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奇跡

字數:8119   加入書籤

A+A-




                      隻是一見麵,都沒等朱元璋問話,朱標就帶著欣喜的表情,先對朱元璋說道“父皇,奇跡,香山縣堪稱奇跡啊!”
    說著話,他連忙指使身後跟著的那個內侍,把他捧著的一疊稿子呈上去。
    與此同時,他又給朱元璋解釋道“這是兒臣到了香山縣之後,每天所見所聞,還請父皇過目!”
    朱元璋一聽,看到那厚厚的一大疊,很是高興,不過他還沒來得及說話呢,朱標又接著說道“父皇,香山縣的成就,比起去之前在京師聽到得傳聞,真得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真得是大開眼界,香山縣竟然變得那麽繁華!”
    這時候,那一大疊稿子已經送到了朱元璋麵前的禦案上,朱元璋已經是滿臉笑容,對朱標說道“好好好,我先看看,你旅途勞頓,實在是辛苦的,先回去休息吧!”
    朱標聽得一愣,父皇竟然說讓自己去休息?這是多久沒有聽到過的話了?
    心中驚訝了一下,他當即搖頭說道“父皇,兒臣不累,兒臣等著好了,父皇肯定有很多問題要問兒臣的。”
    看到兒子竟然這麽興奮,有種迫不及待地想和自己分享在香山縣的所見所聞,朱元璋終於再也忍不住,當即吩咐身邊的輪值太監道“搬條舒服的椅子,讓太子坐了,糕點、茶水也備些。”
    隨後,他便拿起朱標所寫得那些稿子看了起來。
    朱標難得在他爹麵前能不用站著,可以一邊坐著一邊吃東西,對此,他很是高興。
    不過,朱標倒沒有吃東西,隻是坐著,然後看著他父皇的臉色。
    果然,朱標就發現,他爹的臉上,露出了驚訝之色,還有驚喜,不可置信等等表情。
    他就知道,父皇知道香山縣的真正成就之後,鐵定也會震驚地。
    實際上,朱標感覺,他爹再怎麽震驚,都不可能有他震驚。
    特別是他前往香山縣的途中所見,和到達香山縣之後所見的對比,能一下感覺出非常大的差距。
    一個天上,一個地上,就這種感覺!
    朱元璋看完了第一份稿子之後,立刻伸手,去拿了第二份稿子看,中間並沒有去問朱標什麽。
    看完第二份的時候,他又迫不及待地去拿第三份稿子看,總之,是一份接著一份地看,沒有任何停頓。
    偶爾的時候,他又會去找之前看過的稿子,查看下什麽之後又返回去繼續看。
    就這麽的,不知道過了多少時間,朱元璋才算是看完了朱標所寫得所有稿子。
    放下最後一份稿子,朱元璋抬頭,帶著驚喜萬分的表情看向朱標,確認道“這些都是沒有誇張的,對不對?”
    朱標一聽就笑了,父皇還是覺得難以置信吧!
    於是,他便立刻站起來,給朱元璋回答道“父皇,絕無半點誇張之處,全都是如實陳述。宋、方等隨行,他們亦是見證了香山縣的奇跡!”
    朱元璋當然是相信朱標的,因此,聽到這話之後,當即笑嗬嗬地說道“你三番兩次的用奇跡來形容,說得我都想親眼去看看那香山縣的情況了!”
    根據朱標的形容,香山縣的百姓,衣食無憂,居有定處,甚至都在識字,人人都能認識一些字,這是什麽,這是大同之世啊!如果大明朝的其他地方,都能像香山縣一樣,那這個洪武之治,當能吊打曆史上任何一次盛世了吧?
    當然,說起來簡單,作為一名開國皇帝,經曆過餓殍遍地的亂世,最是清楚不過,隻是讓老百姓衣食無憂這一條,就不知道有多難!
