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我會在乎?

字數:6346   加入書籤

A+A-




                      朱標聽了,也是一笑。
    上一次的時候,這個妹夫就提了魚鬆可以作為軍糧,朝廷采購,但是父皇並沒有理他。
    如今,借著這個機會,一凡又提出了這個說法,父皇心情不錯,讓他得償所願了!
    心中這麽想了一下,朱標便又對朱元璋說道“父皇,一凡在信中還提及,說廣東其他地方的水泥作坊遲遲未開,南方多雨,他們看著香山縣的情況,都有點等不及。因此,他建議,幹脆就不用開了。反正他們要是再開水泥作坊,成本肯定也比香山縣的水泥廠要貴不少。這種民生物資,要和食鹽一樣,越便宜對朝廷越是有利。父皇怎麽看?”
    他之前從香山縣回來之後,就找朱元璋問過水泥的事情,確實是很多地方沒有輪到。熟練的水泥工匠太少,各地都在排隊。雖然是中書省處理此事,但是朱元璋也是知道的。
    此時,朱元璋聽了,有點好笑地說道“這個小子,一會一套的,還能被他強詞奪理,說得好像都有道理一樣。你覺得呢?”
    朱標聽了,明白他父皇的意思,是指在以前的時候,張一凡把香山縣改進後的鹽田法上報於朝廷,說是適合全國推廣,讓大明所有地方的食鹽價格能降到最低水平,從而造福百姓,也一樣能為朝廷創造最大的食鹽稅收,從而避免食鹽方麵的利潤被私鹽以及那些鹽商瓜分。
    如果從這個道理來說,那這個水泥豈不是一樣?
    但是,張一凡在這個來信中卻沒有這麽做,反而做了個相反的建議,並且還振振有詞。
    朱標有和張一凡當麵聊過,相對朱元璋來說,確實更為了解張一凡的意圖,便給朱元璋解釋道“父皇,一凡是這麽想的。他覺得食鹽這方麵,其實沒有太多的改進,粗鹽和精鹽兩種,已經到頭了。或許將來可能還有其他更好的改進,但是至少短期內是看不出來的。但是,水泥就不一樣了!”
    “他說目前的水泥隻是最初級的水泥而已,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改進水泥,比如是否有更堅固的水泥,是否能更快凝固的水泥,將來修路鋪橋造房子等等,將會有更多的情況可能需要專門的水泥種類。因此,如果這個時候,水泥和食鹽這樣吃大鍋飯的話,就沒人願意去改進這個水泥,水泥就會一直這樣。”
    “如果說,由各地的水泥作坊進行競爭,誰的水泥更好,賺得會更多,那水泥作坊就會有動力主動去改進水泥。反正對朝廷來說,都是官辦的作坊,回頭上交利潤都是一樣的。”
    朱元璋聽到這裏,便問道“所以說,他設立了什麽研究部,其實就是用來改進水泥的,對不對?”
    “是的,父皇!”朱標聽了,立刻便點頭確認道。
    雖然改組作坊成為廠,並且細分各部門的事情,是在他離開香山縣之後的事情,可都過去了幾個月,香山縣那邊的情況已經有傳過來了。因此,他們都知道。
    此時,朱標還補充說道“這也和一凡提出的那個專利概念有關,能激勵有關人等不斷改進!”
    朱元璋聽了,並沒有馬上說話,而是想了一會才說道“香山縣特事特辦,倒是隨便他折騰,不過如今他都想折騰香山縣外麵了,三年之期未到,先不用改變,不要和一凡回複什麽。”
    說到這裏,他頓了頓之後又指示道“回頭你去一趟中書省,讓那邊派遣水泥工匠的時候,先按照行省輪流來,然後再到水泥要求多的府,一個個來。至於廣東那邊,先不安排。”
    朱標一聽,便笑了。雖然父皇說先不改變什麽,但是很明顯,他這是接受了妹夫的建議,先行為妹夫的建議做鋪墊了。等三年之期一到,再宣布妹夫的主意,便能順理成章,讓各地開始競爭。
    這麽想著,他很是高興,便對朱元璋說道“有父皇的支持,一凡在香山縣大展手腳,如今我去看就已經了不得了,不知道三年之期到了之後,會變成什麽樣,真得讓兒臣非常期待!”
