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 第243章 君子當佩

字數:9370   加入書籤

A+A-




    第章君子當佩
    麟州為太【】祖龍興之地、沁水源流之鄉,下轄唯有二郡:沁源郡與古波郡。用卓思衡的話說,是太【】祖入主江山君臨天下之後,欲效仿漢高祖行沛縣發跡之功,想給自己的家鄉更大規模的減免租賦恩賞,整州百姓同沐天恩年歲無憂,可看了看地圖,發現麟州占地竟然自寧興府至東到大海,足足六個郡望,這要是都免了租賦,寧興府一帶最富庶的州府收不上來銀子,實在使國家財稅短欠略多。
    於是太【】祖想了個絕佳的主意:將原本的麟州拆分成兩個州,東臨大海之地四州改名為金州,再設州府郡望,而包含自己家鄉的麟州就隻剩下兩個規模很小的郡望,卻也占盡天時地利人和,自建祚以來無有租稅困擾,百姓安居樂業。
    由此,進入麟州地界後,風物皆與別州他郡大不相同。
    “相父,麟州怎麽到處都是湖澤,不是說北地多平川旱路少河湖流經的麽”
    作為瑤光公主唯一指定老師,卓思衡一路上除了要協助她爹處理政務,還得給這個小姑娘講課。
    “沁水流經短,發祥麟州,東去不過幾日便在金州的北海郡入海,可此間地勢差別大,河水徑流足,冬季封凍後春日有汛期,會致使周邊土地短暫變成湖泊和沼澤,也就是咱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了。”卓思衡說完想著,是不是該給小公主開個地理課了,回去後問問盧甘有沒有時間吧。
    “這樣百姓豈不年年遭災,要怎麽耕作吃飯為什麽朝廷不治理呢”瑤光急切說著看向了馬上的父親。
    “朕的阿辰已經開始督促政令了。”劉煦每每和女兒相處才會有這樣暢意的笑容,“朕從前也不知道,後來親自來看才知曉,原來水泛區因衝刷山川高地上的積石泥沙至平原,使得土壤肥沃,無需施肥,倒肥沃了土地,隻是需要走耕而種,略辛苦了些。太【】祖早年便是走耕之人,他雖是本地教諭之子,可家中赤貧,也不得不隨母務農以此為生。”
    瑤光公主了然後便安靜下來,一雙眼睛四處掃看,什麽都不願錯過。隻是這樣久了,對孩子來說未免有些無聊,尤其還是像瑤光一樣略好動的性子,耐著性子安靜了好一會兒,她才開口道:“相父,怎麽不把兆寧和兆宜一並帶來你不想他們麽”
    “他們要在家中讀書。公主說得對,我當然想自己的孩子了,可是公務在身,我是聖上的臣子公主的老師,還是要分清主次的。”卓思衡笑道。
    “那為什麽我不能在宮中讀書要一道出來呢”瑤光公主問道。
    劉煦和卓思衡對視一眼,各自都笑了,但他們誰也沒有回答這個問題,瑤光公主追問了兩次後,一行人終於抵達了麟州祖地行宮。
    除去帝京皇宮外,最大兩處行宮一個位於寧興府一個位於江南府,除去二府之外,麟州行宮規模最大,外三殿內三殿齊配,隨大小弗如帝京的高展宏闊,可遠遠望去竟也有宮室生霞的氣魄。
    見到新鮮的行宮,瑤光公主又恢複了歡快,尤其是來迎接的人是大長公主,她迫不及待跳下父親的馬,禮樂剛奏,就跑向了劉莘吉。
    “姑母!”
