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字數:5347   加入書籤

A+A-


    “哦?”
    曹舉聽到明顯很意外。
    “號稱百伍拾萬,難不成靖和真能派的出一百五十萬大軍?”
    李九堂清了清嗓子朗聲說道:“回陛下,靖國一向喜歡虛虛實實,實為怪事,前楚之時,靖國出動大軍五十萬擊楚卻號稱二十萬,楚帝及其臣以為其兵不過數萬,因此派老將廖夷統兵五萬迎敵結果廖夷寡不敵眾全軍覆沒,後靖國又出動大軍二十萬號稱百萬攻楚,楚國上下皆以為其軍沒有百萬亦有五十萬,結果兵力抽調過多使沿海不少郡縣防禦空虛被靖國大軍乘船繞過防線連連破地。靖國攻楚四次臣觀其一次多一次少,再者靖國之內窮兵好武,鬥狠之風甚眾,若戰則蜂擁景從,故而竊以為敵軍當實有百萬之數。”
    “糧草何來?兵甲器械何來?一百五十萬大軍披甲精銳又有多少?靖和群島有那麽多鐵麽?”曹舉的問題幾乎是脫口而出。
    “回陛下靖和群島有一高產作物名為地薯據說產自極東之地需渡十萬裏大洋,二十年前曾有商人將此幼苗販賣至我朝,不過我們稱之為紅薯,該作物產量極高又抗旱抗寒實乃良種,畝產可達百石。”
    曹舉震驚了,從龍椅上跑了下來非常嚴肅的問道:“百石?”
    “回陛下,若耕種得當畝產最少百石。”
    “竟有如此神物?緣何不速速推廣?存儲如何?百姓可否以其為主糧?軍中是否可以其為主糧?”曹舉急問道。
    “回陛下,此物莖蔓可食,果實亦可食,還可做糖,所儲時間雖不如米稻但經過處理亦可維持一二月之久。之前紅薯規模難以成量,加之陛下早年曾令司苑監與戶部一同在皇莊試行後在輝州梓州幽州等地推廣且嚴令不可泄漏所以至今沒有消息,不過此物如今已然可以推廣,今年兵部已經開始著手大量采購做為軍糧之用。”
    “好!如此一來朕的大軍豈懼缺糧之患。好!李卿繼續說,繼續說。”
    “微臣遵旨。這靖國尋常士卒多披竹甲、布甲等,少數精銳會著鐵甲、銅甲,因此臣以為敵兵當人人披甲不過鐵甲銅甲精銳有二十萬應是極限。”
    “若是如此倒也合理。現在隻有輝州衛丙字營的奏報,輝州衛和輝州刺史府有沒有消息?”
    “回陛下,自微臣進宮時還沒有新的軍報傳來,不過打探情況也需的時間,想來也用不了多久便有新的情況。”
    李九堂說著的時候陳忠悄悄在曹舉耳邊說道:“陛下,秦首輔和徐次輔已經到殿外了。”
    “哦,快傳。”
    秦康和徐南一前一後走入養心殿:“臣拜請陛下聖安。”
    曹舉揮揮手:“二位卿家不必多禮,給二位卿家看座。”
    二人坐定之後曹舉便直接問道:“秦卿徐卿聯訣而來想來知曉輝州之事,二位卿家認為該當如何?”
    秦康起身說道:“回陛下,靖和雖曆經二百載戰亂民生受損困頓但其卒久戰悍勇,不可小覷。前線所言大軍百伍拾萬跨海而來短短數日之內下我一郡之地可見其心之堅。而輝州為我東向良港更有諸多鹽場,絕不容有失。而且臣以為此番靖和攻我大鄭還很有可能意味著海外局勢有變,韓濟二國前年大戰元氣虧損,而靖武又是小國,根本無力阻擋靖和大軍,很可能已經淪為靖和附屬。因此
    (本章未完,請翻頁)
    我當速發大軍,否則待其坐大東疆難有寧日。”
    曹舉點點說道:“戰自是必然,但敵軍兵力配備如何,糧草轉運如何皆不知曉,再者調兵該調何處兵馬?閣臣可有預案?”
    秦康繼續說道:“回陛下,臣以為可以五十萬為算。眼下東南暫定,可抽調部分禁軍直接北上,東北行營除主力嚴防幽州沿海避免敵寇北上外還可抽調精銳三萬員南下,西北之兵不可動,西南行營可抽調精銳五萬為後期支援,當下可調龍驤四衛並京畿兵馬先行出發,再調吉、夏、梁、段、建、同、宜等七衛兵馬火速開拔。五軍之中魏州軍本就在輝州境內,可再從幽州調耀州軍七千鐵騎南下。如此一來前後當有大軍四十五萬眾,即便敵兵真有百萬以上,以我大鄭軍力也可保輝州無恙。”
    秦康說完徐南接著說道:“大相公老成謀國,臣以為還可從幽州雲威港、輝州通海港、梓州南福港調集各水師以做支援。靖和遠兩千餘裏而來供養大軍所需船隻必然不少,我軍可勁旅分散出擊以點擊麵可有奇效。”
    “善!大善!!”曹舉興奮的一拍扶手說道:“卿等所思甚合朕意。”
    隨後又拿出一個小本子,上麵密密麻麻的小字,記載了大鄭各處兵馬布置,曹舉感覺有點兵力有點緊張。
    沉默片刻後走到掛起的輿圖麵前湊近細看,看似渾濁的目光在整個大鄭的位置上來回遊走,東北西北西南最後定格在了輝州。
    “西北局勢如何?可否穩住戰線抽調部分精銳?”