    說到這裏,他又感慨道“香山縣明年的收入能達到兩百萬貫,並且一凡說還會隻多不少。這其中,大部分錢都是來自他那些官辦作坊,田賦與之相比,都隻占了小頭而已!這做買賣,還真是賺錢啊!”
    根據《大明會典》記載,1578年,也就是大明開國兩百年之後的一年商稅收入才十五萬兩白銀而已。更不用說,在大明開國之初,商稅其實壓根沒幾個錢。
    巨大的差距對比,是個人都能震驚。因為,這隻是一縣之地而已!
    這也和朱元璋的小農思想有關,當他征稅達到他認為滿意的時候,就下旨定額,就是說以後也收這麽多錢,永不加賦稅,坑了他子孫後代。
    當然了,朱元璋自己認為,這麽做是為了減輕百姓負擔,是好事來的,卻沒有多想其他!
    不過這個位麵,朱元璋已經被張一凡所影響,特別是幾次對大明寶鈔的論述,都讓他有了發展的眼光。同時,他也明確看到,香山縣就是因為縣衙有錢,所以百姓的生活都有了質的飛躍。
    好不好,一看便知!
    因此,朱元璋在聽到兒子的感慨之後,忽然想到了什麽,便對朱標說道“一凡在香山縣那邊也就一年多點時間了,三年之後,你覺得,誰能接替香山縣縣令一職?”
    對於三年之後,香山縣到底該怎麽處理,也是時候要考慮了。
    聽到這話,朱標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父皇,三年之後,香山縣還是要歸廣州府管轄,亦或是維持如今這樣,由朝廷直接管轄?”
    聽到這話,朱元璋有些猶豫,想了下,最終還是搖搖頭道“暫時還沒想好!”
    朱標聽了,便建議道“那要不問問一凡自己有什麽想法?”
    “這個可以。”朱元璋聽了,點點頭說道,“不過有些事情也要早做準備,接替香山縣縣令的人選,必須要好好考慮!”
    或許是再次聽他說起這個,朱標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個人名,便對朱元璋說道“父皇,這次那個方孝儒跟了兒臣一起過去,兒臣見他似乎收獲良多,對香山縣的一切,也都是佩服。如果別無人選的話,或許他可以?”
    事實上,朱元璋之所以會讓方孝儒跟去,其實原本就有這個打算的。
    這個方孝儒,還有那個梅殷,都是他看好的人才。隻不過就現階段來說,梅殷還太嫩,不知道變通,還需要時間成長。相對而言,方孝儒更合適一點。
    此時,他聽自己兒子也提名了方孝儒,便點點頭說道“如此,那年後合適的時間就派他去香山縣,不給具體安排,隻是讓他聽從一凡安排,想必一凡能知道這是什麽意思?”
    本來的話,香山縣沒有縣丞和主薄,完全可以二選一丟個官職過去。
    但是,三年之期未到,朱元璋怕別人會有別的想法,他不想改變香山縣的現狀,便決定還是不任命官職的這種形式。
    朱標聽了,也是讚同。
    本來他以為,事情該是說完了,結果沒想到,朱元璋忽然對他說道“一凡在香山縣又設立了一個什麽香山縣通俗文學起點社,招募為張士誠效忠過的人在那寫書。通俗通俗,他這是在自己推進教化之事吧?”
    這個事情,朱標並不知道,很顯然,該是錦衣衛那邊給皇帝稟告的。
    此時,朱標一聽他這話,頓時吃了一驚,連忙幫張一凡解釋道“父皇,一凡怕是不知道那些文人為張士誠效忠過,他或者隻是因為鏡靜喜歡看故事,所以就招募了人手幫著寫故事!”
    朱元璋聽了,卻是臉上露出了笑容,這個兒子,真得是緊張張一凡。
    隨後,他便正色道“張士誠而已,我會在乎?我以前隻是在意有些人給張士誠效命,卻不給我效命,給臉不要臉,自然就要讓他們知道,他們算什麽東西?”