    大長公主劉莘吉自奉中宗遺詔掌管宗室等事宜後變得愈發忙碌,如今她已將女學交由長公主劉婉主理,自己則一心一意於朝堂之上奉行兄長的遺願——輔佐劉煦,不負己身。
    按照禮儀,隨駕的人也要在禮樂響起後叩拜奉迎天子大駕,劉莘吉年事漸長,已抱不動七歲的瑤光公主了,她隻摸摸女孩的臉蛋,拉著她一並迎接劉煦的到來。
    “姑姑快起身!”劉煦在眾人禮畢後以最快速度下馬,扶起劉莘吉,慚愧道,“姑姑替朕先行一步舟車勞頓到此處布置,快隨朕一道去歇息,阿辰,你快說辛苦姑母了。”
    “辛苦姑母了!”瑤光公主自幼和大長公主親近,此時雖是正式的答謝,卻也仍抱著劉莘吉的腿不放開,整個人扭上去似的。
    大長公主笑道:“哪裏就辛苦了,姑母做得也是該做的。”
    此時卓思衡也已禮畢至前,他向大長公主行禮後,劉煦才開口問道:“姑姑,祭祀的安排已經確定了麽”
    “後天卯時正開始。”大長公主頓了頓,聲音也低下些來,“陛下,諸位藩王和劉氏親貴都已至此……還帶來他們的嗣子或世子等,一眾人我已安排好,隻是……陛下要何時見一見”
    “就今晚吧。”劉煦想了想道,“也不必興師動眾,隻說是家宴即可,姑姑你也來。還有卓大人,再有幾家隨行的公卿就差不多了。”
    大長公主猶豫片刻,還是決定開口道:“陛下,您一定要有個預備,這些人至此皆有所求,您心中要清楚。”
    劉煦感激道:“姑姑提醒得好,咱們與他們雖說都是劉氏子孫,但心早就不朝一處去了,這話朕也隻敢同姑姑講。朕知道要有所防備,宴席前煩請姑姑照看阿辰,朕還有些政事要料理,對了,高愛卿到了麽”
    “高大人已在行宮崧風殿等候陛下多時了。”
    劉煦點點頭,吩咐女兒跟著大長公主去,才和卓思衡一並前往行宮的禦用書房崧風殿。
    崧風殿比天章殿那自是不如,藏書也隻有些必要所參,不過一層,也無其餘書架,但勝在背有內苑可供休恰,前庭距離其他宮室也略遠,極為清淨。
    但一進去崧風殿裏,劉煦和卓思衡就傻了。
    案頭上已是摞滿了奏章和呈報,分門別類,以事態緊急次序堆疊排放,縱眼望去有近百大事小情需要處理。
    “臣高永清,參見聖上。”
    將一切布置妥當的高永清向皇帝行禮問安。
    “高愛卿,這是……”劉煦自詡勤政,可看到這麽多待處理的奏呈也是有些發怵。
    “回陛下,陛下一路查訪,緊急奏章都已由快馬發至隨駕,陛下的處理臣都已招辦。剩下的機要臣已命帝京直發致行宮,再加上延和軍治監與雄峙關兩處官員及將領的請安,全部臣都已分類完畢等待聖上禦覽聖裁。”
    高永清說話永遠都是一板一眼,劉煦忙道辛苦,讓高永清和卓思衡先下去歇息,晚上宴會請二人皆至,在宴會之前,他先批閱看看哪些可以先行處理。
    自崧風殿裏出來,沿著北國行宮水岸漫步,卓思衡和高永清兩個朝中最忙的人已經許久沒這樣閑庭信步過了。
    但卓思衡開口的第一句話卻是無奈至極:“賢弟啊……皇帝也是人,皇帝不是牛馬,他不能當驢使喚啊……”
    平心而論,劉煦的勤政比中宗也毫不遜色。因劉煦總覺得自己智識能力都不若父親,故而加倍勤勉,皇帝做得兢兢業業,官員都已離開衙門了,衙門裏偶爾還能收到發來的朱批,可見其絕不是要鞭策的那種帝王。
    而高永清天生的較真勁與專注認真在這樣皇帝的左右可謂是發揮到了極致。
