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章尾小記

字數:707   加入書籤

A+A-




    襆頭可謂是唐代頭服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款頭衣,如同上一篇所介紹的古銅鏡般,雖源起很早,但高峰都應說是在唐代才形
    漢民族自古有蓄發留胡的習慣,正如《孝經》所述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以至於古時還有一種刑罰稱作髡刑,實際為剃光頭發,當然主要是社會侮辱性質大於體罰傷而日常生活中,古人勞作中為了方便,因此會使用一些如方巾、布帛、簪子等物件將頭發裹起
    秦漢時期,束發織物主要稱作巾幘,平民所用甚多冕、弁多屬於貴族佩戴,普通百姓多用幅巾包裹發髻如下圖中說唱俑頭戴的類平巾幘的樣式,就是束裹發髻的巾帕,用布帛包了一個帩頭,在額頭前係上兩個尖角,頗有襆頭原型的意味兒話說這些頭冠的形製名字又多又雜,真的看著頭大
    至於何時稱作襆頭,故宮博物院官網上記詞條解釋為:“一種頭巾,起始於北周武帝(公元6世紀中即將頭巾裁出四腳,就頭裹之,稱‘襆頭’,又名‘折上巾’、‘軟裹’,蓋取便於武”按照之前所讀文獻,隋唐時期對前朝的文化沿襲的習慣,個人認為應是可信的我就一個搞創作的,不是曆史專家,哈哈哈發展到唐時,成為了全民通用的頭衣樣式,多是:“兩帶以係巾,兩帶垂以為飾,所垂工腳,或圓或闊,用絲弦為骨,稍翹起,成為硬腳”,也就算是我們印象中最多見的襆頭樣
    ——以上說明全為個人所查用於創作的資料整理,並非科普,請大家正確理解,若有問題或建議,歡迎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