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 雲英掌上身

字數:6745   加入書籤

A+A-


    京城。

    文華殿。

    “楊渤已經招供,他收了黎賊父子的重禮,考慮交趾之遠,又有前例可循,所以同意為黎賊父子說謊。”

    大理寺的回答,並沒有讓朱高熾滿意。

    但也知道楊渤的確有這方麵的考慮。

    “天高皇帝遠,藩國發生的事情,等我們知道了,黃花菜也涼了,最後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朱高熾冷哼一聲,繼續說道:“楊渤此人,知道若黎賊父子成功,對於我大明的危害嗎?”

    皇太孫殿下的質問,大理寺的官員無法回答。

    從交趾回來的楊榮同樣一臉的沉默。

    楊渤的案件,經過在交趾的調查,已經有人作證,指出黎賊父子重金收買楊渤,可謂是鐵證如山。

    麵對交趾方麵的證據,楊渤終於鬆了口。

    但是哪怕到這一刻,他仍然咬死不承認自己是因為對太子父子不滿,才出賣國家利益。

    事情查到了這一步,開始論心,已經無從得到結果。

    偏向於楊渤的人,甚至同情他的人,必然不會認為楊渤出賣國家利益。

    哪怕楊渤現在親口承認,人們也會認為是屈打成招而已。

    一百年後,兩百年後,出來一部野史,不定就成為後世為楊渤翻案的證據。

    連朱標和朱棣不是馬皇後所生的言論,不就是明後期一部雜記記載,然後被後世有心人當做了寶貝麽。

    以明朝的社會風氣,朱棣敢當著讀書人們的麵說謊,他的底褲都要被翻出來,還需要後世來查,又不是清朝。

    這就是文人的“歹毒”之處。

    他們回去自己的老家,寫一部書,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然後廣為流傳。

    明朝此類專門用來抹黑人的書籍,是曆朝最多的。形成了風氣,失敗的政客,返回原籍後,嘴上罵不過癮,還要寫書來罵。

    朱高熾知道這是避免不了的。

    社會的寬鬆,必定帶來好的一麵,也會帶來壞的一麵,所以朱高熾並沒有太在意。

    但是朱高熾在意的是那些壞的流膿的人。

    後世有些資本家。

    寧願冒著坐牢的風險,也要嚐試把國內的資本送去米國,已經心肝肺爛透了。

    在他們的眼裏,是沒有國家民族底線的。

    朱高熾恨恨的說道。

    “他肯定是知道的。”

    “像他這樣的官員還有多少呢。”

    文華殿內。

    朱高熾當著在場的大臣,毫不顧情麵的說道:“天下官員中,許多人必然對我不滿。”

    “但是大家需要講規矩,做事更要有底線,絕不是出賣大明的利益,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皇太孫殿下息怒。”

    “大明國富民安,文治武功,天下人看得見,天下人臣服。”楊士奇說道。

    “十年,大明能有今日之局,除了聖人之天功,莫非太子父子矣,無人敢起不軌之心。”

    兵部尚書金忠大聲的說道。

    “好聽的話不要講了,講了,也迷惑不了我。”

    朱高熾搖了搖手,打斷了下麵的官員們接下來要一起拍馬屁的舉動。

    “我監國以來,向來以寬待人,可對於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的敗類,是絕不會給予絲毫的仁慈之心。”

    “楊渤此人出賣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證據確鑿,罪大惡極,不可饒恕,處以極刑,並昭告天下。”

    “抄家流放,五代之內不能寫書,做官,從軍,從吏,從商。”

    朱高熾不但要殺了楊渤,還要告訴天下人,為何要殺了他,並且斷了他的直係親族的前程。

    官員們愣了愣。

    這個懲罰可謂是嚇人。

    不過沒有人出麵反對,楊渤此人的名聲太臭,誰也不想沾上手,何況皇太孫殿下如此震怒。

    朱高熾打量了大臣們的臉色,沒有人不滿。

    這就是時間的好處。

    監國數年來,他的威信已經成長了起來。

    “交趾那邊說,黎賊父子生前,在安南推行新的借漢字體,用借漢字體重新編著經義。”

    “我就想啊,為什麽經義誰都能改呢,而不是在原本的經義上,做出新的發展?”