    他不像卓思衡是負責中書省,必須將信息進行拆解和分類後再承報,如果事事都讓皇帝抉擇,就算不考慮皇帝累死這個必然,那中書省政事堂全然沒有設置的必要了。
    可禦史台的工作性質不同,舉報同僚控訴吏治,必須得追究到最終責任人——皇帝的身上,那麽高永清的工作內容就是常年和皇帝匯報,基本上隻要過禦史台的案子和奏折,都需要聖裁。
    兩人工作方向的不同導致對皇帝投身工作態度的差異,而卓思衡因陪伴皇帝一路北上巡查,篩選政務的工作就交給了朝中另一位大員高永清,他就按照自己的工作習慣處理,於是劉煦今天怕是要通宵奮戰了。
    “大哥,我已做了摘選最後才隻有這些的。”高永清解釋道。
    “‘隻有’”卓思衡哭笑不得,“你不能拿咱們的標準去要求皇帝,他除了政務,生活卻也是公事,這是不一樣的。”
    高永清在旁人前總是橫眉鐵麵,可在卓思衡身邊且隻有兩個人的時候卻鬆弛許多,他聽完也笑了說道:“大哥隻是偏心罷了,你待聖上猶如自己的弟弟一般,看他辛苦比自己夙夜不寐都心裏難受。大哥,你哪裏都好,就是對親近之人心軟這點實在是太過了。你看瑤光公主被你寵成什麽樣子,聖上已是愛子之深有目共睹,你隻怕要更上一層樓。”
    他說得卓思衡如何不知,可幾十年的習慣,教他改是改不過來的,小孩子同他甜甜叫一聲他的心都要化了,這種跡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是有增無減,有時候卓思衡自己也會想,是不是自己提前步入老年階段了
    不過沒等他感慨,高永清又耳提麵命接上方才的話:“公主跟你讀書,散漫一點倒是無妨,可明年正式開內府學後,你下麵翰林院和我治下弘文館的那些老學究哪個是不嚴苛的她會一時受不住的。”
    “你當我沒想過麽”卓思衡說道,“阿辰和曼衍與阿寧阿宜他們熟識,到時候有個伴讀也好些,隻是伴讀怕是不止這些,那些老學究才是真該擔憂的人。”
    高永清愣了愣,旋即明白:“大哥是說……原來他們帶自己的孩子來也算請君入甕”
    “算吧,不然豈不白跑一趟,他們失望,我還失望呢。”卓思衡看著高永清,笑得好像年輕時釣上大魚一般,“今晚宴會陛下必然勞心勞神,有些奏章就先擱置了,明天我們與陛下再一道商議。”
    “可是那些延和軍治監與雄峙關武將們的請安陛下必須親自朱批。”高永清覺得自己也算有所讓步了,“這些地方的武將職官甚少返京麵聖,今次能有如此機會,需要讓聖上親自安撫才得宜。且要及時才顯聖心廣涵多恤邊將。”
    卓思衡覺得高永清的話有道理,點點頭道:“那晚宴前我再去覲見,讓聖上先批了這些。”
    高永清這才滿意。
    ……
    皇家的所有家宴其實都和“家”這個字沒有多大關係。
    行宮宴飲的宮殿尋常都設在顯陽殿,然而今次列席人數更少且為彰顯與宗室的親近,大長公主建議劉煦將宮宴選在內宮的琨華宮,這裏本來是皇帝與內宮聚宴之地。
    此次宮宴隻有卓思衡和高永清兩個朝臣,劉煦的說法是“此二人列於朝堂,為朕之師之臣,坐於內苑則乃朕之厚親”,顯然諸位藩王親貴見到此二位名聲以鐵腕見長的權臣並不樂意,可還是礙著對方的權勢與地位,不得不一一見禮。
    在場的小孩子實在很多,不止有瑤光公主一個,有趣的是,幾乎所有藩王親貴帶來麟州的孩子基本上都與瑤光公主差不多年紀,前後不會相差三歲,卓思衡看在眼裏心道這也太過昭然若揭了。
