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心傷,試探
字數:7757 加入書籤
第274章 心傷,試探
說起袁紹。
最開始,他或許如同曹操那樣,並沒有不臣之心,隻是因為庶子的身份,特別想證明自己。
再加上當時天子重用宦官,興起黨錮之禍,不斷削減世家大族的權勢。
袁紹知道,世家大族對於黨錮以及宦官究竟有多麽憎惡,所以不顧自己家族亦與宦官有染,早早就開始廣交賢才,豢養死士,打算誅滅宦官,以此揚名。
毫無疑問,若袁紹能夠做成此事,必然會揚名立萬,在士林之中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過程雖然曲折,最後終究還是除掉了宦官。
奈何,袁紹沒想到何進會被宦官所殺,更沒想到被自己依為外援,身為袁氏門生故吏的董卓,會不顧袁氏提攜之恩,做了那個摘桃子之人。
此時的袁紹,已經有些惱羞成怒,這才極力反對董卓廢立天子。
在袁紹看來,世家大族可以廢立天子,董卓這種身份之人,根本沒有資格做此等大事。
世家大族廢立天子,那是興國安邦,另立賢才,匡扶社稷。
董卓這種邊塞缺乏教化的武夫廢立天子,那就是不顧朝廷體統與顏麵,意圖謀反。
惱羞成怒的袁紹憤然離開雒陽,召集諸侯討伐董卓。
直到此時,或許袁紹仍舊想要行成為權傾朝野的權臣,沒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否則也不會打算推舉劉虞這位德高望重的宗室為帝了。
及至後來,袁紹的勢力不斷膨脹,就如同曹操那般,野心也開始慢慢不受控製。
特別是袁術稱帝以後,袁紹的心態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因此,當他聽到鄭泰說,袁術想要將傳國玉璽與帝號一同送給自己以後,心中的喜悅根本無法言喻。
而此時。
本來正因為鄭泰前來營寨之中而高興的荀攸,在聽到了鄭泰之言以後,卻是臉色微變。
相比起野心勃勃的袁紹,荀攸對於漢室仍存忠義之心。
他之所以投靠袁紹,是因為袁紹迎天子入鄴城,就好像曆史上的荀攸,也是在曹操迎天子以後,才去投奔一樣。
荀攸竭盡全力輔佐袁紹,更多是想要興複漢室,而非幫助袁紹成就帝業。
可隨著時間的流逝,荀攸也隱約感覺到了,袁紹的野心在不斷膨脹,這已經讓荀攸逐漸生出焦慮之心。
未曾想。
曾經與自己並肩作戰,為了除掉董卓甚至不惜豁出性命的鄭泰,居然會成為袁術的使者,打算將傳國玉璽與帝號全都讓給袁紹。
荀攸了解袁紹。
袁紹畢竟好臉麵,現在哪怕野心逐漸膨脹,可礙於汝南袁氏世受皇恩,卻也未必敢做出稱帝此等大逆不道之舉。
然而,若由袁術將帝號讓出,事情可就不一樣了。
至少,袁紹可以狡辯,說自己的帝號來自於袁術,而非大漢。
他急忙抬頭看向袁紹,心更是沉到了穀底。
果不其然,袁紹此時笑得非常燦爛,眼中也有毫不掩飾的野心。
隻不過,袁紹終究還要點臉麵,自然不可能滿口應下,而是佯裝不悅,斥道:“吾家世食漢祿,累受皇恩,豈可行此大逆不道之舉?”
荀攸聞言,也是悄悄鬆了口氣,亦是出聲斥道:“公業難道忘了,你我二人當初為了興複漢室,除掉董卓所付出的一切嗎?”
“袁術僭號天子,以致眾叛親離,天下士人無不聲討,各路諸侯皆欲出兵滅之,這才困守汝陽,窮途末路。”
“汝向趙王獻此言,既有愧於漢室,又有害於大王。”
“汝欲使趙王,步入袁公路後塵耶?”
