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字數:5344   加入書籤

A+A-


    觀光結束,賓客散去。
    秦飛和陳翰林離開別墅區,前往安排好的五星級酒店休息。
    “秦飛,這次的展會,你真的是讓汝窯重現煥發了光彩。”
    “這種光彩,是我們這些老一輩的手藝人都無法做到的。”
    “你的這門手藝,當真是歎為觀止。”
    陳翰林對他道了一聲。
    言語中充滿感慨,又帶著幾分羨慕。
    正如汝瓷協會會長萬青所說,秦飛是弘揚汝窯的希望。
    秦飛的技法,在汝窯瓷領域,現在是當之無愧的天花板。
    縱然陳翰林浸染汝窯領域多年,摸爬滾打無數,也不得不承認秦飛的這份手藝和境界,遠在他之上。
    秦飛的作品展現出的魅力,不僅僅是古法瑪瑙釉的配方,更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神韻。
    隻能說,上天偏愛,很多手藝人窮其一生追求的靈感,有人與生俱來。
    秦飛笑著回道:“瓷器本就是傳統藝術的巔峰,汝窯又是瓷器的代表,隻要成功燒製出來,自然會受到人們的關注。”
    陳翰林搖搖頭,“那也要有能力燒製出來,千年來無數帝王都想要還原汝窯,我們這些所謂國家級大師一直糾結於汝窯的顏色和紋路。”
    “那種玉質的感覺,那種天然的感覺,很少有人能做到你這樣。”
    “就像是這瓷器不是燒製出來,而是天地間自然誕生出來的一樣。”
    “佩服。”
    陳翰林這麽客套,秦飛不知如何回答。
    即便是想商業互誇,但是他也沒有看過陳翰林的作品,不好評判。
    “哦,還有,萬會長說想幫你申請汝窯藝術大師的身份。”
    “瓷器領域的藝術大師分為市級、省級、還有國家級。”
    “市級的相對來說很簡單,市裏就能批準,省級的難一點,國家級的一般一個行業就那麽幾個。”
    “萬會長想幫你申請國家級,但這事得有個名頭。”
    “等茶道文化活動結束,國家有獻禮活動,我會聯係你,到時候你做個瓷器給國家獻禮,作品出彩的話,這事基本就成了。”
    陳翰林又道。
    “好,麻煩萬會長了。”秦飛感謝道。
    【國家級汝窯瓷藝術大師】的名頭,秦飛想要,也該他要。
    人應當雅俗共賞。
    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可鬆花釀酒,春水煎茶,也要柴米油鹽,酸甜苦辣。
    手藝人的名聲,該要還是得要。
    自視清高,不想被塵世的淤泥汙染,自詡避世的“隱士”。
    裝的大了,容易“雅過敏”。
    車輛停靠在酒店門口。
    秦飛和陳翰林各自回到房間休息。
    這一趟,對秦飛來說收獲頗豐。
    藝術的靈感在腦海中洶湧。
    他不僅擅長燒製瓷器,同樣擅長繪畫、書法、雕刻。
    人生如此多美事:譬如高臥、靜坐、嚐酒、試茶、閱書、臨帖、對畫、誦經、詠歌、鼓琴、焚香、蒔花、踏青.......
    總要都嚐試嚐試。
    翌日,秦飛再度來到茶道文化活動的舉辦地點。
    還未進門,就看到不少豪車駛入。
    文化活動已經開始。
    這樣高規格的文化活動,來的人大多在某領域裏坐擁風雨的人物。
    對喜愛喝茶之人,一套頂級茶具的吸引力無比巨大。
    人總是要追求些優越感。
    哪怕不需要有人圍觀,隻需要知道自己的茶具價值幾十萬,心裏也會覺得美滋滋,格外享受。
    秦飛走進園子。
    風景依然優美。
    迎賓小姐帶著客人向著裏麵參觀。
    秦飛一進去,便被迎著往裏走。
    解說員在房間裏正解說著大師們的作品。
    李清清親自迎接省裏文化部的領導,並且向隨行的記者和官員們說著:
    “每一項登峰造極的手藝,都是一位大師幾十年如一日實踐和積累的結果。”
    “傳統的技藝一直傳承著,雖說如今缺了眾誌成城的堅守,但它們不會熄滅。”
    “這些手藝,就是最好的代表,也是最優秀的代表。”
    李清清的話音落下,眾人紛紛點頭。
    秦飛聽到她的話,也暗暗沉吟。
    “是啊,傳統的技藝雖說漸漸式微,但絕不會凋零。”
    “那些看起來離人們很遠的東西,隨著國力增加和人民富強,會漸漸從角落中走出來。”
    “會漸漸發揚光大。”
    現在,大多數人還在為溫飽奔波,每日生活在壓力和辛勞之中。
    所以,並沒有太多人有時間欣賞傳統文化之美。
    但,隨著經濟條件慢慢變好。
    大家的興致變高。
    融入血脈中的傳統審美就會覺醒。
    那時,瓷器、雕刻、玉器、刺繡.....等等傳統的手工藝,也會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隻是,這條路還很長,還需要等上一段時間。
    秦飛能做到的,也就是堅守住自己的手藝,盡可能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別墅園林內,客人越來越多。
    其中,秦飛的天青色汝窯茶具成了最熱鬧的展區。
    來這裏的人,傳統文化的藝術素養都不低,畢竟經常接觸,總是能提高一些審美鑒別的能力。
    大家圍著這套茶具,不斷議論著:
    “這套茶具怎麽沒見過,感覺好漂亮。”
    “是汝窯,而且還是正統的汝窯。”
    “汝窯瓷嗎?這種場合汝窯瓷可少見,是萬青大師的作品嗎?”
    “越少見才越貴重。”
    “釉色真漂亮,也不知道怎麽燒出來的。”
    “這得多少錢。”
    不少人向解說員詢問瓷器的價格和作者。
    價格解說員也不知道,但是瓷器的創作者她卻可以說。
    “是汝窯非遺傳承人秦飛秦大師的作品,他也是目前唯一的古法汝窯代表,成功還原出近千年不曾有人還原出的天青色汝窯。”
    解說員向大家說道。
    “秦飛?”
    “沒聽過這個名字啊,新晉的大師嗎?哪個公司的?”
    “我可以找他定做一套嗎?”
    賓客們又議論著。
    有道是奇貨可居,越是稀少的物品,才越顯得貴重。
    現在,秦飛的名聲在藝術領域初露崢嶸,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他。
    實力和舞台是相輔相成的。
    這個文化活動,猶如是一個最頂尖的戲曲舞台。
    一曲成名戲,可讓天下知。
    秦飛的名字,開始出現在華夏頂層藝術圈之中。
    大家開始了解他的信息,當大家從解說員口中聽到秦飛的年齡,更是吃驚。
    “乖乖,才二十二歲?就有這種手藝了?”
    有人驚呼道。
    “手藝又不是看年齡,這汝窯古法,就他一人會,你說厲不厲害。”
    “他可不止是靠古法出名,他的瓷器手藝也是頂級,我聽瓷器圈的人說起過他,說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手藝天才!”
    “天才.......華夏的手藝領域,我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評價。”
    “沒辦法,教會徒弟餓死師父,老一輩大師可不會力捧年輕人,而且大多數聰明人也不會在枯燥的手工藝領域謀生,導致這一行的人才非常的少。”
    “少年大師,那豈不是說.......他的作品,更加的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