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字字精練句句用典微言大義

字數:5777   加入書籤

A+A-


    孔鮒搖頭忍笑道:
    “還請將《三字經》速速道來,好教我等拜讀大”
    一直不曾開口的叔孫通,突然道:
    “不會這《三字經》,就隻有三個字吧?”
    浮丘伯也忍不住打趣道:
    “哎,你別說,你還真別”
    “說不定,還真有這種可能,不然為何叫‘三字’經呢?”
    孔鮒加入進來,道:
    “我等還是洗耳恭聽為好……否則三個字,倏忽一下,可就過去”
    浮丘伯突然睜大眼睛,左右看了看道:
    “不會已經說完了吧?”
    孔鮒終於忍不住莞爾起來,道:
    “安靜,安靜,我們若是不安靜下來,就三個字,怎麽能聽得清?”
    趙高默然地掃視了幾人一眼,笑了笑道:
    “既如此,諸位且聽好!”
    趙高說完,又停頓了一下,方道:
    “人之初,性本性相近,習相
    苟不教,性乃教之道,貴以
    昔孟母,擇鄰子不學,斷機
    ……
    曰士農,曰工此四民,國之
    曰仁義,禮智此五常,不容
    ……
    父子恩,夫婦兄則友,弟則
    長幼序,友與君則敬,臣則
    此十義,人所當順敘,勿違
    ……
    為學者,必有小學終,至四
    論語者,二十群弟子,記善
    孟子者,七篇講道德,說仁
    作中庸,子思中不偏,庸不
    作大學,乃曾自修齊,至平
    孝經通,四書如六經,始可
    詩書易,禮春號六經,當講
    ……
    三傳者,有公有左氏,有穀
    爾雅者,善辨言,求經訓,此莫
    古聖著,先賢傳,注疏備,十三
    左傳外,有國語,合群經,數十
    ……
    人遺子,金滿我教子,唯一
    勤有功,戲無戒之哉,宜勉”
    趙高將《三字經》徐徐說出,其中與儒家有關者,皆在上
    等趙高說完後,屋內早就安靜下來,落針可
    孔鮒、叔孫通、浮丘伯等人全都震驚的看著趙
    一臉的不可思
    在趙高說第一句的時候,他們壓根沒在意,更沒放在心
    以為趙高就是隨便說說,糊弄一
    甚至想說一句“什麽玩意!”
    不
    應該是“玩意都不是!”
    還是不
    應該是“這是個什麽玩意?”
    可漸漸的,他們感覺到不對勁
    等到聽完之後,他們更是久久無
    孔鮒腦海中回憶著趙高所說的《三字經》全文,慢慢咀
    他駭然發現,這《三字經》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其實字字精簡,句句用
    可謂是微言大
    就比如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
    這不就是亞聖的“性本善”論嗎?
    之後的“昔孟母,擇鄰子不學,斷機杼
    這不就是用了“孟母三遷”和“孟母斷機”的典故嗎?
    還有“曰仁義,禮智信”、“父子恩,夫婦從”、“君則敬,臣則忠
    這不就是“三綱五常”嗎?
    不過,孔鮒也有疑惑的地方,就是裏麵提到的“四書
    “四書”這一名詞,他從未聽說
    但在聽到“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本書
    他又覺得合乎其理,理所應
    甚至就應該是這五本
    要知道,儒家有五
    分別為聖人孔子,亞聖孟子,複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
    而這四本書,恰恰就是這“五聖”中的其中四人所著或跟其有關
    《孟子》為孟子所
    《大學》為曾子所
    《中庸》為子思子所
    《論語》,雖不是孔子所著,但卻是記錄其言行的典
    這四本書組成“四書”,孔鮒隻覺恰如其
    除了這個地方疑惑外,他還有其他不解之
    如裏麵提到的“六經”、“十三經”與“十五經
    “六經”他自是知道,詩書禮易樂春秋!
    然“十三經”的稱呼,他可從不曾聽說
    更為怪異的是,他數來數去,也沒數出十三本“經”
    “六經”加上春秋三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也才九
    就算再加上《孝經》和《爾雅》,也才十一
    還差了二
    總不會是再從“四書”裏麵抽兩本出來,湊成“十三經”吧?
    沒錯,還真就是這
    就是把“四書”中的《論語》和《孟子》拿出來組成“十三經
    其實,能讓孔鮒湊成“十三經”,屬實是巧
    在原“十三經”中,並不包括《樂經
    因為《樂經》已經失
    也不包括《春秋
    因為將《春秋》分成了“春秋三傳”
    然後增添了《儀禮》和《禮記》這兩本經典,形成“十三經
    隻不過,趙高在背《三字經》時,將“大小戴,注禮記”這句話,給直接抹除
    因為“大小戴”指的是西漢的戴德與戴聖叔侄
    而現在是秦
    所以,現在根本就沒有《禮記》這本
    正好,《三字經》中又沒提到《儀禮》一
    沒有了《儀禮》和《禮記
    再加上《樂經》現在尚未失傳,和孔子所著的《春秋
    這一增一減之間,反倒是又恰巧湊成了“十三經
    至於“十五經”就是再加上《大學》和《中庸
    孔鮒想到這,心癢難耐,就立即迫不及待地詢問趙高緣
    趙高便回答說是,一開始覺得《論語》與《孟子》不錯,就想著湊成“十三經
    可最後覺得“四書”都很讚,於是索性就都加了進來,形成“十五經
    趙高自不會實話說出他刪除了“大小戴”這件
    其實,趙高刪除的地方遠不止這一
    現在的《三字經》,他修改了很多封建糟粕,以及不合時宜的地
    畢竟,《三字經》是宋代王應麟所寫,肯定會寫到秦以後的
    再加上後世不斷修訂,便是宋以後之事,都略有涉
    就比如其中“細數王朝”的一部分,《三字經》直接從三皇五帝講到民
    這趙高能保留嗎?
    保留下來,這就不叫《三字經》,而是該叫《推背圖》
    還有與之類似的地
    比如“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香九齡,能溫席”,“融九歲,能讓梨
    竇燕山是五代後周之人,而黃香和孔融是東漢時期人
    還有“趙中令,讀魯論”,“蘇老泉,二十七
    趙中令,指的是宋代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而蘇老泉指的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
    都是宋朝時期的人
    更別提什麽“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都不是秦時典
    哦,說錯
    “刺股”一事,倒是在先秦時
    指的是先秦的蘇秦蘇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