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螺螄殼裏做道場

字數:5673   加入書籤

A+A-


    “早飯要好好吃。”
    這話你一定看到、聽到過無數次,就跟“我媽讓我穿秋褲”差不多性質。
    江野大略一翻,數據顯示全國超60的人一周隻吃23次早餐;尤其年輕上班族,經常便利店瞎對付,忙起來早午飯一塊兒解決,休息的時候寧願深夜擼串第二天睡個懶覺。
    在外地求學、工作的人,或許隻有放假過節回老家,才會興衝衝跑去熟悉的早點鋪,為那一口故鄉的味道。
    正常,江野心道。
    因為上輩子他也這樣。
    不是不懂早餐的緊要,而是這份緊要很少表露於日常,往往集中體現在他出差出遊的那段時間。作為一名非專業老饕,早餐是地域文化的凝結啊,怎麽不得沉浸式體驗體驗?
    古人雲得好:“食色,性也。”
    茶點、老火粥是羊城的恬淡,芝麻醬熱幹麵是江城的“過早”,嗦一碗肉絲米粉能找回星城的快樂,哪哪都有豆腐腦,渭南用香椿做配料、冰城的澆頭是野生菌,各地它靈魂不一樣。
    細數,南北大雜燴...
    心頭好真不老少。
    前世江野一斜杠青年,本就有美食拍攝經驗,這次在長安偶遇歌迷,動情觸發靈感,可嚐試製作微紀錄片、以及短視頻節目,卻並非臨時起意。
    老本行他一直沒丟,利用上兩個月的空檔學習寫劇本之餘,還琢磨了點兒新技巧,不練就手生,心癢。
    於是邊玩邊拍,帶的設備足夠用,策劃、拍攝到剪輯,前中後期包圓了,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戰鬥力空前高漲。
    經過實踐發現,有時單打獨鬥不光成本可控,還隱藏著諸多方便。比如,九點鍾早餐店最忙的時候,要帶著團隊一幫人架幾台機器擱那兒擺著,肯定會影響店主的生意,因為總有客人一看見機器就走掉了。
    再比如拍攝事先的溝通,麵對個人與製作單位,一般前者更容易讓人放下戒備,較快自然地習慣適應鏡頭。
    從長安到漢中,再從蓉城到樂山,江野走走停停,一路自秦州至蜀地繼續往西,在熱鬧市井的街頭巷尾,尋找著勾人味蕾的清晨念想。
    網紅店就算了,甚至環境糙點兒都沒關係,東西幹淨對味最重要,那些已不用做推廣照樣客似雲來的鋪子,才是當地人每天大早真正會去的地方。
    ……
    這天駛入雲州春城,晚上在酒店接到姚霄的電話,江野正理著手頭積累的素材,除了長安歌迷黎小龍家三代傳承的雜肝湯店,漢中的鍋貼、熱麵皮,蓉城的肥腸粉,春城的小鍋米線……
    他按地區分門別類,後期不斷優化打磨,已經完成了《早安故鄉》前幾期視頻,每期時長約五分鍾左右。
    “在剪視頻?遊記啊。”
    姚霄漫不經心地隨口一問。
    “……昂。”
    江野隨口一答,這麽理解也行。
    【隻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鄉。】
    ——是前世百集美食短紀錄片《早餐中國》的一句宣傳語,非常打動人;共播出三季,口碑與流量雙豐收,頻登圍博熱搜,某瓣評分最高達9.1。
    總監製陳小卿和總顧問沈宏飛,都是該賽道開山老祖《舌尖》係列的核心人物,總導演率領的創作團隊是做綜藝出身,隊伍裏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居多。
    所以相比較,《舌尖》像一道高檔豐盛的宴席,《早餐中國》則更像家常菜,煙火氣十足,溫暖且貼近生活。
    放在這個時空,它的成功路徑同樣很值得參考。
    雖然這兒的文化環境比前世更多元了,但紀錄片行業依舊屬於小眾冷門,無論電視等傳統媒體還是網絡自媒體,相關節目的收視率都頗顯悲壯。
    別談有什麽現象級,除了部分專業人士或用愛發電保持產出、或追求高端拿點兒國內就沒啥人知道的藝術獎玩玩圈子,這行業的存在感基本忽略不計,四個字概括——慘到模糊。
    具體垂直到美食領域,江野那陣子剛添置了廚房機,興趣使然研究過,也瀏覽了不少排名靠前的作品。
    有的曲高和寡像嚴肅的教育片,還停留在板正播音腔開口“又是XX時節,大地慷慨孕育出了...”的階段,拍吃的勾不起觀眾絲毫食欲哪怕求知欲,反而跟老先生說書催眠似的,那多沒勁?
    還有的用力過猛,變成了煽情的人文片,本末倒置了,套路模板苦大仇深的一猜一個準...好比硬盤裏某些沒劇情的動作片,上來要幹嘛每一步你都門兒清,那就是再喜歡,看多了也想找點兒新意,換換口味。
    “那你下一站是哪兒啊?”
    姚霄倒豆子似的,嘮了半天,臨掛電話前問道。
    江野邊操作登錄他空空如也的魔音短視頻賬號,邊回應:“明天吃了早飯就去紫城,得開四個多小時。”