    他不免對這種自己還沒死呢就開始打歪主意的行為感到有些不悅。
    隻不過他不會表現出來,甚至會非常配合劉煦是不是誇一誇各家的孩子哪個聰明哪個可愛。
    酒過三巡,就到了圖窮匕見的時刻。
    不過是皇帝的匕首悄然亮出。
    他不著痕跡講話題講到了孩子身上——自然這也是在座各位所期待的——招來幾個十分活潑的宗室子弟到自己近前身邊,問問家中兄弟幾人、讀了多少書之類的話,說者故意,聽者有心,幾多人便都催促自家孩子前去獻禮,多是些地方土儀,禮物樸素,可能讓孩子伶牙俐齒表現一番卻是至高無價。
    大長公主看在眼中也是不動聲色,隻是瑤光公主今日十分沉默,隻靜靜看著所有自己的同齡人,每個都咀嚼著說出大人教過的成熟話語,仿佛他們是一些木偶一般。
    劉煦已經過卓思衡的指點,他在向最後一個孩子問完後適時起身,感慨道:“諸位宗親子嗣聰穎,可見我劉氏一族重教修德,必將千秋萬代,這一杯,且讓朕代敬太【】祖,以彰此心。”
    說罷,所有人起身恭祝萬歲,再將酒一飲而盡。
    劉煦坐下後似感慨良多,摸了摸女兒的頭看向席間眾人道:“公主今年秋就八歲了,尋常人家開蒙也就是前後一兩年,我們皇家更要看重學問教化才是,朕想……給公主找幾個各地的業師,今年春壇還請諸位宗親多多舉薦弘士大德入京,也好讓朕的女兒能得以受教。”
    殷殷懇切,教人無不讚歎慈父心腸。
    皇帝轉向卓思衡道:“還有翰林院和弘文館的學士與博士,也盡早安排合適人選,朕要親自過問。”
    “臣知道了,請陛下放心。”
    因是宴席,故而卓思衡也沒用太刻板的回應,顯得也鬆弛一些。
    皇帝含笑點頭,可似乎又有憂思顯現在已略有細紋的眉間眼梢:“隻是過去朕開蒙讀書,宮中有兄弟姊妹相伴,可公主如今卻隻有一人,未免也太孤獨了些……”
    話說到這裏,大長公主為人所不察的微微一愣,目光似是無意般掃過遠端的卓思衡,隻見對方正襟危坐目不斜視,看不出一點異樣。
    但大長公主卻察覺到了異樣。
    “陛下春秋正盛,何愁後宮無有孩子為公主作伴呢”一位藩王起身道。
    劉煦倒是笑得隨意,隻道:“王叔真是醉了,若是宮中這兩年有孩子出生,難不成要朕的大公主等著長大再讀書麽那也等太久了。”
    眾人於是都笑了。
    “所以朕也深思熟慮過……不若找幾個宗室子弟自家的堂親手足入宮為公主伴讀,諸位覺得如何”
    此話一出,卓思衡覺得幾乎都能聽到附近每一顆野心的亂跳聲。
    卓思衡故意讓皇帝將話說得模棱兩可,按照規矩,公主的伴讀大多是京中公卿之家的高門貴女,皇帝破例要宗室子弟伴讀是前所未有的,可提出後卻無人反對,大家隻是沉默,似乎還在等皇帝完善信息。
    “從前一直有貴戚宗室家的孩子入宮讀書伴讀這一先例,隻是先帝在時對每個孩子都有格外安排,且彼時京中也有些情況錯綜,一時權宜之計也隻能如此。可眼下光景已是不同,公主一人求學年紀又小,難免有些枯燥,朕不想她孤零零的,而京中的公卿說到底也不若咱們自家人一般親近,孩子們身上都流著太【】祖的血脈啊……可帝京對諸位宗親到底是遠了些,這些孩子如此聰穎乖巧,朕知道諸位也不舍其離開自己身邊,今日的話就當咱們自家人念叨念叨,願意與否朕也不會強求。”