    香山縣的底子,朱元璋是清楚的。當初挑選出來讓張一凡去折騰,就是因為那裏夠偏僻、窮困,隨便他折騰都沒事。
    結果,張一凡硬是用了一年多點的時間,就讓香山縣換了人間。
    想著這個,朱元璋心中忍不住就感慨,原本以為這個小子嘴邊無毛,辦事怕是不靠譜,出出點子還行,真要去做事,肯定會抓瞎。
    結果沒想到,香山縣的一切,證明了自己低估了他!
    想著這個,朱元璋並沒有因為自己低估了張一凡就有什麽不快,反而笑嗬嗬地說道“一個普通的下等縣衙,一年的收入,不說明年他說得一百萬貫,就隻是今年能確定有二十萬貫這個事情,就足以證明,他在香山縣所做得一切,都是對的了!而且,人口之多,更是多達了二十多萬,不可想象啊!”
    根據曆史記載,洪武年間,浙江奉化縣市18865戶,而象山縣更是隻有17812人,不是戶數。以此來對比,一個香山縣真得能打浙江一個府了。
    朱標聽到這話,立刻就回答道“父皇,一凡這個糧田歸公分配法真得是非常好,不但不會再存在隱田,並且全縣當中也不再有隱戶,甚至就連逃入山林的隱戶,都主動回來登記造冊。兒臣有在民間走訪過。這個糧田歸公分配法,極得民心。”
    頓了頓,他又帶著一點興奮說道“兒臣為此事和一凡還討論過,一凡認為,如果這種糧田歸公分配法要在全天下推行,就不能例外。包括藩王、功勳等等的糧田,也必須如此處理,否則土地兼並、隱田和隱戶必然會又有,這個糧田歸公分配法最終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作廢。”
    “糧田是一個王朝穩定的基石,曆朝曆代出問題,引發動亂都是百姓吃不飽飯開始。而吃不飽飯就是從土地兼並開始,賦稅便會不公又進一步引發土地兼並。因此,要保證百姓有飯吃,就要推行糧田歸公分配法。”
    因為朱元璋之前的時候,其實就有賞給功勳官田,因此,張一凡在和朱標說這個事情的時候,就特意強調了這一點,引得朱標讚同,此時,朱標便又著重強調了。
    “父皇,糧田歸公分配法上麵,肯定會讓目前擁有大量私田的功勳不高興。但是,推行的時候一定要公平,不可在這上麵開特例。”朱標繼續說道,“不過,父皇可以給那些功勳以補償,比如像香山縣一樣設立官商做一些賺錢買賣的時候,允許功勳投錢,或者賜股份給他們,這樣的好處是……”
    朱標在那些稿子上,主要是列舉香山縣的成就,和一些能擺在明麵上的想法。
    有一些事情,肯定是不好用筆寫在紙上的,就由他當麵來和他父皇溝通了。
    此時,他就把張一凡所說得共同利益的那一套,用實際可行的操作方法,給朱元璋講了出來。
    糧田用於傳給子孫,股份一樣是可以傳給子孫的。隻要利益夠大,同時朱元璋手中又握著屠刀,就不怕推行不下去的。
    在朱標解說的時候,朱元璋的表情慢慢嚴肅起來,能看出來,他在認真地思考。
    根據他兒子從香山縣得來的結論,大明江山的根基要立足到糧田歸公分配法上麵,這是大事,事關大明江山長長久久的問題,他就非常重視了。
    朱元璋自從當上皇帝之後,想得最多的,就是朱家江山的穩固。
    曆史上的短命王朝,多的是,甚至可以說,幾百年的王朝才是少見的。他想要的,就是比曆史上王朝更好的那種,絕對不願意在他死了之後,朱明王朝就會完蛋的那種。
    此時,朱元璋聽了朱標的解說之後,表情嚴肅地點點頭說道“你回去之後,單獨把香山縣實施糧田歸公分配法的細節,都寫下來,我們再討論一次!”