    ……
    注冊了賬號還沒發布過什麽東西,他在魔音上傳了《早安故鄉》的第一集視頻,點擊預覽,最後確認。
    前世從《舌尖》係列推出,美食就成為紀錄片中的“爆款”被無數影視人深挖;而在這兒,它仍是一片亟待開發探測的“藍海”,市場空間巨大。
    不過好歹是另一時空的進步文明,美食這個題材,盡管在紀錄片領域不夠出彩,可例如《深夜食堂》那樣細分的綜藝節目,選擇卻有很多。
    而且江野並不認為,觀眾對紀錄片缺乏審美和品鑒力,真正優秀的作品是可以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
    就像《早餐中國》除了順應趨勢將短視頻與紀錄片結合,在微紀錄片形式上大膽嚐試,加入綜藝感、強互動的元素,也是它廣受年輕人喜愛、播放量和話題量幾度破億的重要原因。
    短短五分鍾的片子,如同螺螄殼裏做道場,越簡單的東西越難搞。
    每個攝影師都有自己的拍攝手法跟鏡頭語言,雖前有成功案例,江野卻並未全然照搬。
    食物的方麵,他隻抓準獨特之處,有的重點拍攝食材處理過程,有的通過食客的反應表現它的美妙風味,不故弄玄虛、不泛泛而談。
    人物的塑造,不煽情不賣慘,忙碌與悠閑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能苦中作樂,傳達出柴米油鹽裏透著的堅守和眷戀,那是再理想不過。
    最終作品呈現,他的定調更加樸實隨性,包括文案、後期轉場及音效,都適當地做了些調整。
    濃縮了美食和故事的精華版《早安故鄉》,他設置好發布時間便不再管,前幾期視頻純當試試水,市場後續反應如何,有預期但沒壓力。
    前世的《舌尖》都是厚積薄發,在第一部沒宣傳缺資金、開場收視率慘不忍睹的情況下,靠著本身的質量及口碑慢慢到第二部才迎來收視巔峰的。
    ……
    隔天一早八點多,江野在附近那家小鍋米線吃美了,就地取材補拍了幾組鏡頭。
    雲州四季如春,風景如畫。
    開往紫城的路上,他哼唱著那首絕世經典《加州招待所》,終於體會到了點兒駕駛的樂趣。
    這趟西行走馬觀花,其實深度遊才是江野一貫的風格。以前常來的“大理福尼亞”,上輩子就有驢友說那兒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曾經為行囊匱乏、精神卻無比豐沛的嬉皮士們提供了庇護的風花雪月城,他想再去看看,多住些日子。
    誰知滿腦子浪漫幻想還來不及發散便被現實無情戳破,駕駛的樂趣很快變成駕駛的刺激,通往南詔古城的山路十八彎,狹窄到如果路對麵有人迎頭開過來,那其中一輛必須倒車讓路才能勉強過去...
    變形記嗎,啥情況?
    要知道前世的喜洲、沙溪古鎮,有些民宿甚至可以完勝五星級酒店...
    江野好奇心大起,穿越來第一次對地理地形產生疑問,反正沒做什麽攻略,他也沒有高反,有也是心理作用,隨緣開吧!
    指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
    他沿著驛道,集中注意力,歌也不哼了,山路坡度很大,旁邊就是懸崖。
    可要不說這人心比長江寬呢,遠眺好像望見了幾個頂冒尖的帳篷,難不成有營地?
    對啊,這兒是徒步愛好者的天堂!
    獨攬著山穀一隅的神奇,江野不禁勾了勾嘴角,心道這遭回去姚霄再論起誰的車技好,他必須當仁不讓。
    然而才剛剛偷著樂了沒幾秒,眼瞅曙光就在前方——
    江野萬萬想不到,接下來他會跟一白族妙齡少女和兩隻嗷嗷的羊羔杠上?
    無巧不成書,與此同時他上午發布的《早安故鄉》第一集,【掌門人黎小龍】在經過魔音短視頻平台幾輪算法推薦後,羊雜湯店和“北望”這個名字的影響,也正在漸漸發酵。
    ……
    【總導演:北望】
    【總策劃:北望】
    【攝像音響製片人:北望】
    千裏之外,有人不用看到這視頻結尾的字幕介紹,單憑發布賬戶昵稱,便一眼知曉背後是誰——
    “江野,上大號說話。”
    當然,這隻是目瞪口呆的魔音美食主播夏星竹,此刻不會察覺到的內心潛意識。
    她意識到的隻有曾在直播間給自己豪氣打賞的那個賬號,那位曾讓她暗暗享受過一瞬心花怒放的直播間公敵……
    【江小北】VS【北望】
    哥哥,會不會太隨意了啊?
    真的給大佬跪了...
    不是他,還會有誰呀!
    PS:《舌尖》的兩位名字都換了字。
    為了不被4隻能切掉一條路線,在評論裏試過會直接不顯示,可能過兩天就恢複正常了,有機會以後的劇情再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