    在這些人眼中,皇帝的邀請仿佛是試探,但更像是為今後留有的餘手。
    誰都清楚皇帝這些年除了皇後並無其餘內寵,可帝後二人感情不合的傳言也在坊間流傳已久。皇後原本母家的男子均因牽扯入先帝時期的謀反之案而伏誅,皇後的母親和妹妹也流放朔州,五年前雙雙因冬日苦寒與疾病在勞營中死去了,自此皇後便在宮中日日吃齋念佛,與皇帝甚少往來,有人說二人已是形同陌路,可也有人說皇帝並未甄選妃子開選後宮,可見對皇後少年夫妻的感情也是始終未變……兩種聲音交雜一處,教人也弄不分曉真相。
    可皇帝和皇後確實是再沒有孩子降生,這是人人都知曉的。
    已有宗親屢次暗示,可以讓趙王成親,然後過繼他的子嗣,這樣說的人,今次在皇帝和卓思衡的安排下已是連來麟州的資格都沒有。
    還有宗室更多為自己打算,似乎對皇帝膝下唯有一女的情形並不擔憂。
    這種情況才是旁嗣繼入,自己血脈君臨天下的唯一可能契機。
    皇帝說完這話,瑤光公主求救一般看向卓思衡,她不需要人陪伴讀書也能看得進去,況且還有高大人和相父的孩子偶爾入宮陪她玩耍讀書,何必多此一舉可她也知道這個時候自己是不能說話的。
    卓思衡說過,小孩子在人前絕不是話多就是聰明,相反懂得沉默才是真正的智慧。
    瑤光公主劉玉耀希望自己是最聰明的那個孩子,所以她在父親誇獎每個獻寶的孩子時自始至終保持著沉默。
    卓思衡看到小公主求救的目光,可是他心中也是無奈,隻能微微搖頭示意她不必擔心。
    成人的權力世界太過複雜,瑤光公主注定要早一些邁入,可此時實在無法向她解釋這窺見的一角到底有什麽玄機。
    一時因為心軟和心疼,卓思衡竟也對小公主產生了愧疚。
    可他還是必須完成自己的使命。
    “陛下。”卓思衡起身拜道,“宮中外沿多有空置的宏闊宮宇,多是先帝時為儉省開支而封存的幾座,挑一座修繕後用作學府,請諸位宗親子女於此伴公主殿下讀書修習,豈不有春秋戰國時齊國稷下學宮之美”
    高永清理解了卓思衡的用意,也起身拜道:“陛下還可效仿古之賢王,親自向公主與諸位宗親子女的師尊見師禮,豈不顯德表重,更有垂範天下教諭之德如今天下教化之風興盛,臣聽聞陛下沿途一道,鄉野村夫亦能書寫自己姓名可讀官府告示,正是先帝重教延續至今的造業,如今陛下沿襲而奉,聖人所雲賢教大德之國來日可期矣!”
    氣氛還得是這兩位烘托得好。
    此言一出,方才有些許猶豫的宗親也都跪請稱頌萬歲,表示願意將孩子送入帝京長伴公主左右。
    於是宴會在一片喜樂祥和的氛圍中進入尾聲。
    當然,又是個大家都滿意結果的宴會。
    卓思衡最喜歡這種氛圍了。
    宴會結束後,卓思衡還要去陪皇帝批閱奏章,可行至一半,卻見大長公主等候在崧風殿外臨水的遊廊之上。
    “卓大人,春夜好風,我也去見陛下,不若一道同行”
    大長公主的邀請,卓思衡還是不會拒絕的,他行禮稱是。
    可走出一段卓思衡發覺,跟隨大長公主的侍婢皆走得極遠,他也想到經過這次宴會,旁人瞞過了,大長公主劉莘吉他是不可能蒙混過關的。
    “卓大人。”
    大長公主忽然站住了腳步,方才和藹親善的麵容此時卻如嚴霜一般:
    “你莫不是以為自己的瞞天過海之計無人察覺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