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汝想上天不成?

字數:4403   加入書籤

A+A-




    “竟……竟是這般施為?”
    “難怪全書無有一個錯字。”
    “難怪字跡從頭到尾皆工工整整。”
    孔鮒震驚地喃喃道:
    “印刷之術,如此簡單,我為何竟從未想到過?”
    “化腐朽為神奇,趙高當真乃奇才也。”
    “造紙術、印刷術、曲轅犁……趙高當真是不世出的奇才也。”
    浮丘伯等人一時間亦是瞠目結舌。
    造紙術與印刷術乃是朝廷計謀,他們此前並不知曉,叔孫通之前也沒有刻意提起過。
    此刻,倒是因緣際會說了出來。
    不過,叔孫通了解的也不多,比如造紙術的過程與材料,他也不曾知悉。
    沒錯,他也一直認為紙張造價不菲,與農夫同。
    除叔孫通以外,其他人皆在震驚當中。
    叔孫通是因為早已震驚過了,故而除外。
    忽然,孔鮒震驚的表情為之一凝。
    隻因他想到,若書籍的印發如此迅捷,那豈不是要不了多久,大秦便人人手持一本“新法家”書籍?
    真若如此,那法家思想的傳播簡直可以用令人駭然來形容。
    而法治思想,也必將在所有大秦人心中根深蒂固。
    屆時,哪裏還會有他儒家借屍還魂的機會?
    別說外法內儒、法皮儒骨了,儒家之地位怕是要淪落到“九流”之外了。
    見到孔鮒神情凝重,叔孫通當即問道:
    “先生何故鎖眉?”
    孔鮒搖搖頭,將心中擔憂說出:
    “恐我儒家,將步墨家之後塵。”
    浮丘伯聞言,麵色怪異,心道:
    我儒家不早就步墨家之後塵了嗎?
    墨家如今已然三分,我儒家都已經八分了好伐。
    當然,浮丘伯這等想法隻是玩笑而已。
    畢竟,這隻是那個韓非的提法,他儒家可是一直都是一個整體,隻是有時候對孔聖經典的理解有些許不同罷了。
    叔孫通了然孔鮒心中想法,沉思一下,道:
    “先生,勿作此憂慮。”
    “書籍之印刷雖速,但大秦識字者卻是不多,到時便是人手一本,也無甚大用,大多數人也看之不懂。”
    “更何況,紙張的造價也影響著書籍的印刷。”
    印刷雖快,但你沒紙,又有何用?
    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孔鮒點點頭,認同叔孫通的說法。
    沒想到,使“新法家”傳播推廣速度放緩,給儒家喘息之機,竟是要感謝大秦的文盲多。
    同時,他也認為如此神奇之紙張,造價定然不會便宜。
    其造價也許比之絲綢還要貴也說之不定。
    總不可能用一些樹枝、竹子,就能製造出來吧?
    這又怎麽可能呢?
    真的是開天下之大笑,滑天下之大稽。
    孔鮒心緒稍定,再次看向手中書籍,不由道:
    “這趙高不但經世,而且致用。”
    “我本以為趙高編纂法、儒、兵家之典籍,已經算是精通諸家精義。”
    “沒想到他連工家匠心業已獨具。”
    孔鮒終是歎道:
    “為何趙高不是我儒家之人也!”
    若是趙高是他儒家之人,而非法家,那大秦此刻推行的便不是“罷黜百家,獨尊法術”。
    而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
    到那時,儒家勢必將成為官方正統學說,天下皆習儒學。
    所有人都是儒生。
    那將是儒家何等的盛況啊!
    孔鮒想象不出那樣的場景。
    大概隻會在夢中吧。
    呃,孔鮒你錯了,這等場景並非隻會在夢中。
    正版曆史中也有可能……不,是已經出現了。
    漢武帝劉徹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諫言,儒學成為官學。
    然後……流毒千年……
    儒學通過董仲舒的改良,再到宋明理學的僵化,是愈發地符合統治階級奴役人民的需要了。
    但凡有一點不適合統治者需求的,都被刪除給擯棄了。
    諸如孟子的“民貴君輕”論。
    至於荀子的“君舟民水”論,倒是可以保留。
    因為,這雖然體現了百姓的重要性,但也意味著隻要驅使得好,駕馭得好,君王這艘小木舟依然能在百姓這水裏,肆意波濤,任意施為。
    有道是:水則覆舟,但同時水亦載舟嘛。
    所以,“君舟民水”論,可以兩方麵來看,但“民貴君輕”,這就屬實有些“離經叛道”了。
    儒家一開始是有其精華部分,可對於封建統治者而言,自然是要“取其糟粕,去其精華”。
    浮丘伯等人聞孔鮒此言,亦是扼腕歎息。
    如此人物,不為他儒家所有,可謂極憾。
    浮丘伯歎息著,其實他心中一直有著一個疑惑,那就是他總感覺趙高好像對於儒家有著一種偏見。
    毫無來由的偏見。
    他不知這偏見從何而來。
    也就是趙高不在此地,同時不知道浮丘伯心中所想。
    否則肯定要說:這偏見,也不算毫無來由,頂多也就兩千多年吧。
    其實,趙高自己也不知道,他如今的這個“獨尊法術”,經過時間腐蝕後,是否也會變成“流毒千年”的“儒術”。
    叔孫通同樣感慨非常,因為他知道的東西,要遠比孔鮒等人多。
    隻聽他說道:
    “先生,其實趙高所著典籍,不止法、儒、兵三家。”
    “據我近日所得,趙高似乎還寫了一部農書!”
    “農書?”孔鮒等人皆是詫異不已。
    第一個念頭便是不信。
    一個高官,能知曉農業?
    每一位高官,無不是脫離底層民眾太久。
    就如孔子,亦被人說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孔子,一位腰配寶劍的山東大漢被說四體不勤,足見官位腐人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