荀攸這番話,既是在提醒鄭泰彼乃漢臣,莫要忘本,行此大逆不道之舉。
也是在變相i告誡袁紹,袁術之所以落到如此境地,正是因為稱帝大失人心之故,當引以為戒。
果不其然,本來興致盎然的袁紹,在聽到了荀攸的這番話以後,眼神逐漸清明,臉上也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鄭泰亦是滿臉羞愧。
他對於漢室本就存有忠義之心,當初也是極力反對袁術稱帝。
奈何當今局勢,漢室威嚴盡喪,各路諸侯皆心懷鬼胎,唯有徐州劉玄德、關中曹孟德,似乎真的忠於漢室。
隻不過,二人實力太過弱小,而且究竟是真的忠於漢室,還是裝模作樣,根本不好判斷。
特別是袁術稱帝以後,周琦非但沒有第一時間回師前來征討,甚至連討賊檄文都沒有發出一份,鄭泰已然知曉,大漢氣數盡矣。
鄭泰如今也是食君之祿,為君分憂。
當初他灰溜溜逃出長安,袁術對其委以重任,這麽多年幾乎都相待甚厚。
這也是為什麽,哪怕鄭泰後來知曉袁術非成事之主,卻仍舊不離不棄,縱然在袁術稱帝以後將其免職,仍舊沒有離去了。
他所報答的,也是袁術的這份知遇之恩。
鄭泰現在這麽做,雖有愧於漢室,卻對得起袁術。
他深吸口氣,按捺住心中的愧疚,而後朗聲說道:“公達可知,此一時,彼一時也?”
“昔年董卓亂政,大漢縱然風雨飄搖,卻威嚴尚在,士人百姓皆懷念朝廷之恩義。”
“然時過境遷,朝廷先後經過董卓之亂,李傕、郭汜之亂,東遷之亂,早就威嚴盡喪。”
“今天命離漢已久,能夠得存至今,乃是依仗天下諸侯扶持也,政權早就落入各路諸侯家門矣。”
“當今天下,豪雄角逐,分割疆宇。此與周末七國無異,唯強者兼之耳。又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非氣蓋山河之英雄不能結束亂世。”
“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受命當王,符瑞炳然。”
“吾主妄尊帝號,而後兵敗困守一城,並非違背天命,實乃兵微將寡,實力不足,四麵受敵也。”
“趙王卻是不同。”
“大坐擁五州之地,戶數百萬,若再得豫州,則中原之地以及天下半數疆域,皆歸大王所有也,彼時戰將千員,帶甲百萬,不在話下。”
“縱諸侯齊力來討,亦何懼之有?”
“夫以強則莫與爭大,以位則無所比高。”
“且河北文臣武將隨大王南征北戰,除了慕袁氏厚恩以外,絕大多數皆為名利而來。”
“於他們而言,究竟是願意跟隨大王共興漢室,還是想要成為從龍功臣、開國勳貴?”
“今周子異虎踞江南,大勢已成,天下豪傑觀望者不計其數,皆想知道究竟誰才是天命所歸。”
“大王此時得玉璽,納帝號,不僅能夠大悅麾下諸將,亦可率先昭告天下,亦示正統,如此天下正處於觀望之中的豪傑,豈非全都蜂擁來投?”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還請大王多加思量。”
鄭泰的這番話,不僅讓荀攸無言以對,也是讓已經有些猶豫不決的袁紹心中大定。
鄭泰話粗理不糙,講述的一切宛若利劍,狠狠插進了荀攸的心中。
其實以荀攸的眼光與見識,何嚐不知大漢氣數已盡,幾乎再無複興之可能?
然而,潁川荀氏世食漢祿,哪怕明知希望渺茫,卻仍舊希望能夠在黑暗之後看到黎明。
未曾想,鄭泰卻是人間清醒,直接給了荀攸當頭棒喝,將血淋淋的現實展現了出來,一度讓荀攸痛苦到無法呼吸。
袁紹現在臉上卻是笑容燦爛,上前拉著鄭泰的手說道:“稱帝之事,關乎重大,豈可草率決之?”
“公路既欲獻上傳國玉璽,開城投降,可有什麽條件?”
鄭泰道:“吾主別無他求,自願以帝號相讓,還希望以後能夠保留閑散王爵。”
“大王與吾主本就同處一族,乃至親兄弟,若按照法理來講,大王稱帝以後,封吾主為王亦為情理之中,還請大王應允。”
袁紹卻是毫不在意的擺了擺手,道:“公路要求並不過分,隻要其願意去掉帝號,開城投降,自可保留王爵。”
“不僅如此,孤還可以給其足夠封地,令其此生錦衣玉食,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鄭泰拜道:“非外臣不信大王,還請寫以親筆書信,吾也好回報吾主!”