    這個事情,事關重大,雖然朱元璋已經心動,但是還是比較謹慎的。
    畢竟,這可是曆朝曆代都沒有過的。
    朱標答應一聲,然後想到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能寫下來的,他便先掃視了下殿內,看看都有什麽人。
    看到他這樣子,朱元璋豈會不知道,當即對他說道“我剛處理過一個妄圖議政的宦官,遣返回鄉,永不再用。你有什麽要說的,盡管說來,不用顧及他們!”
    那個被處理了的宦官,還是跟了朱元璋非常久的,結果也遭到了嚴懲,這讓許多人都很意外,也真得一下震懾了宮裏的宮女宦官。
    朱標聽了,看向那輪值太監,果然麵無人色,垂手低頭,好像恨不得自己是個聾子一樣。
    於是,他便對朱元璋說道“父皇不是擔心一凡會懶政麽?其實事情是這樣的……”
    雖然這個事情是他去香山縣“走親戚”的導火索,但是他一來的時候,就先把香山縣成就擺了出來,又先著重強調了糧田歸公分配法,因此,這個事情反而沒說。
    此時聽到他說這個事情,朱元璋果然認真聽了起來。
    或許是因為有那麽多香山縣的成就擺在那裏,朱元璋的臉色,顯然沒有他派朱標去時候的嚴峻了。
    此時,朱元璋聽著聽著,就有點驚訝了。張一凡的方法,算不算賴政,其實已經分得出來了。
    懶不懶政的一個明顯區別,就是香山縣的事情決定權,是不是還是把握在縣令手中。
    朱標把情況詳細說了一遍,包括他抽查各類文書,都是井井有條,並沒有什麽不妥。
    不過他的目的,並不是重點說這個,而是為了他接下來的話。
    隻聽他對朱元璋說道“父皇,兒臣想著,一凡的這個做法,其實同樣適合一國之君的,這樣能減少皇帝處理政務的精力和時間,就可以抽出時間……”
    朱元璋聽到這裏,卻是有點不高興了。一凡這麽做就算了,兒子是太子,竟然也有這個想法,雖然聽起來確實不錯,可要是皇帝不嚴格要求自己的話,今天有了這個借口,明天就會有更進一步的借口!
    這麽想著,他就想訓斥兒子的這個念頭了。
    結果,朱標察言觀色之下,立刻就知道他父皇心中在想什麽,便搶先一步,對朱元璋說道“父皇,有一個木桶理論,不知道您聽說過沒有?是這樣的……”
    果然,朱標發現,當他說出這個木桶理論時,就發現他父皇明顯有點意外的表情,似乎是以前沒有想到的。於是,他趕緊說完之後,誠懇地說道“父皇,縱觀曆朝曆代,王朝傳承,會出現很多意外。如果按照最長木板的要求讓曆代皇帝遵守,這根本不現實;如果在開國之初就設立一個規則,讓曆代皇帝以最短木板為要求來治理都可以的話,那其他就更沒問題,如此便能讓王朝更為長久。”
    朱元璋聽得沉默了,按照他的個性,他其實很看不慣不用心盡力的,可是,他也不得不承認,兒子說得有道理。
    畢竟曆史就在那裏,已經發生過無數的事實,證明了兒子說得有道理。
    自己能勤政,兒子也能勤政,但是他可不敢保證,以後的子孫都會勤政。過於嚴格的要求,反而會讓那些不肖子孫更是自暴自棄。唯有讓他們容易做到的規則,他們才會比較願意遵守。
    這又是一個事關朱明江山是否長久的嚴肅話題,是朱明江山的地基之一。
    朱元璋考慮了好長時間之後,才抬頭看向兒子問道“那這最短的短板,也不能太短吧?”
    朱標一聽,立刻便回答道“按人性製定規則,確保規則做起來不難,卻又能保證江山社稷的穩固!”
