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略懂,略懂

字數:4247   加入書籤

A+A-


    三次敲門聲沉著有力的響起,敲門聲音大小相同,就連其間間隔都好像被來人計算過一般,分毫不差,顯露出來人的一絲不苟。
    李修緣心神一掃,便知全貌,臉上浮現莫名的神色:“小孩,你不用告訴我了。我已知曉你的身份。”
    難道大先生還能未卜先知?
    李修緣快步上前,打開門栓。一個須發皆白,麵露威嚴的老者赫然站立於門前。
    “阿,阿爺!”
    孟柯還在詫異這位大先生為何突然知道他是誰,突然就看到門外站著的老者,定睛一看,這不就是他阿爺!差點嚇的一屁股坐下,說是魂飛魄散也不為過。
    “阿,阿爺,您,您怎麽來了。”細若蚊聲的聲音傳來。
    老者沒有理會他,拱手道歉:“老夫貿然前來,打擾到小友,還請見諒。”說著躬身下去。
    李修緣一個箭步上前,扶住老者,溫聲笑道:“老先生哪裏的話,在下還要謝過老先生贈書之恩。”
    “不如進觀一敘?”
    老者略微思索,沉聲道:“也好,打擾先生了。”然後跨過門檻,撇了撇一旁站著的孟柯,眯了眯眼。
    要遭!孟柯心裏警鈴狂響。他阿爺一般不生氣,但真的發起怒來便會不作聲色,就如現在一般。
    山雨欲來風滿樓啊!
    小孟柯惴惴不安,跟在老者後麵。
    兩人坐於院中,獨留下一個小尾巴站在一旁。老者率先開口:“老夫姓孟,名平,字遠山。這是我那不成器的孫子孟柯。”說著指了指一旁低著腦袋的小蘿卜頭。
    “還不快過來拜見。”老者轉頭瞬間收斂神色,沉聲道。
    此時孟柯就如霜打了的茄子,垂著腦袋,上前開口:“先生好。”
    李修緣也明白是怎麽一回事,朗聲開口:“孟柯,是個好名字啊!以後成就必定不凡!”見老者臉色依舊嚴肅,繼續說道:“孟老先生莫怪他了,是我想和小孟柯開玩笑,才將門故意打開,放他進來。”
    孟柯原本垂著的小腦袋瞬間抬起,剛好看到李修緣傳來讓他放心的眼神,轉而希翼的望向端坐著的老人。
    老者聽後,麵色稍霽,轉頭看向孟平:“下不為例,快去看看你阿奶,她都快要急死了。”
    孟平一聽,恍然大悟,向兩人行了一禮,就要邁開腿往外跑去。
    “以後可以常來。”李修緣冷不丁的聲音響起。讓孟柯又停下了腳步,看向老人。
    老者微微點頭,小孩隨即滿臉浮現笑容,一猛子衝向門外。
    “他父親在府城備考,留在家裏,被我們老兩口寵的不成樣子了,先生見諒。”看著小孩瘋跑出去,老人無奈開口。
    “孟老先生言重了,他是個很不錯的小家夥,很活潑,讓人喜歡。”李修緣淡淡一笑,寬懷的說道。
    “嗬嗬,那便好。”
    他可知道他孫子看似對每個人都好,但其實隻是表麵禮貌應付。今天對這樣高興可見確實是心裏喜歡。
    李修緣突然起身,彎腰感激道:“在下還要謝過老先生贈書之恩。”隨即從袖口中掏出一本古樸書籍,正是老者曾給他的《孟子》。
    老者臉上閃過一絲愕然,隨即苦笑道:“小友莫要打趣老夫了,小友並非常人,這書算是老夫贈的多餘了。”
    “雖是如此,老先生助人之心還是讓在下感動。若是一般人,恐怕這本書就是救命稻草。”
    見書籍雖是原樣,但他還是發現書籍必是被經常翻閱,老者不由道:“難道小友也好儒家經典?”
    “略懂,略懂”
    背誦過出師表,過秦論,勸學……等等,如此說來,說是略懂不過分吧。某人自我感覺良好。
    老者眉頭一挑,淡笑道:“那不知小友如何看待這個“民”字?”
    雖然眼前這個年輕人並非常人,但說到如今顯學經典,那他可以算是一派宗師。聽李修緣那“略懂”語氣,可不像是略懂,老者不由起了一分考校之心。
    老城隍生前是個讀書人,從他那了解到,這個世界世俗層麵也曾經曆過類似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麵。最終依舊是儒家脫穎而出,有孔子,孟子,荀子。但之後可沒有朱熹,諸葛亮等先賢。
    各位先賢,對不起了,我要做文抄公了!
    “民為水,君為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一開口就是老經典。
    “民為水,君為舟……”老者嘴裏重複,越琢磨越加感覺這句話道盡了君民關係,眼神明亮如星辰,大喜道:“好一個舟水之論!先生請繼續。”
    “國之固在於民,民富則國富,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實現共同富裕。蓋君之富,藏於民者也;民既富矣,國豈有獨貧之理哉……”
    “善!”孟平一聲大喝,連連撫手,激動說道:“想不到小友雖年紀輕輕,但對於民事竟有如此了解。”
    “如此良才美玉,可惜,可惜啊!”
    李修緣被盯的頭皮直發麻,攏了攏衣服。
    一個老頭子用狂熱的眼神盯著他,無論放在誰的身上,都會感到發怵。
    “老先生,您沒事吧?”
    孟平此時也感到自己有些失態,緩了緩心神,長歎道:“如此文才,著實太令老夫欣喜。喜不自勝啊!”
    見老者對一篇民論如此激動,李修緣很是詫異。難道,博學大儒,孟平,孟平!
    忽然他想起了老城隍給他的《慶曆》上似乎提到了這個名字,隱隱記載著……
    “莫非老先生就是當今慶康帝的帝師?”李修緣略帶疑問語氣。
    “嗬嗬,前朝往事,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此時就隻有一個混吃等死的糟老頭子罷了。”
    孟平如鄰家老人,笑嗬嗬答道。仿佛帝師不過雞毛蒜皮的小事。若是這個身份被人知曉,恐怕這安陵縣瞬間就熱鬧了,有錢的,有權的都會過來走動。
    孟平算是三朝元老了,慶康帝之父慶隆帝早逝,留下了三位輔政大臣,而孟平便位列其中之首。輔佐當時還年幼的慶康帝度過了艱難時間。
    慶康帝親政之後,絲毫不留戀權力,順利交接之後上呈告老還鄉。從此便無人知曉這位三朝元老的蹤跡。沒想到竟來到了如此偏遠之地。在《慶曆》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名垂青史莫不如是。
    “老先生大名,如雷貫耳。”
    “不過虛名而已。百年後依舊不過黃土一堆。”
    “老先生豁達,我不能及也。”李修緣謙虛開口。
    一番詳談,老者越發覺得李修緣簡直是事事百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論問及哪種問題,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問及國家治理,那一番理論讓他驚為天人。糧食種植也能侃侃談,讓老人簡直視李修緣為知己,恨不得早見他幾十年。
    “老先生慢走,可常來小敘。”
    “一定,小友不必多送。”
    望著高高掛起的太陽,早已日上三竿。得,不用吃早飯了,直接吃午飯了。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