    朱高熾問道。

    “因為經義複雜。”解縉直接說道,他配合皇太孫殿下演戲,事先已經說好了的。

    “對。”

    朱高熾大聲說道。

    曆史上洪武三十二年,朱元璋死的第二年,黎賊父子就發動了政變,殺戮王室。

    洪武三十三年,自稱國祖,國號大虞,史稱安南胡朝。

    不過有意思的是,黎季犛篡位後卻稱先世是浙江人,本姓胡,乃舜帝後裔胡公滿之後。

    他稱五代南漢時,先祖胡興逸任演州刺史,遂定居安南,至十二代孫胡廉徙居清化,為宣尉黎訓義子後,方才以黎為姓。

    也是為何史稱胡朝的原因。

    但黎季犛也在安南去除中華文明,例如效仿假借漢字結構原理,創造新的文字。

    將《尚書》翻譯成他創造的新文字。

    左邊一個弓右邊一個曲,意思是彎曲。

    最後到了清朝,安南被清朝改名為越南,然後和法國簽訂條約,中國真正的失去了越南。

    法國成為越南的保護國,在越南推行拉丁拚音文字,中華文明在越南毀滅性的的消散,哪怕是漢語借字,也已經不再使用。

    借著黎賊父子的事跡,朱高熾要改一改經義之風氣。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文字也在逐步的改進,先賢的文字最初極簡,導致後人難以明了。”

    “猶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短短的一句話,給了人們無數的想法。”

    後世因為這句話,認為孔子提倡愚民思想。

    可從整部《論語》和孔子的人生軌跡來看,他絕對算不上讚成愚民政策的人。

    何況“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在商周時期就能看的清楚的時候,沒可能到了孔子的時代還開倒車。

    恰恰是孔子第一個創辦私學的人,孔子把一生中的精力奉獻給教育事業,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嚐無誨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種種,他怎麽可能去推行愚民呢?

    乃至後世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上寫為:“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

    這句話才是當時社會關於經義最正確的解釋。

    那麽為何現代部分史學家,卻批判孔子是愚民思想呢?因為他們的文化水平不足。

    例如又見雲英掌上身。

    明明是借用趙飛燕掌上舞的典故,誇讚雲英的身材好,卻被後人按照字麵意思理解為,讀書人罵雲英,就是說又看到了她被別人用手掌玩弄的身體。

    可謂是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想要理解古代文化,需要知道甚多的典故,對於尋常人來說,要求是非常高的。

    更不是後世用字麵理解的方法,去分析千年前的句落,往往得出的意思是牛頭不對馬嘴。

    也是古代讀書人為何鄙視普通人的原因,一句話按照字麵意思去理解,並說了出來,引得讀書人嘲笑。

    這屬於文化壟斷的一種表現,朱高熾要改變這個機會。

    “因為學校的改革,添加了許多的科目,也減少了許多的內容,如果古經義不能清晰的標注出來,恐怕越往後帶來的誤解越大。”

    “所以我想要以國家的力量,搜羅天下的書籍,涵蓋所有行業,經過嚴格的注解,來製作出書籍寶典。”

    朱高熾的話音剛落,大殿內的氣息跟著加重。

    這可是青史留名,政績卓然的差事,殿內的大臣們立馬紅了眼睛,非自己莫屬。

    解縉嘴角微微翹起,他既然願意幫皇太孫殿下改注經義,早就約定好了,會有自己的位置。

    “此事重大,需要從長計議,先不急。”

    朱高熾扔出了誘餌,吊住了大臣們,然後看向楊榮,故意不看其餘的大臣。

    見狀,按下心裏癢癢的兵部司務楊榮,認真介紹起交趾目前的情況。

    “我朝平定交趾之迅速,前所未有之。”

    楊榮的話,讓大臣們麵色好看了起來,每個人忍不住高興。

    收複安南的功績。

    他們當朝的每個人都有好處,後人提起這件豐功偉績,可謂是眾正盈朝不是。

    一個楊渤,抹黑不了他們的功績。

    “交趾離開中華四百餘年,宋朝未能收複,元朝未能征服,隻有我朝上下一心,短短一年光複,可見人心所向。”

    聽到這裏,朱高熾沒有反駁。

    的確是上下一心,人心所向。

    大明的朝堂,對於這件事全額支持,而黎賊父子的防禦,做得其實非常好

    黎賊父子從攬權開始,就已經做好了對抗大明的準備,進行了長期的作戰布局。

    大明的勝利,除了自身的國力,也有安南的人心所向。

    “大軍前番傳回來的軍報,我軍取東都,無一人阻止。”解縉也笑道。

    “罪盈怨積,海內離心。”

    殿內氣氛轉好的時候,楊榮突然話鋒一轉:“我軍取東都,無一人阻止,更可見交趾大戶的實力。”

    “楊公的意思?”

    解縉納悶的問道。

    “太子殿下想要掃除交趾的隱患,否則大軍離開的那天,就是交趾亂起的時刻。”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