    “人性?”朱元璋聽了,皺了下眉頭,想了想,他忽然問道“你說得這些,是不是一凡說得?”
    朱標一聽,搖搖頭說道“是一凡給兒臣的啟示,他在香山縣所做得那些,兒臣看著就不錯,隨後和他聊著聊著,兒臣便以史為鏡,想到了這些。”
    朱元璋聽了,欣慰地露出了下笑容,點點頭說道“你能自己思考這些問題,很好!”
    不止是考慮當下,還考慮到了以後,這在朱元璋看來,就覺得朱標已經成熟穩重了。
    接班人有如此表現,他當然是很欣慰地。
    看著朱元璋的表情,朱標知道父皇心情不錯了,便又對朱元璋說道“父皇,兒臣還想著,大明朝的宰相,似乎也可以參考香山縣那樣的,可以多設幾個宰相……”
    他把當初屏退錦衣衛指揮使等人,單獨和張一凡聊得內容,小心翼翼地說了出來。
    這個事情,其實不是朱元璋交代他要做的事情,隻是他自己觀察所得。因此,在說這個事情時,略微有些忐忑。
    他不知道自己說這個事情,父皇會不會嫌他管得太寬了!
    結果,在他說完之後,朱元璋並沒有發怒,隻是靠上了龍椅背,閉上眼睛,同時用手輕輕地揉著自己的腦門。
    看到他這樣子,朱標便知道,他父皇在思考這個事情。
    於是,他也不出聲了,不打擾朱元璋思考。
    過了好長一會之後,朱元璋睜開眼睛,同時後背也離開了龍椅背,對朱標說道“此事且先不急,回頭再議。除你之外,不得外露。”
    “兒臣明白!”朱標聽了,心中一喜,連忙答應下來。
    他知道,父皇是真在考慮這個提議了。
    於是,朱標就開始說下一個重要的話題,主要就是和全民教育有關的這塊。
    本來朱元璋就重視教育,正頭疼人才的,此時聽到這方麵的話題,自然也是非常關心。
    全民教育,人才倍增,推陳出新,國力強盛等等,所有的這些,其實都是有關聯的。
    朱標根據香山縣的所見所聞,侃侃而談,甚至還談到了香山縣千戶所那邊的見聞,最後對朱元璋說道“父皇,雖然全民識字很難,但是兒臣綜上所述,以為還是有花這個人力物力的必要!”
    朱元璋聽了,點點頭,然後又搖搖頭說道“我也知道全民識字的好處,可之前科舉的結果,你也看到了,民間無有可用之才。要想在此等根基上推行全民識字,實在是不現實。不說別的,光是讓他們都識字這一點,就是千難萬難,又哪來那麽多先生去教授?”
    一聽這話,朱標連忙說道“父皇,一凡有一個提議,就是給漢字標識其讀音,給漢字釋義。如此,隻要百姓掌握了讀音之法,自己就能識字了!”
    朱元璋一聽,頓時來了興趣,當即問道“哦,詳細說說?”
    他其實在這方麵,就有關注的。洪武八年的時候,就下旨讓宋濂等人標準官話發音,也就是發行了《洪武正韻》。
    這是以南京語音為藍本命令編著,去掉了很多番語化的發音,但是平聲不分陰陽,又設立10個入聲韻部,有31個聲母,並保留全濁音等等。
    朱元璋對於這個初版很不滿意,在曆史上,幾次下旨重新修訂,一直到洪武二十三年還不滿意,還想修訂,不過最終可能是精力不濟,最終不了了之。洪武二十三年的版本,成為了最終版本。
    正因為他對語音這塊,一直有關注,因此,此時聽到朱標轉述張一凡用拚音來識字,就立刻來了興趣,感覺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法子。
    結果,朱標講完這個之後,又對他說道“在有關全民識字這塊,一凡還給兒臣講了香山縣的一件趣事,兒臣覺得挺有意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