    李九堂站出來說道:“回陛下,自從七年前兩國生隙開始便再未結盟,五年前兩國大戰,虞人不敵先撤回大軍又聯係青羽合擊西夏,但西夏東疆大帥李速之侄李征親率兩萬鐵騎十日內奔襲一千四百裏,一戰擊潰虞國永威路置製使丁可的大軍,焚毀虞國糧草輜重無數,隨後撒哈木葉領驍騎萬餘騎馬悍卒兩萬有餘疾兵跟進,全占虞國永威路及撫寧東路撫寧西路,使虞國東征大軍徹底斷了回國之路。三年前虞國曾派使者言明願歸還我朝之地共擊西夏,可惜當時我在東南西南用兵根本無力顧及,這十年來西北完全靠播州、定州、方州三衛及重建後的西北大營撐著,總兵力加起來不到十五萬人,而西夏在永州雲州境內依然有二十五萬大軍。若從西北調兵恐怕張帥那裏壓力會更大。”
    “西夏三線作戰還有餘力?”
    李九堂回道:“雖說西夏三線作戰但是青羽以西尚有強國號為以斯,其國力強盛非常,兩國連年大戰青羽處於劣勢根本無力支援,況且西夏西疆大帥綠蘿小鷹乃西夏十大姓領軍人物,軍法韜略皆為不凡,以一人之力震西域三十九邦,還時不時從青羽搶掠人口財物,據說從軍二十五年無一敗績。”
    “西夏倒也是頗多將才,不過與我大鄭相比宛如螢火。”
    “陛下所言甚是,想我大鄭立國二百有餘,若無將才何以全得自身拓土開疆。”
    “嗯,李卿繼續說。”
    “臣遵旨。虞國方麵老虞皇八年前傳位,新皇殘暴不仁致使各地暴,亂頻發因此才給西夏可趁之機而且西夏攻下一地必招募不得誌的文人無地農民組建協從軍,西夏反而並未出動多少兵力,可以說雖是三線作戰但唯一需要動用大量軍力的也隻有我朝西北。西夏國主蒙力明堂曾試圖調集精銳
    (本章未完,請翻頁)
    徹底滅了虞國,甚至從占領地抽調精兵十萬員,結果被張帥抓住戰機一舉奪回雲州三郡,直到蒙力明堂重新調回十萬大軍才穩住局勢。”
    曹舉沉聲說道:“朕知道張帥那裏不容易啊!”
    李九堂趁機站起來朗聲說道:“臣以為此時東南剛剛平定,大軍為震懾所需不可輕動。西南精銳五萬或可北上支援張帥,龍驤四衛出兩衛東援輝州,朝廷再大規模招募新軍民夫即可。”
    秦康詫異的看了看李九堂問道:“聽聞李尚書以為靖和小國三州之地是可以出動一百多萬大軍吧?”
    “大相公有所不知,靖和此國向來喜歡虛虛實實,下官曾看過前朝戰誌因而有所印象,靖和確實有可能出動大軍百萬以上。”
    “那緣何如此安排?不怕兵力不足?”
    “龍驤四衛乃天子親軍衛戍京師,若全部調走那平京城就空了。而靖人尋常士卒多披竹甲布甲在我強弓連弩麵前幾無威脅,少數精銳著銅甲鐵甲者其防護之弱亦難擋直刀重錘而且我七衛戰兵加龍驤兩衛再加上兩軍可得披甲戰兵二十三四萬足以應對。”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難道李尚書是擔心誰有這個實力打到明州打到這平京城下麽?”徐南笑問道。
    李九堂一時語塞,隻說道:“下官也是怕萬一啊。”
    “好了。”曹舉起身說道:“朕也不信有誰有這個實力,眼下輝州戰事更加重要。兵部要核實情況。”
    “臣遵旨。”
    “閣臣盡快合計方案。明日一早呈上來。另著戶部核酸糧草軍資器械,明日一並呈上來。”
    秦康徐南也不再多話回道:“臣遵旨。敢問陛下當以敵幾何為算”
    “內閣以為呢?”
    “臣等以為五十萬之數即可。”
    “那就先按五十萬算,待輝州詳細軍報到後再做修改。”
    “臣等遵旨。”
    此時正好正午,歡呼聲已經清晰可聞,這代表著趙王即將回宮了。
    曹舉疲憊的說道:“此事不可聲張,一切待明日定奪。諸卿家偏殿稍作歇息,該國宴了。退下吧。”
    “臣等告退。”
    不一會兒趙王曹柯回來複命,卻看到曹舉一副疲憊的模樣,還以為操勞過度,急忙上前伺候,曹舉看著自己這個孫兒那真的是越看越滿意,不由的笑問道:“柯兒今日有何感想?”
    曹柯也笑著回道:“皇爺爺,孫兒今日有幸巡城,見著這百姓喜悅也覺著歡喜,幾十萬人無不稱讚,始知上位者之難。又想我大鄭幅員萬裏,百姓何止萬萬,皇爺爺之難孫兒始窺一斑。也心疼皇爺爺之難,孫兒有愧!”說著還重重的歎口氣。
    曹舉笑罵道:“你個小崽子,就知道逗你皇爺爺開心。”
    “皇爺爺又取笑孫兒了,孫兒說的可都是心裏話,句句都是。”
    曹舉看著自己這個孫子的時候眼睛裏總是充滿慈祥:“柯兒長大了,皇爺爺不能總是讓你在宮裏,該出去了。”
    曹軻一聽喜不自禁,連忙跑下堂跪拜道:“孫兒謝皇爺爺恩典。敢問皇爺爺孫兒要去的是海州嗎?”
    “不是,”曹舉搖搖頭接著說道:“是輝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