    張士誠,他的手下敗將而已,如今他更是一統天下了,怎麽可能還會斤斤計較,因為那些人為張士誠效忠過就不滿?
    真要這樣的話,他手下開國大將中,就有好些個以前都是和他做對的。
    此時,他給他兒子說道“我提及此事的目的,是一凡既然有心在搞這方麵的事情,那估計是還有什麽點子的?我打算年後,在《洪武正韻》定下之後,就派一些學識淵博的過去,一則讓他們見證下香山縣的成就,為三年之後,有些事情可以在全天下鋪開造勢,二則也算是文人匯聚,讓他們搞搞那什麽拚音和漢字簡化,拿出一個讓我能滿意的結果出來!”
    前段時間的時候,朱元璋已經下旨,讓宋濂、樂韶鳳牽頭,再次修訂《洪武正韻》。他對現階段的版本,一如曆史上,並不滿意。
    朱標聽到他爹這些話,原來不是對張一凡有意見,便放心了。
    對於香山縣武備堂的旨意,也在年前下發。
    永嘉侯朱亮祖前往陝西,籌備設立陝西那邊的武備堂;五十名香山縣武備堂軍士中,朱亮祖帶走了十人,燕王朱棣那邊要走了十人,另有二十人,隨同五門轟夷大炮,被派往魏國公徐達麾下效命,剩下的十人授予小旗,返回香山縣武備堂,並著令廣東抽調軍中精銳,進入香山縣武備堂進修。
    香山縣武備堂設祭酒,由駙馬都尉張一凡擔任。
    京師的武備堂,暫時沒有動靜。
    洪武十年,基本上就這麽過去了。
    在這過去的洪武十年中,張一凡扇動起來的蝴蝶翅膀,對曆史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大了。
    特別是他在香山縣所做的一切,更是原本曆史上所沒有的,引發了太子朱標的出巡。
    一代名將鄧愈,也沒有在這一年隕落,並且還擔任了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中宰相一職。
    原本曆史上正在意氣風發的胡惟庸,不再大權獨攬,不但被分權,且連一些事情的決斷權都被剝奪。大明朝內閣模式的雛形,已經開始出現。
    對大明兵事影響至關重要的軍校製度,也就是武備堂模式,也開始在大明朝進一步展現出了影響力。
    這洪武十年,對於張一凡本人來說,他最大的收獲,其實不是別的,而是認識了曆史名人羅貫中,並且關了他小黑屋讓他寫文。
    這倒也不是說,羅貫中在這個時代的名氣最大。
    實在是,對於大明開國之初的名人,特別是開國的那些文武名人,張一凡早已見得麻木了。
    但是,文學史上,特別是通俗,還是那種“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開山鼻祖羅貫中,卻是就這麽一個。
    還有,《三國誌通俗演義》這書,更是塑造了一個個經典角色,成為華夏家喻戶曉的人物傳奇。就憑這一點,其影響力就勝過了不知道多少帝王將相。
    物以稀為貴,人也一樣,所以張一凡就很寶貝!
    至於什麽香山縣的改革之類,說實話,這些並不是張一凡的收獲,而是付出。
    大年三十的時候,因為羅貫中也隻是一個人而已,張一凡便邀請了他一起過年,拋開政事,就談些奇趣妙談,海闊天空地聊,倒也是暢快。就連朱鏡靜,都是喜歡這種聊天,順帶著,還能聊聊怎麽寫書。
    過了年之後,便是洪武十一年。
    先是武備堂的將士回到香山縣,帶來了有關武備堂的消息。
    這回香山縣的武備堂將士,都有賞賜和升職,其他被挑走的,更是前途似錦,讓香山縣的青壯,一下就爆發了從軍熱情。哪怕縣衙這邊沒有貼出征兵告示,都已經有很多人在打聽了。
    隻是很可惜的是,香山縣千戶所這邊,就算征兵,也隻是征召香山縣戶籍的,並且還不能是賤籍。
    這麽一來,順帶著外鄉人都更為羨慕香山縣戶籍了。張一凡便趁這個機會,放出了有關戶籍的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