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名將之克星

字數:4749   加入書籤

A+A-




    青平原高唐
    前腳潘璋代表騎兵剛請戰完,後腳步兵又來請
    “主公,我等步兵也無須休整,今日便可隨主公渡河北上討賊!”
    陶應回頭,就見一個生得一雙俊目,齒白唇紅,眉飛入鬢,細腰乍臂,黑衣黑甲,大約二十歲左右之人,單膝點地,抱拳請
    “我玄甲軍,皆是熱血男兒啊!”
    陶應打量了一番請命之將,又抬頭朝已跟上來的大隊人馬望了望,苦笑搖
    “看來,你們個個精力旺盛,立功心切,那我便成全你”
    陶應扶起眼前小將,拍了拍他的肩,如同對潘璋說的一樣,戰後自我領
    “看你身配弓箭,是弓弩兵?”
    如今泰山玄甲軍的配置,已與大漢其他地方駐軍大不相
    一營五千兵馬,其中有五百刀盾兵,一千五百弓弩手,三千長刀
    小將尚未出聲,一旁的孫觀又替陶應解了
    “主公,此乃玄甲軍步兵新任軍司馬,東萊黃縣馬忠,乃觀在嬴縣發布《招賢令》所求之”
    陶應麻了,已沒有太多的情緒要表達,隻想快點過河,找公孫瓚算賬,讓手下這幫新來的“神仙”顯顯手段給他瞧瞧,是不是與曆史名副其
    “守信,如同我給文珪承諾的一般,若此番你立下大功,我也提拔你做校”
    陶應對馬忠指了指身後立在卷毛黃驃馬身邊的點鋼槍,又給了他一個籌
    “我那支點鋼亮銀槍,到時也獎勵給”
    陶應原本現在就想將自己的點鋼槍贈給馬忠,借此收買人心,但又沒特別充足的理由,擔心傷了身邊其他人的心,便想出一個變通的方
    “唉!”
    陶應語落,心中有些酸澀的孫觀暗暗自嘲搖
    “好不容易發現的幾個人才,原來早就在主公的掌握中了!”
    很快孫觀又釋然了,眸子裏閃過一抹自
    “潘璋、馬忠能被主公認可,說明俺孫觀的眼光也不錯!”
    至於被陶應一口道破二人身份,孫觀也不覺得奇怪,他在加入陶應陣營前,也早就被陶應知悉根
    “莫非,主公乃生而知之者?”
    “也對呀,主公能觀天象,自然就能識人,沒什麽稀奇!”
    ……
    孫觀在默默感慨,馬忠也一臉震驚,望著陶應發
    “主公怎知道小人的字?”
    馬忠暫顧不上陶應出的籌碼,他想解心中的好
    馬忠的字,還是他私下找了一個鄭玄的弟子,以一隻獵到的狐狸求來的,除了好友太史慈,就沒有人知
    “我不僅知道你的字,還知道你有個好友叫太史慈,一樣箭術高”
    既然是東萊馬忠,陶應就有信心
    馬忠不僅能開硬弓,一張弓射遍天下無敵手,比同為東萊人的太史慈強一分,還善騎烈馬,使一杆銀
    隻是,太史慈混得比馬忠好,馬忠也隻能給太史慈做小
    “不管是真是假,哥是當真了!”
    麥城之戰中,馬忠射死了關羽父
    黃忠跟劉備率兵出征,被一箭射中肩窩,沒挺到大營,就因失血過多而亡,玩箭的,最終死在了箭
    在合肥之戰中,馬忠一箭射進了樂進頭
    張遼跟隨曹丕出戰,被馬忠射到要害,最終不治而
    還有許褚、文鴦,以及謀士毛玠等人,全都是被馬忠一箭斃
    由此可見,馬忠的箭法是一等一
    “嘖嘖,死在馬忠箭下的,就沒有一個是庸才,十足的名將克星!”
    陶應沒有正麵回答馬忠的問題,但特意提到了太史慈,馬忠頓時了然,他這個字,也就告訴過太史慈一
