,充滿了濃濃的期許。
賈岩點點頭,忽然看見了一個少女頂著壓力走上了論道台,站到了鄭柯的麵前。
“你們道門的。”賈岩提醒清和。
清和打量了一下,道:“是餘閑的表妹池晴萱吧。”
“道門的摻和這話題做什麽?”武門和儒門的教習也麵露困惑。
隻見池晴萱站定之後,拱手作揖,朗聲道:“你剛剛一直主張立賢的重要性,那我想請教一句,若是嫡長子本就是賢能,隻是在個別領域稍遜於其他皇子,那還有必要更換嗎?”
餘閑看著小表妹勇敢的走上去,一開始還好奇她怎麽會有興趣摻和這個話題,不過他很快就想通了。
池晴萱也是知道鴻王上位對威遠侯府沒好處,於是硬著頭皮站出來,想給太子挽回一些聲勢。
不過,看了眼鄭柯嘴角噙著的冷笑,餘閑心知小表妹怕是鑽進了鄭柯的圈套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