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章 真假玉鐲
字數:3193 加入書籤
“學姐,你不認識我們,我們可認識你。你獲獎的論文我看過,你可是咱們學校的驕傲!”張鵬程身旁的鄒春波說道。
“而且我們同學都說你是咱們京城大學的校花。”張鵬程補充道。
楚琉璃被這兩個學弟誇得有些不好意思,正愁該如何應答,楚誌偉發話了。
“琉璃,既然你這兩個學弟這麽崇拜你,我就交給你個任務。你給你這幾個學弟講講咱們彩畫修繕的流程。然後學弟們有什麽問題,你幫著解答下。”
楚琉璃瞬間明白了父親叫她過來的用意,在此之前,她還以為隻是單純的校友見麵。
楚琉璃不確定自己行不行,不過她幾時怕過什麽,爽快應道“好,我試試看。”
能得到自己一直崇拜的師姐的指點,張鵬程他們自然是求之不得。
在楚琉璃的引領下,他們參觀了彩畫修繕的現場。走到大殿前,楚琉璃向他們介紹道“故宮每座宮殿的內外簷都裝飾著彩畫,它作為不可缺少的色彩裝飾元素在明清時期有著嚴格的等級製度劃分。大致分為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三種,這三種彩畫結構由枋心、找頭、箍頭三部分構成,區別在於找頭。枋心在最中間,畫麵最大,位置突出。這三種彩畫中,和璽彩畫的等級最高,你們現在看到的彩畫就是和璽彩畫,和璽彩畫以形態各異的龍鳳紋樣為主,瀝色粉、貼金箔在龍鳳紋飾之上,非常有立體感,也能營造出金碧輝煌的景象。”
張鵬程幾人都聽得很認真,一邊聽她說,一邊仔細觀察著。
走到正在給彩畫貼金箔的師兄附近,楚琉璃說明道“你們現在看到的,就是給和璽彩畫貼金箔的過程。我們刷完色後在瀝粉的封閉區域裏貼金的位置刷金膠油,待晾幹後將金箔貼在刷金膠油的位置。貼金對天氣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挑選風和日麗的日子,因為金箔極為輕薄,迎風即散。金箔按含金量和色澤分為庫金和赤金,庫金含金量高,品質穩定。我們這次修繕工程用的都是庫金,庫金色澤黃中透紅,顏色經久不變。”
“師姐,我太佩服你們了,可以在這麽高的腳手架上作畫。師姐,你不緊張嗎?”鄒春波一臉崇拜。
“最開始的時候是有點緊張,不過後來習慣就好了。畢竟修繕彩畫和平時畫畫不一樣,需要上高處勘查,需要設計、製定方案,開始施工後要起譜子、過譜子、拓譜子……很多流程。”楚琉璃笑著向他們說明。
對他們提出的問題,楚琉璃都一一解答。楚誌偉遠遠看著,十分欣慰,也有那麽點自豪。
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楚琉璃的成長速度,已經超出他的預期。
張鵬程幾人沒逗留很久,參觀完彩畫施工現場就告辭離開了。臨走前,張鵬程和楚琉璃交換了聯係方式,還加了qq。
還有幾個月就畢業了,張鵬程向楚琉璃保證,一定通過競聘考試,來修繕技藝中心上班。
晚上下班回家後,楚琉璃吃完飯早早睡了。許是因為張一峰的事兒受了刺激,這幾天她常做噩夢。由於睡得早,淩晨三點多她就醒了。她走到窗前拉開窗簾向外望去,夜空幽暗,一片靜寂,星光稀疏,仿佛這個世界都在沉沉地睡著。
這樣的夜,會讓人心緒寧靜,也會讓人想起種種過往。好的,不好的,讓人快樂的,讓人痛苦的。
楚琉璃強迫自己不胡思亂想,回到床上躺下,不知不覺又睡著了。
把她叫醒的,是一個陌生號碼,座機。
楚琉璃接起電話,對方的聲音低沉,還帶著令人無法忽視的威嚴。
“是楚琉璃嗎?我是京城公安局a分局,關於你男朋友張一峰的案子,希望你能來我們局裏一趟配合調查。”
楚琉璃一直努力從過去中走出來,未想,警察來找她,還是關於張一峰的案子。她並不覺得自己能給警方提供什麽線索,但是她知道,作為公民,還是張一峰的前女友,她有配合警方查案的義務。想了想,她回應道“請問需要我什麽時候過去?”
“上午九點前,你來我們局裏找我,我姓劉,叫劉君安。”對方告訴楚琉璃時間,還說出自己的名字。
楚琉璃答應著掛斷電話。她很慶幸,現在是星期六,若不然,她又要和師父請假了。
帶著幾分懵懂和好奇,楚琉璃出門打了輛車,直奔a區公安局,她活了二十多年,還是第一次去公安局。
見到劉君安後,她才知道自己被叫來的原因。
張一峰是在和買家交易的時候被抓的,他當時交易的物品是一隻玉鐲,這些楚琉璃都知道。可她不知道的是,張一峰交易的那隻玉鐲是從她那裏偷的。
楚琉璃困惑地問警察“您說張一峰的交易的那隻玉鐲是從我那裏偷的,這是他交代的?”
“沒錯,審訊的時候,我們問玉鐲的來路,他說是你的。你看看,是不是這個?”說完,劉君安從桌上拿過一個證物袋,遞給楚琉璃。
楚琉璃一看,還真和母親送她的玉鐲一模一樣,可是,她那隻明明在首飾盒裏呀!
似是猜出楚琉璃心裏想的什麽,劉君安接著說道“他用一個假的,換了你這個真的。從表麵上看,兩個應該差不多,可價值卻有天壤之別。這個,我們找專家鑒定過,是清乾隆年間的,應該是你們家祖傳的吧?”
楚琉璃徹底聽愣了,她不知道母親傳給她的玉鐲這麽珍貴,更不知道張一峰會做出李代桃僵之事。這一認知,讓她對張一峰最後的那點不舍瞬間消失殆盡。
她甚至想,張一峰之所以和她在一起,會不會是知道她家有這一樣一個傳家寶呢?她恨不得立刻飛回家去,看看家裏那隻假玉鐲。
“楚女士,你還好吧?”見楚琉璃眼睛直了,臉色也越來越差,劉君安關切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