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論法 3

字數:4526   加入書籤

A+A-




    “但是我們要和百姓講解清楚,要把為什麽這樣樹立這些規矩的原因說清楚,不都是為了更好,更快的行走嗎?百姓聽到了,自然會理解的。”
    “所以法治建設是個長期的過程,先用一百年來樹立百姓對於法的認識,然後才能談依法治國之類的。”
    見到楊正一下說了個一百年的目標,馬周和王誌真的是瞪大了眼睛。
    “別瞪那麽大的眼睛。說實話,一百年能初步完成,我就已經很欣慰了。”楊正說道。
    “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上,還沒有出現大一統的中華民族,甚至中華民族這個概念,也是我最近幾年剛提出來的。國家的概念也沒有準確的論述,所以造成了家天下的後果,就是無論誰在上麵,都是人人為我。對了,儒家的孔子,就是看到這一點,才提出來的,首先要愛自己,然後愛家人,其次親人,再其次有血緣關係的人,一直到所有人。這也是我們現在的傳統文化的基礎。”
    “更為重要的,就是幾千年來都是人治,所以人治的文化深深的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各個角落。從上到下都是對人提出要求,而不是對製度提出改良。比如百姓都希望出個清官,但是卻不會提出能否改良下現有的製度或者律法。”
    “其他的還有很多,曆來都不重視律法宣傳,當然,也沒多少人識字,宣傳也就談不上了。還有就是現在的司法,本就是由官員進行管理審判的。哪個案子不是官員判決的啊,所以大多地方,縣令說的話,比朝廷,比律法要重要的多了。”
    “所以我認為,法治和人治沒什麽區別。哪怕製定了再先進的法律,不還是由人來進行審判嗎?有一個不畏懼強權的人,法治就能推行,沒有的話,法治就流於表麵。可是世上,這樣的人有多少呢,又能夠管理多大的地方呢?”
    在座的幾人也都認識到了此事的棘手,這麽說的話,一百年的時間還是短了的。
    “哎,看來臣把事情想簡單了啊。”王誌有些喪氣的說道。
    “正是因為複雜,所以我們才要去做,能做多少是多少嘛。現在最重要的是就是提升教育水平了。如果人人都認識字的話,即便宣傳起來,也事半功倍。”
    “陛下英明啊。如果很多人識字了,我們直接刊印書籍就可以宣傳了。”二人道。
    “當然了,培養自己的一批律法人員,還是需要的。想要做事情,一個人是不行的,要有一批誌同道合之士才可以。所以你們如果中原有好友,可以讓他們也來草原,參加科舉或者報考大學研究,總比在中原爛掉要強的多。”楊正再次打起了馬周和王誌二人在中原好友的主意。
    交朋友嘛,也講究個誌同道合。能和二人成為好友的人,想來也不會太差。畢竟二人也隻是小老百姓,不是權貴,也不會有人壓著自己邪惡的欲望,來接近他們。當然,以後就說不定了。
    “臣科舉之後,就和中原好友有了溝通,他們已經有些人到了草原,正在圖書館苦讀,希望明年科舉能夠應試。”馬周笑著說道。
    王誌也點了點頭。他在科舉之後,也給好友送了信,說了來自的必要性。
    “那就好啊,人多力量大,人多才能做很多事情。”楊正說道。
    “陛下,臣有個疑問,不吐不快啊。”王誌想了想,說道。
    “說吧,我看看是什麽?”楊正見到王誌有些為難,便讓他直接說道。
    “陛下剛才說了,官員對司法進行幹涉,臣也這樣認為,因為官員的權利太大,很容易幹涉司法叛軍。臣苦思冥想,也沒有想到破解之策啊。”王誌苦惱的說道。
    “此事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楊正道。
    見到二人有些疑惑,接著說道:“簡單來說,就是剝奪地方官員的司法審判權利,成立單獨的司法審判機構,比如在朝廷成立最高法院,行省,府,縣分別成立各級別的法院,派遣專業的熟悉律法的官員,專門從事司法審判。法院不受任何人管轄,直接隸屬皇帝。法院的審判和判決是獨立的,任何人不得幹涉。”
