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三問荀夫子九九同心

字數:3968   加入書籤

A+A-




    秦時之血衣侯傳奇第一百七十二章三問荀夫子九九同心
    “世人皆知在下有天書相助,自然通曉生老病死鬥轉星移的天地偉力,但對於超越凡人的神秘力量,卻知之甚少,還望夫子解惑!”
    荀夫子端起桌上的茶碗,喝了一口,而後緩緩說到:
    “神明的力量嗎?
    老夫這一生,見過地龍翻身,山崩地裂,也見過驚濤駭浪,席卷生靈,以為天地偉力絕非凡人可擋!
    至於神明的未知力量,老夫這一生,都未曾見
    我儒家祖師有雲,不語怪力亂神,夫子從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因為鬼神離人世太遙遠,於人而言,沒有任何意
    老夫也僅僅在祖師存留的隻言片語中得知過一絲未知的力
    夫子曾說過,東海有連丘之地,蘊不世之大邪,西北有昆侖之虛,藏超凡之偉力!
    東海無盡波濤,老夫也不曾橫渡,萬山昆侖老夫也未嚐踏足,故而那裏具體有什麽,老夫也不得而”
    “竟然是這樣嗎?原來如此!”
    聽著荀夫子的話,白亦非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當年在殷墟之中,自己從大商前輩,老祖宗丙申那裏得知了上古的諸多辛密,或許那些事情早已歸於塵埃,沒有任何意義,又或許,仍然存
    這些年來,自己羽翼未豐,並不敢探尋這些所謂的未知力量,如今武力、兵戈皆有所依仗,又遇到了當世最為博學的荀夫子,這才敢有此一
    當年老祖宗丙申就曾提到過,上古道門敗退昆侖,大禹帝封印妖族於東海罪土,這些與今日荀況提到的孔夫子記載的超凡力量竟然不謀而合!
    昆侖之虛到底在何方尚且不得而知,但隱隱間,東海連丘之地究竟在哪已經呼之欲出了,扶桑四島!
    極有可能,東海連丘之地,罪土之上,扶桑四島便封印著無數妖族!
    若是這樣說來的話,三十年後,那陰陽家傾盡全力打造巨船蜃樓,遣雲中君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遠渡重洋,橫渡東海,真的是為了尋找長生不老藥嗎?
    陰陽家和東皇太一,到底想要幹什麽,這一切還真是撲朔迷離啊!
    既然已經有所了解,白亦非便不再糾結,繼續向荀夫子問到第二個問題:
    “這第二問,敢問荀夫子,當年荀夫子不惜違背儒者不入秦的祖訓,成為天下第一個入秦的儒者,後來又從秦國離開,那荀夫子是如何看待秦國的?”
    提到此事,荀況也忍不住追憶起來,仿佛回想起了他年輕時,冒天下之大不韙,西出函穀,教化秦國的崢嶸歲月!
    老人家向西望了望,那是秦國的方向,隨後緩緩開口說到:
    “此事也是好多年沒有提起過了!
    老夫年少時便學習了春秋等儒家經典,在百家爭鳴的洶湧思潮中,老夫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孔夫子作為行路的燈
    但老夫並不排斥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也從不偏信儒學先輩的觀點學說,甚至與孟夫子的性善之說針鋒相對而提出了性惡
    那時的秦國,已然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但儒者不入秦的法則依然被默認,不過老夫並不在意!
    老夫是數百年來,第一位進入秦國的儒者,還記得那時,秦國的國君和丞相親自接見了老
    出了函穀關之後,秦國國內的安定、有序,讓老夫不禁大開眼界,同時歎服秦國能夠在諸國中勝出,不是幸運,不是偶然,而是必
    那時老夫向秦王提議,要重視道德教化的力量,不要一味信奉武
    但是躊躇滿誌的秦王嬴稷和丞相範雎根本沒有將儒家放在眼裏,秦王更是直言儒者無益於治國!
    醞釀已久的美好設計以及支撐著老夫來到秦國的信念和勇氣,在那一刻,忽然間消失了,那時老夫便明白了秦國就像他秉持的法一樣冰冷無
    時至今日,老夫已然可以斷言,秦國定然可以東出,如鯨吞大風,即便是兼並六國也不無可能,但過剛易折,以嚴刑峻法框束天下的秦國,定然是無法長久
    侯爺學究天人,不知認為儒法可以並存嗎?”
    白亦非聽著荀夫子對秦國的見解,深深的點了點頭,繼而說到:
    “儒法能否並存,在下此刻無法給荀夫子答桉,但是或許未來的越地能夠給荀夫子答桉!”
    荀夫子聽聞,微微點頭,卻並未說話,白亦非見狀,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
    “荀夫子,在下的最後一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萬望荀夫子解答!
    國當何以立?”
    此言一出,荀夫子目露神光,看向白亦非的眼神迥然不同,心下想到,看來這位白侯爺,早有此心,隻是不知道其會從何處入手,不過還是緩緩說到:
    “自三代以來,立國無不以重器鎮之,國無重器,其必亡矣!
    周有九鼎鎮國,才可綿延至今,即便諸侯爭霸,也能保得王畿不失!
    其後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黎,楚有和璞,皆為鎮國之
    天下紛爭數百載,許多鎮國之器都毀棄於山川草
    鎮國之器與國運水乳交融,鎮國之器愈發強大,則國運愈發昌隆;
    鎮國之器損毀,則國運也會受損;
    同樣,君臣協力,則國運昌隆,鎮國之器也會愈發穩固,君臣失德,民心喪亂,鎮國之器便會晦暗!
    所謂鎮國之寶,便是此”
    白亦非聽聞此言,恍然大悟,當即問到:
    “那不知當今天下七國,都以何寶鎮國?”
    荀夫子頗有些高深莫測的說到:
    “當今天下,秦有三寶,曰和氏之璧、隨侯之珠、天問之劍!
    楚國盡得春秋曾侯之宗廟,有曾侯兩寶,曰曾侯乙尊盤、曾侯乙編鍾!
    趙魏韓三國承繼春秋強晉之宗廟,有晉之中原三鼎鎮壓國運,
    分別是趙之毛公鼎、魏之大克鼎、韓之大盂鼎;
    齊國有兩寶,曰子龍鼎、金豹印!
    剩下一個燕國,也承繼了姬姓舊物,以大玉戈作為鎮國之”
    白亦非聽聞荀夫子對七國鎮國之寶的介紹,心下想到,原來如此,怪不得後來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
    這“隨、和之寶”,想來便是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寶物再加上一把可以鎮國的秦王天問劍,三寶鎮國,怪不得秦國國運昌隆至此,當即白亦非心中便有了些謀
    這和氏璧早先為楚人和氏於山中發現,獻於楚王,後為趙國所得,秦王嬴稷渴慕此寶,想要用計賺取和氏璧,這才有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典故,隻是終究天命在秦不在趙,和氏璧最終還是為秦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