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武舉

字數:3629   加入書籤

A+A-




    “臣大同總兵桂勇聽上諭。”
    駱安見狀,原本惴惴不安的心才稍稍安定了些許。
    但轉念一想,怕不是自己就是個送東西的工具人,實際的操作天子都已經與麵前這位大同總兵商量好了。
    而一旦今天自己稍有疑心,恐怕立刻就會被麵前的總兵察覺,然後上報給皇帝。
    一想到這裏,駱安就忍不住驚出了一身冷汗。
    幸好自己老爹和京中的那幫文官不熟,自己就是想賣都沒地方賣。
    “既然如此,還請將軍過目。”
    桂勇恭敬的接過了駱安手中的書信,以必接受兵部賞賜的時候更為虔誠的姿態。
    他先是細細摩挲了一番,確認蠟封和內容沒有被破壞篡改的痕跡之後,方才回到座位上認真的瀏覽起來。
    駱安盡管心中十分好奇書信上的內容,但是桂勇不開口,自己卻也沒有任何機會主動過問。
    隻見坐在案牘前的桂勇看著書信,時而凝目深思,時而激動的擊掌而歎。
    這樣的表現更是讓駱安的心裏如小貓拿爪子亂抓,心癢不已。
    “陛下,真乃神人也——”
    桂勇看著麵前這封盡管簡短,但對於北方局勢洞若觀火的書信,忍不住讚歎道。
    尤其看到朱厚熜對於北方日漸糜爛的局勢的分析,想到曆代皇帝因為舊居深宮,縱然心知北方情況不對,但也因為不知事情,隻能通過增派使者視察,來指定相關應對之策。
    但這位小皇帝明顯與以上皆是不同,一開口便直指要害。
    “北方邊事之害,不在韃靼,而在地方豪強,侵吞衛所土地,壟斷衛學,以至於底層官吏父子相傳,世代承襲,底層軍戶忍饑挨凍,無寸土以容身,隻能忍痛拋棄妻兒祖業,亡命他鄉,以求活路……”
    “而本該分配給軍戶們,用以維生的土地,官府供給的餉銀,前者土地皆逐漸集中於軍戶中大族之手,後者則被各級官府層層克扣……本該自給自足的軍屯衛所,這些年來竟然逐漸成了了國家財政的重擔,並且國家撥款越多,軍戶的生活便愈發悲慘,這難道不比蒙古人的侵害更加嚴重嗎?”
    “而武官久離京城,不知朝情,且自正統朝以來,兵械糧餉皆有地方官府供應,雖有瀆職之嫌疑,但亦是無奈之舉。”
    沒錯,都是文官的錯!我們武將是幹淨噠!就算不幹淨也是被迫噠!
    都是因為文官們中飽私囊,才導致我們武將不得不含淚吃些空餉,和蒙古人走私些軍火,勉勉強強補貼家用。
    看著麵前皇帝的這封詔書,桂勇激動不已。
    終於,大明又出了以為像太祖太宗那樣不受文官欺騙的英明君主,能夠體諒我們武將的難處。
    皇帝,有德啊!
    看著麵前激動不已的桂勇,駱安清了清嗓子。
    “早些日子聽聞朝廷命桂總兵由五軍都督府調任大同時,因為皇宮大內事務繁多,所以並未來得及向桂總兵道賀,這次前來,是給總兵賠禮了。”
    桂勇聽罷,搖了搖頭,表示不必。
    “駱指揮深受皇上信任,前程遠大,我等同為大明武官,日後還要與駱指揮相互扶持才是。”
    看駱安微笑讚同,桂勇接著問道。
    “午門之變,舉國震動,縱然我大同將士在世人眼中行為粗鄙,但絕不是眼見君父受辱而含怒不敢上前的懦弱之輩……”
    大同與京城相距不過數百裏,加上明朝的驛站係統直到崇禎即位之前運行的都相對穩定。
    就算稍有延遲,半個月的時間,也足夠隨著使團在七月前得到楊繼攻打午門的消息了。
    “昨日聽說楊慎,楊繼二賊首被收監與五軍都督府內,不知蔣都督要如何處理——天子對巡捕營兵士受賤人蠱惑,隨眾進攻午門又是怎麽看呢——”
    說道巡捕營,桂勇罕見的額頭上冒出了幾滴冷汗。
    五月份,自己還在小皇帝和蔣定的命令下,帶著四千巡捕營馬兵討伐京城外遊蕩的賊寇。
    六月按照朝廷的命令都督大同軍事,但沒想到這邊屁股還沒有坐熱,那邊就傳來了楊繼假傳的旨意的,率兵馬司巡捕營攻打午門的消息。
    聽到這個消息,桂勇的內心異常的不安。
    畢竟自己前腳剛走,那邊就出了這樣的事情,很難不讓人多想。
    “天子自然是信任將軍的,如果不是,又怎會讓兵部授予將軍王命旗牌和親筆手令呢?天子來時,還向我將桂總兵是我大明少有的武舉出身經驗豐富,深知軍民疾苦的良將,對於人才,朝廷自然應該重用才是,又談何因為他人之罪而處罰呢?”
    駱安安慰道,實際上,對於朱厚熜的想法,他大概也能猜出一二。
    皇帝對你的信任已經如此直白了,你還有什麽好說的呢?
    似乎是得到了肯定,麵前的桂勇總兵臉上的表情舒緩了些許。
    而聽到武舉兩字,桂勇的臉上露出了幾分得意神色。
    武舉貫穿明朝,其經曆之坎坷曲折,數次興起,又數次被廢。
    有時縱然稱之為武學,但其中所講之物絲毫不涉及弓馬軍陣,反倒是儒家精義,道德倫理居多。
    例如土木堡之後,武舉被朝廷順勢廢除,英宗奪門複位,又下令重開,英宗死後又廢,如此更迭。
    直到天順八年,明朝皇帝設立《武舉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武舉在明朝製度中的地位。
    對明朝武舉考試的基本內容、錄取的基本標準、俸祿的發放以及中式後授官等諸多細節問題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
    但這依然難以挽救明朝自土木堡以來每況愈下的武德。
    具體原因包括但不限於武舉期限不定沒有確定舉辦日期,憲宗沒辦幾次就再也辦不了了),待遇過低一月俸祿隻有兩石),並且沒有殿試,皇帝對於人員選拔的監督力度有限崇禎開了武舉殿試,可惜那時候已經沒啥卵用了)。
    而且武舉還嚴重缺乏的基層篩選機製,明憲宗曾經想過用太監汪直之言,擬如文舉之製開武科鄉、會、殿三試,可惜被朝臣勸阻,不了了之。
    喜歡大明:從大禮議開始請大家收藏:(.)大明:從大禮議開始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