    馬周和王誌聽到這裏,都是眼前一亮,不由得讚歎道:“好辦法啊。”
    不過也有些擔心,把各個級別官員的司法審判權利給剝離了,能不能通過?
    “好什麽好啊,法官也是人,你能保證他們不會官官相護,不會收取賄賂啊?”楊正笑著說道。
    “那該如何是好呢?”
    “那就要對法官的權利也要限製了。一來,縣級法院審理的案件,有人不服,可以到州府,省級法院上訴。如果每個級別都有十分之一的冤案錯案,那麽上訴一次,就能減少一批錯案冤案。要知道,收買縣級法官和行省的法官,成本是不一樣的。哪怕是惡徒,也要講成本的。”
    “其次,法庭審判公開化,大家誰都可以去看。報紙也可以去報道案例。”說著,楊正把後世法庭的模樣畫在了紙上,原告被告審判席位等等。
    “這樣的話,確實能夠受到監督,也能減少很多人的幹預。”二人看了後,都點了點頭,表示讚同。
    “哪怕是律法的設置也要考慮諸多的問題,很多事情不能隻靠法律來解決的,也不能動輒就是刑罰,那也會造成百姓的恐慌。”
    “比如小偷偷了一隻雞,需要打板子,刑法約定的刑罰便是如此。便不能太重。我們可以把輕罪,從刑罰中提取出來,設置專門的一些處罰法,可以直接讓下級管理,比如衙役管理部門直接做出處罰的。”
    接著楊正又聊了公檢法機關的設置,甚至人民代表都提了一下,二人聽的也十分過癮。
    不過之後,就是感覺事情越來越複雜了。
    一直說到天要黑的時候,雖然這個時候,這個地點,天黑的也比較早,五點多,但是幾人還是聊了幾個小時。
    馬周一個下午還好一些,畢竟作為儒家子弟,雖然精神受到很大的衝擊,但是也算意料之中。
    王誌則是收獲良多,每個半個月一個月的消化,這麽多的理論知識,是很難吸收的。
    楊正接著拿出了自己準備的一些法律書籍,中間甚至還有各種律法,讓他們回去學習參考,然後便讓他們回去了。
    對於法治的建設,根源還是人,在沒有足夠的人才之前,楊正是不會進行更改的。畢竟法治的改革,太過於複雜。
    後世的法律是比較先進,但是現在卻不能用。
    動輒幾百甚至幾千的條文,百姓看來,隻是嚴刑峻法,是殘暴的統治。
    而且現在還不適合管理這麽的細致,隻能粗放式管理,畢竟都沒那麽多的人口,也沒有那麽複雜的案情。
    加上民不舉官不究的情形,和百姓文化水平過低,不願意和官府打交道,所以隻能在某一地試點,哪怕十年後律法實施了。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楊正主要是陪著如蘭,畫眉二位才人,畢竟自己也要出征了,短時間內也是見不到了。
    抽出時間來,把各個倉庫,前幾天需要的物資全部整理完畢,安置放好。
    又跑到了遼東近衛軍所在的通遼那裏,放置了帳篷和大量的物資,主要是糧食,水泥,板房,和大量的修城修路的工具,衣物。
    讓內閣可以在那裏組織修城修路,也方便明年開春的耕地的開墾。
    當然,盔甲武器和大炮燧發槍也放了一批,一來民兵備用,二來說不定可以從高句麗換一批百姓過來,也算是多些人力物力了。
    也確認了留守人員,除了韓彤留下負責後宮防禦外,楊正把孫國安也留了下來。
    除了負責一些情報事務外,主要還要修建幾個工廠,特別是玻璃工廠。
    新城修建裝修需要大量的玻璃,明年房屋基本就已經開始修建了,所以還是需要玻璃窗戶的。燒製瓷磚的方法也賣給了幾家商戶,希望他們能夠燒製出來,以便裝修房屋方便。
    擔心有些地方,電報會溝通不暢,所以也讓楊善經想辦法在大青山修建信號塔,能夠增強一些電報信號。
    這個時候,電磁環境還是很幹淨的,五十瓦的電台足夠通信全球。其實一直到二戰之後,電磁信號才大量的增多,特別是手機的出現,更是讓電磁環境更加負責。
    先是做些人員培訓儲備吧,至少以後修建的時候方便。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