袁紹也不遲疑,直接讓人拿來紙筆,洋洋灑灑的寫下了一封文書,不僅簽了自己名字,還蓋上了私人印章。
很顯然,袁紹並沒有食言而肥的打算。
鄭泰帶著袁紹簽下了文書返回城中。
袁紹看著失魂落魄的荀攸,卻是眼神微微眯起,問道:“公達覺得,公業之言如何?”
荀攸沉默許久,終究還是拜道:“汝南袁氏四世五公,世食漢祿,累受皇恩,若貿然稱帝,必大失人心,還請大王斟酌行事!”
袁紹不置可否的應了一聲,而後看著滿臉蒼白的荀攸,佯裝關切的問道:“公達可是哪裏不舒服?”
荀攸捂著心口,道:“有些胸悶。”
袁紹道:“既如此,那公達便先回營中休息吧,這些天就先不要操勞軍務了,還是應當以身體為主。”
荀攸心中淒然,知曉這是自己的回答沒有隨了袁紹心意,而被冷落了。
他也沒有再多說什麽,對著袁紹深深一拜,而後離去。
等到荀攸離去以後,袁紹又先後單獨召見了沮授、逢紀、審配、荀諶、辛毗、高幹等人,將袁術欲奉上傳國玉璽,讓出帝號之事告知眾人,並且征詢眾人意見。
沮授並不反對袁紹稱帝,卻認為如今時機未到,至少應該滅掉袁術、劉備,並且穩定了豫州、徐州局勢以後,再稱帝不遲。
而且沮授認為,接收袁術帝號不可取,就算要稱帝,也應該是大漢天子進行禪讓,如此才算得上是正統。
袁術既已被打上反賊標簽,若繼承其帝號,又與反賊何異?
沮授的這番話,也讓袁紹陷入沉思。
其餘眾人,除了荀諶打太極,說了半天都沒有表明態度以外,其餘眾人皆歡喜鼓舞,認為袁紹得到傳國玉璽,乃天命所歸,理應稱帝。
他們之所以如此,除了的確想要成為從龍功臣以外,也是了解袁紹的性格。
袁紹既然單獨詢問此事,心中必然是傾向於稱帝,如果此時出言反對,就會在袁紹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君不見,曆史上那些反對劉備稱帝的三人,都是什麽下場?
一人被貶,一人被警告,一人被殺。
其中被貶者乃是費詩,若非對方頗有名望,而且早在劉備入蜀之前就在益州為官,恐怕下場也不怎麽好。
饒是如此,直到劉備去世以後,費詩才再次被啟用。
被警告者乃是劉巴。
劉巴出身名門,少有才學,隨諸葛亮、法正等人一同修訂《蜀科》,在法正去世以後,接替了法正尚書令的職位,也算得上是位高權重。
而且這貨還無比清高。
張飛雖是一介武夫,卻喜好結交有名望的士人,因為仰慕劉巴才學,主動前去拜訪結交劉巴。
以張飛當世在蜀漢之中的地位,能夠主動結交,按理來講劉巴應該非常高興才對。
這貨偏偏不搭理張飛,惹得張飛勃然大怒也不以為意,反而對諸葛亮說:“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共語乎?”
這就是妥妥的嫌棄張飛的出身了,也惹得劉備勃然大怒,卻是礙於對方名聲,不敢拿劉巴怎麽樣。
劉備稱帝之前,劉巴又跑出來作妖,還拉著主簿雍茂一起勸阻劉備。
劉備倒也是個狠人,雖然拿劉巴沒辦法,卻找個借口把劉巴拉來的雍茂給殺了,而且還讓劉巴起草登基時所需的各種禱文、詔誥、文書,以此來羞辱對方。
你不是不讓我稱帝嗎?
我不僅要稱帝,而且稱帝所需要的禱文、詔誥、文書還要你劉巴來起草。
若是抗命,有的是辦法治伱。
若是不抗命,那此前所立的清高人設,也就轟然崩塌了。
而且巧的是,劉備剛剛稱帝,劉巴次年就因病去世了,其中未嚐沒有貓膩。
就連劉備這種對待屬下寬厚的君主,在稱帝這件事情上麵都容不得別人反對,更不用說是剛愎自用的袁紹了。
這些跟隨袁紹許久的謀士,深知袁紹本性,自然不敢反對。
而且他們也都認為,大漢氣數已盡,以袁紹如今的勢力,縱然稱帝也沒有什麽問題,自己等人的官職反而也能因此水漲船高。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