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論法 2
字數:4047 加入書籤
“首先剝削,短時間內是不可能斷絕的,我們要明確這一點。建立上古時期的大同社會,是個追求,但是太過於遙遠。我也希望能夠那樣,但是現在百姓飯都吃不上的情況下,想那麽遠也是沒有什麽用的。”看到王誌把目標對著剝削了,楊正也是趕緊把話題扭轉回來。
王誌也知道陛下的意思,他也不是說取消剝削,因為他知道,人性本惡,既然人性都是惡的,那麽剝削如何才能取消啊。
“陛下言之有理,我們不應該想那麽遠。現在我們立法,要做的首先是明確,剝削應該受到限製,不能沒有限製。”王誌想了想,無奈的說道。
楊正點了點頭,不再就社會形態說下去了,再說下去便超綱了。
“另外,我們要明確治國方略,是需要依法治國,但並不是隻用法家。”楊正停頓了下,說道。
王誌聽到這裏也沉默了,沒有說話。
“首先法家的思想,比如‘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這個我是讚成的。但是我再考慮一個問題,中原的子民,已經在儒家下,生活了千年,如果真的一下轉為法治,特別是對百姓的所有行為都做出約束,會不會造成更為不好的結果呢?”
楊正接著也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法家思想確實不錯,也是秦朝強大的根源,但是秦朝可是個短命王朝啊。
另外,這個時候,百姓的文化水平很低,不像後世大家都讀書識字,對法治比較理解。現在的人追求的是無拘無束,講究的是無為而治。如果對於百姓幹涉過多,恐怕也不是好事情。再者,儒家已經傳承了千年,現在從上到下,都認同儒家思想,如果自己不用的話,又會有多少人讚成呢?
更重要的是,自己是皇帝,不管是什麽思想,隻要能為自己所用,自己就用。
馬周聽到陛下的擔憂,說道:“陛下說的有理。中原就不說了,現在我們是在草原,城市還可以使用強大的律法約束,但是那麽多的牧民,隻能粗放式治理的。”
王誌也明白了這些原因,雖然有些不甘心,但是還是隻能暫時點點頭,同意現在還不適合太過於嚴格的律法。
“不僅僅如此,很多問題都需要約束。比如,即便製定了最先進的律法,可是執行律法的也是人啊。他們能夠每個人都和你們一樣,公平公正公開嗎?你們恐怕也不會這樣認為,畢竟這個也太低估人性了。”楊正道。
“那就嚴格處理發下的每個人。”王誌咬著牙說道。
“不行的,那樣的話,朝廷還不要空了。我問你們啊,你們說,這個世界上是清官多啊還是貪官多啊?”楊正問道。
“當然是貪官多。自古以來清官鳳毛麟角,貪官如黃河之沙。”馬周說道。
“嗯,那你說,如果全部給處理了,你們讓我用誰啊?”楊正無奈的說道。
“那難道就放任他們貪汙腐敗不行嗎?”王誌語氣也是充滿了無奈。
“所以,我們要發展生產力,你們都知道,中原幾千年的百姓都在土裏刨食,他們承受不了任何天災人禍,一個不小心就要破家了。我們要首先保障農戶的權益,要讓種地的農民吃的起飯,我們大家才吃得起飯。”楊正道。
對於這個,法家的王誌可是十分讚同的。
“所以我才對佃租進行限製,最高不能超過多少,這都要有標準,不能隨便的征收。二來,皇家銀行直接對百姓貸款,這樣他們就免去高利貸的剝削。”楊正說道。
對於這兩點,馬周和王誌都比較清楚,立刻說道:“陛下聖明。”
“我的夢想是有一天取消農業稅,老百姓種地不再納稅,那時候,天下應該就太平了吧。”楊正緩緩的說道。
二人聽到這,也愣住了。
他們雖然一直也在追求大治,但是從來沒有想過,可以免征農業稅的。如果真的那樣,那還真是大治了。
“不過說那個還早,那個恐怕要等糧食多的吃不完的時候,才行嘍。”楊正道。
幾人邊吃邊聊,沒一會便吃飽了。
宮女端上來幾杯茶水,楊正和二人喝了起來。
“其實你們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誇大了法律的作用,強調依法治國,以刑去刑,這都沒問題,但是不能不重視道德的作用。你們認為任何的東西,都沒有道德的標準可言,所以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百姓去做事情。如同秦軍打仗,立下戰功就給與很高的賞賜,以此來激勵士兵和將領奮勇作戰。可是這也帶來了另外的問題,如果君王能夠給與官員和百姓利益,那官員和百姓就會擁戴,支持,如果君王不能給他們利益的話,那該如何呢?”
“秦朝很快的滅掉了六國,但是為何統一後,很快就沒了呢?你們總是想要去掉貴族和其他的地主和文人,但是他們難道就沒用嗎?他們的貴族特權,不也是祖先拚命博來的嗎?”
“在你們看來,好逸惡勞,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但是為何每個朝代都有無數的忠臣義士去拯救呢,哪怕他們失敗了。”
“你們之所以被曆代的君王拋棄,也是因為你們太絕對了,非黑即白。這個世上哪有非黑即白的事情啊。”楊正一口氣說完自己對法家的了解。
再多的話,楊正也沒有再說。畢竟說多了,二人也不一定能夠消化的了。
法家有很大的優勢,但是也有很多的不足。
比如他們主張的‘全製斷於君則威’,主張立法權在君主手中,臣子不得行使,這就造成了皇帝本人淩駕於法律之上,超脫了法之外。遇到自製力強的君王還好,真的遇到了秦始皇隋明帝那樣的,整個國家還不大亂了。
沒有約束力的權利,是可怕的。
再加上法家主張的是‘強國弱民’的理論,就是無限的擴大國家的權利,縮小人民的利益,這可是法家最大的危機。當百姓貧弱到不能生存的時候,他們就會拿起刀槍奪食,那個時候,任何的賞罰都會失去作用,國家的強盛也不會存在。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製,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禦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楊正對於這個,則是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健全法治,加上君主權威,是最開始要做的事情,沒有健全的法治,君主沒有足夠的權威,很多事情都做不下去的。
但是在一定的時候,君主的權利,就需要收到製約,不然則會出事。
王誌聽了楊正說的關於法家的很多缺陷,也開始沉思起來。
這些都是治國方略,如果能鑽研好的話,做個宰相,還是沒問題的。
“陛下的話,震耳發聵,微臣現在還有很多不懂,需要以後慢慢的鑽研才行啊。”王誌沉思一會,感慨的說道。
很多事情,隻要多想想,或者換個角度想的話,就會多出一種或者幾種的想法,也就多理解一些。
“當然,法治最難的在於宣傳。你們要知道,要和不認字的老百姓說幾百條甚至幾千條法律條文,他們是聽不懂的,也想不明白的。他們隻會覺得震驚,怎麽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就想新城修的道路一樣,太多的規矩了,人走哪裏,車走哪裏,什麽時候該走,什麽時候該轉彎之類的,他們會覺得很複雜。”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