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種花家對付大明朝

字數:4844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幹 !
    第300章 種花家對付大明朝
    聶小雨到洛陽城向白馬軍借兵遭到拒絕,聶小雨寧死不走,肖華榮無奈說:“我給你800人,隻要你能抓到或者殺掉張獻忠,就借兵給你!”不料,聶小雨隻要了500人,並用這500人繳獲了5000車的糧草。
    河南商丘成為白馬軍拿下山東必經之路,為了保護家鄉,山東的劉總兵召集鄉間義士與白馬軍搏殺,最後由於他們人單力薄,隻有劉總兵的發小榔頭和青梅竹馬的如花逃出。
    三人來到泰安城下,劉總兵決定找在泰安城的好友借兵,不料遭到拒絕。
    如花不解地問:“你跟他不是同窗好友嗎?為什麽卻將你拒之城外?”
    劉總兵苦苦一笑,道出了原由:當年曾勸同他參加科考,而劉總兵卻一心練武,更不想日後與自己好友一起考試,自己水平不行還是有數的。
    於是,他假意同意後,用酒將好友灌醉,讓他睡了三天三夜,醒來之後早已錯過了考期,因此好友便對劉總兵懷恨在心。
    後來好友在泰安城做了師爺,成為山東巡撫帳下的軍師。如今聽說劉總兵前來借兵,想起當年之事,依然沒有釋懷,便果斷拒絕了辛棄疾,後又讓送出一車糧食算是情分。
    然而,劉總兵一心一意,不願就此放棄。他讓送糧食的官兵轉告,如果他不答應,自己就會在此一直等下去。
    好友無奈隻好出城來見,生氣地說道:“如今城外駐紮著5000白馬軍兵,我給你800人,如果你能將他們擊退,我便迎你進城!”
    可劉總兵卻說:“五百,我有5000人也辦不到。”好友冷笑一聲:“那我就城中等你!”
    於是,劉總兵帶著兩個人去了濟南。
    而聶小雨率著500人馬提前埋伏在大明軍隊要經過的山上,當經過時,他們把裝有石灰的瓷瓶扔下了山,瓷瓶一破石灰漫天飛揚,以此來迷惑視線,然後又將提前準備好的火球滾了下去,瞬間傳來,明軍一陣哀嚎。
    聶小雨趁著混亂,率著500人馬殺了出來,一舉將明軍全部消滅,並繳獲了他們全部糧草兵器。
    聶小雨以少勝多,白馬軍心生佩服,商丘打開城門迎他入城。入城第一件事,白馬軍就是給百姓們分發糧食,深得民心。
    肖華榮心中非常高興,設宴為大家接風洗塵。宴席間說出了他攻打大明的計劃。
    聶小雨非常支持,但卻遭到白蓮教的阻攔,護法說:“計劃是好計劃,但我們拿什麽去跟大明10萬大軍對抗,要人沒人,要馬沒馬!”
    正在他們僵持不下之時,突然有人來報,說是有人前來投城,肖華榮甚是高興,立即命人把投城的人請來。
    聶小雨一看,開心的笑了起來,原來投城的人正是孫和尚的從小的玩伴溫和尚。溫和尚說出他有5000人馬,願意加入白馬軍,共同進攻明軍。
    大家高興地一起喝酒慶祝,並把調兵的帥印交給了聶小雨。唯有肖華榮不以為然,他覺得事情沒有這麽簡單,派人暗裏地監視溫和尚。
    宴席散後,溫和尚和手下同榻而眠。突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他,開門一看,原來是聶小雨帶著十幾個士兵,二話不說就把溫和尚綁了起來。
    和尚不解,聶小雨說道:“你與那孫和尚串通一氣,他偷走帥印,想到引明軍進城。”
    溫和尚這才發現,手下孫和尚不知何時走了,藏在自己身上的印也不見了。頓時明白,孫和尚應該是已經投敵。
    為了消除白馬軍的猜疑,溫和尚立下軍令,親自去把印追回,追不回來甘願受死。
    於是,騎上快馬,趁著月色去追孫和尚。此時的孫和尚已經出城,並向明軍發出了信號。
    很快溫和尚就追上了孫和尚,一箭將其射於馬下,手起刀落一命嗚呼。拿著帥印回到城裏複命,並提議,準備將計就計,將前來偷襲的明軍引入城內,將來他們一網打盡。
    果然,明軍突然來襲,白馬軍早已布好埋伏,將進城的一舉拿下。肖華榮大讚溫和尚。
    通過這件事溫和尚心裏明白,憑一己之力是抵抗不了大軍的,必須讓白馬軍出手。於是,他離開商丘準備去西安請六部出兵,臨別是,肖華榮出城相送,並說他在這裏等他回來。
    溫和尚聽人說朱棣有很多寶貝死了以後不知所蹤。