    眼下在遼東避禍的太史慈,早前在東萊郡任奏曹史,洛陽毀奏章之事青州聞名,太史慈見過陶應,馬忠一點都不懷
    “末將馬忠,願永世追隨主公,肝腦塗地,馬革裹屍,絕不背離!”
    同樣出身寒門的馬忠,能被陶應看中,自然欣喜若狂,這便是他改變命運的機
    “你們不背離我,我也永世不會舍棄你們,就讓我們共富貴!”
    陶應拉起拜倒在地的馬忠,他相信馬忠的誓言不會作偽,他與潘璋一樣,都是忠義之
    當然,這其中也與馬忠的出身有關係,要不然馬忠有這麽多戰績,怎麽在東吳陣營裏一直默默不得誌,至死還是個司
    “整隊出發!”
    陶應踩鐙上馬,偕目光複雜的華歆與孫觀,率先朝黃河渡口奔
    ……
    黃河渡口離高唐城不遠,不到一刻鍾,陶應與騎兵大隊已來到渡
    此時渡口已停滿駁船,顏良率領的兩千玄甲軍已渡過了黃
    “過河,文恒已在對岸等我們多時了!”
    望著西岸影影綽綽的人影,陶應這個甩手掌櫃將騎、步兵扔給潘璋、馬忠,與華歆、孫觀各自牽著戰馬上了船,徑直朝黃河西岸駛
    “主公!”
    大約半個多時辰,陶應尚未體驗夠在黃河下遊“蕩悠悠”的感覺,便被早已等在岸邊的顏良接
    “未來,要在這河水上架起一座可以跑馬的鋼鐵之橋;河麵上的船也有點小,未來要有至少可渡百人的大船!”
    陶應瞅著百舸爭渡的場景,暗歎基礎設施太
    “文恒,可曾派出斥候查探公孫瓚的下落?”
    都是熟人,也用不著客套,陶應關心的是眼前的情報問
    “平原縣方向可有張純、張舉叛軍的消息?”
    顏良雖然是個武夫,但也不是傻子,自然懂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
    “主公,昨夜就有斥候過河,今日剛剛傳來消息,狗賊公孫瓚已逃至甘陵繹幕”
    “前期被張純叛軍攻破的平原城已恢複平靜,叛軍已北上渤海一”
    陶應一邊聽顏良通報消息,一邊快速盤算用兵次
    “是先肅清平原郡的殘敵,徹底占據平原,還是進入冀州,追殺公孫瓚?”
    此番渡過黃河的玄甲軍並不多,除了早先從東平陵帶來的二千人馬外,就隻有六千糜芳從南城縣帶來的人馬,還有孫觀俘獲袁術的一千漢軍騎
    “可兵分兩路,一路沿平原北上,肅清沿途殘匪;一路進入冀州鄃縣,沿大河故瀆北上,清剿、驅趕沿途叛賊,直至繹”
    既然跟著出來了,華歆就不會藏拙,主動替陶應出謀獻
    “如此做的好處,兩路大軍齊頭並進,相互呼應,既防止平原的賊匪逃入甘陵,又可防止甘陵的賊匪進入平原,兩軍最後在繹幕對叛賊公孫瓚圍剿,萬無一”
    陶應略加權衡,便采納了華歆的建
    “命令,威虜校尉孫觀,率五百騎兵、三千步兵,以司馬潘璋為先鋒,沿平原北進,待處理好平原城之事,大隊迅速北上,在繹幕與本守會”
    “命令,以破虜校尉顏良為先鋒,司馬馬忠為大將,隨本守沿鄃縣北進,直擊繹”
    “末將遵令!”
    隨著陶應一聲令下,孫觀、顏良等將領立即分兵分頭行
    “咯踏踏……”
    “唏律律……”
    一時間,平原郡黃河西岸戰旗招展,人吼馬嘶,殺氣騰
    也隨著陶應的過河,預示著陶應謀取青州計劃的基本完成,征戰冀州的序幕徐徐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