    明成祖朱棣死後,太監將他的16位嬪妃請到一起,給她們上了頓大餐。飯罷,太監向眾嬪妃念了一道聖旨,頓時,大殿裏哭聲震天:“娘呀……”
    功過是非任由後世評論,即使創造了永樂盛世的朱棣,也有不少讓人詬病的事跡,讓活人殉葬就是其中之一。
    朱棣一生有過21個妃嬪,包括皇後,對於皇帝來說,這個人數並不算多,在這麽多的妃嬪當中,他最愛的還是徐皇後,從朱棣登基之前就跟著他一起打天下,朱棣總共九個孩子,其中七個都是徐皇後所生。
    其餘的妃嬪在朱棣眼裏,更像是政治聯姻的工具,沒有太多的憐惜之情,所以在朱棣死後,他下了最後一道旨意給這些妃嬪。
    當時還存活的妃嬪有16位,她們被聚集到一起,安排上了滿滿一桌子山珍海味,這些東西平時宮妃都吃膩了,但是在這個關頭,突然將所有人聚集到一起,還如此款待,似乎透露出一種陰謀的氣味。
    在座的妃嬪忐忑不安的看著太監,看他們不動如山的模樣,似乎不吃完這頓飯就不會開口,妃嬪們紛紛動筷。
    等到吃完飯,所有東西都撤下去了,太監拿出一道聖旨,隨著太監一字一句念出聖旨上的話,妃嬪們的心也越來越涼,跌坐在地上麵無血色。
    聖旨中朱棣要求所有未曾生育的妃嬪都要給他殉葬,到地下再結伴同行,九個孩子七個都是皇後所生,在座的十六人都沒有給朱棣生過孩子,沒想到這頓飯竟然是最後一頓。
    想到這一點,她們開始哭天喊地起來,可她們心裏清楚,生在封建時代,根本沒有反抗的可能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她們也不得不陪葬。
    根據記載,朱棣並不要求她們活葬,算是保留了最後一點人性,太監給她們準備了一張小木床,在房梁上掛上一根白綾,懸梁自盡。
    當然也有人不願意自盡的,旁邊的太監這時候就派上用場了,他們在邊上監督著,看誰遲遲動不了手,就會幫她們一把,挪走小木床,親眼看著她們斷氣再輪到下一個。
    這些妃嬪中,有像昭懿貴妃那樣,家族對朱棣有恩情的,也有一生沒有被寵愛過,籍籍無名的宮妃,全都一視同仁送上了一尺白綾除了未曾生育的妃嬪要追隨先帝而去,伺候在朱棣身邊的宮人們也逃不過,要跟著自己的主子一起到地下去,接著伺候他們。
    這個殘忍的殉葬製度來源已經無法追溯了,隻知道夏商周時期已經出現殉葬的製度,奴隸主為了凸顯自己的地位,會要求活人給他們殉葬,他們認為死後是會到另一個世界,身邊少不了伺候的人。
    他們的妻子、小妾,還有身邊伺候的奴仆,都是殉葬的對象,痛快一點的就直接殺死,跟著一起埋入地下,痛苦一點的會讓活人一起被封閉在地宮之中,隨著空氣越來越稀薄,活人被活生生憋死,這就是殉葬的殘忍之處。
    殉葬發展到明朝之前,中間也有過被取締的時刻,有帝王覺得人殉太過於殘忍,不再使用殉葬。
    到了明朝的時候,朱元璋開始將冷落的殉葬重新啟用,給他殉葬的宮人多達四十人。
    到了朱棣的時候,一句“一如高皇帝遺製”,就讓後宮哭天喊地起來,他要學著朱元璋,讓妃嬪和宮人跟著一起隨自己而去。
    十六位妃嬪全部殉葬,還有二十多個宮人一同陪葬,妃嬪好歹還有個姓名,宮人們則是無名無姓,透露著封建社會的殘忍。
    殉葬從最開始的為了凸顯地位,保護已死之人在地下依然尊貴的形象,演變成了政治上的一種手段。
    從古至今有不少兒子搶占父親妃子的故事,或者一怒為紅顏的荒唐事,作為帝王的妃嬪各個都是絕色美人,不少人一直到皇帝駕崩,都還保持著年輕的容顏。
    這樣的妃嬪生活在後宮之中,就有帝王擔心會誤了江山,出現搶占先帝妃嬪的荒唐事,或者是先帝妃嬪幹涉朝政的事情發生。
    所以妃嬪需要跟隨先帝而去,殘忍血腥的殉葬製度直到明英宗繼位後再次被廢除,而采取了殉葬製度的帝王,多多少少都會被後世詬病,包括開創了大明永樂盛世的朱棣。
    朱棣在位時間中規中矩,22年的時間,做出了不少開創性的功績,鞏固了自己的地位,留下了自己的功績,從功績方麵來說,他確實比朱允炆更適合做皇帝。
    但是殘忍的殉葬製度,也讓他多了一些非議,這些封建的糟粕應該盡早消失在曆史當中,殉葬的取消代表了社會的進步,人們意識的覺醒,殉葬並不能帶來榮耀,隻是在草菅人命。
    所以很多人把鳳陽的朱家祖墳刨了,還到處說朱棣的有很多寶貝,盜墓賊天天盯著朱家的墓穴,偷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