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海盜頭子鄭芝龍

字數:4304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幹 !
    第302章 海盜頭子鄭芝龍
    鄭芝龍為明朝末年以華南、台灣及日本等地為活躍舞台的海盜和軍官,以其經營的武裝海商集團著稱,發跡於日本平戶,為明鄭勢力的濫觴。在歐洲文獻中,則以“iquan”(一官)聞名於世
    1628年,身為海盜的鄭芝龍接受明廷招撫,任海防遊擊,號“五虎遊擊將軍”。
    鄭芝龍是作為先於荷蘭人的先驅漢人,繼承李旦和顏思齊等人及部眾開發台灣,他在台灣西南海岸魍港建立基礎,為漢人移台的主要據點。明朝繼元朝之後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對往來船隻課稅、捕盜。
    荷蘭人曾攻打澎湖,受海禁政策影響,荷蘭轉而在當時未受大明管轄的台灣建立據點。
    芝龍的父親鄭士表是泉州府一個小官吏。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由於家計困難,父親要鄭芝龍帶著兩個弟弟去投靠香山澳(今澳門)經商的舅父黃程。
    明末的香山澳,已是安平商人聚集之地,如大商人顏一深、黃程,都是來自安海。鄭芝龍在此學習葡萄牙語,接觸各國的海商,學了不少做生意的本領,為了取得外國商人的信任,他受天主教的洗禮,教名為“尼各老·加斯巴特”(nicholas gaspard)。鄭芝龍在澳門的兩年,廣結各地外貿商人,包含時常往來與日本與澳門的大海商李旦。
    天啟三年(1623年),鄭芝龍受舅舅黃程的委派,押運白糖、奇楠、麝香、鹿皮等貨物,搭上李旦的大船開往日本長崎平戶島,成為李旦的部下。在長崎,受到日本女子田川氏看重並嫁給他。翌年,田川氏在平戶島生下一子,取名鄭森(即鄭成功)。
    1624年初,鄭芝龍因李旦推薦,前往澎湖擔任荷蘭人的翻譯及通事,同年初秋荷蘭人撤退至台灣南部。
    由於明朝和荷蘭的爭執,影響到李旦當時的商業利益,因此李旦派鄭芝龍亦是李旦介入明朝和荷蘭的手段之一。從此時開始,鄭芝龍將事業重心自日本遷到金廈沿岸。鄭芝龍通曉閩南語、南京官話、日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且可能通曉荷蘭語。鄭芝龍未必懂荷蘭語,因當時東亞各地常以葡萄牙語溝通。
    荷蘭人給予這個“來自日本”的通事優厚的待遇,但一開始並沒有用鄭芝龍,後來荷蘭人利用鄭芝龍來執行在台灣海峽截擊往馬尼拉與西班牙人(當時荷蘭人的主要競爭對手)通商的中式帆船的海盜任務。
    荷蘭派任的第二任大員長官(1625–1627)傑拉德·弗雷德裏克茲·德·韋特的信件中,記錄了派“通事一官”(鄭芝龍小名)率領約二十至三十艘中式帆船去進行“截擊與俘獲”的業務。
    1624年8月27日(農曆七月十四日)鄭芝龍妻子田川氏於平戶島千裏濱產下兒子鄭成功。
    隔年1625年4-5月間,鄭芝龍離開荷蘭人,開始了亦商亦盜的海上生涯,一名荷蘭船長寫給荷蘭長官馬蒂·孫克的信中提到,4月“27日星期天,...突然首領一官後隨手執刀劍的銃手七八名,作為代表,向我們寒暄”。
    當時甲必丹李旦是王直之後較有海上勢力的人物,其商業觸角遠及蘇門答臘萬丹及菲律賓群島等地,1600年時已在馬尼拉閩南人社群中成為成功的商人,然而西班牙眼紅其財富抄其家並逮捕之,直到1607年才逃離西班牙人前往長崎和平戶並和當地日本人及英國人有往來。
    1625年8月2日,李旦正辦好廈門、長崎、及台灣貿易,從台灣回平戶途中去世,其台灣的產業和士卒轉歸鄭芝龍控製,而於廈門的則落入許心素的手裏;鄭芝龍自立門戶,並改名為芝龍,不再稱一官。
    1626年-1628年,鄭芝龍以台灣、金門和廈門等島嶼為基地,劫掠福建和廣東數地,使明朝官兵疲於奔命。
    天啟七年(1627年),福建巡撫沈猶龍請求朝廷招撫鄭芝龍,授鄭芝龍浯銅遊擊,巡檄海防,因此鄭芝龍在東石建豪華宅邸。鄭芝龍雖接受招撫,仍舊從事海盜活動。由於未能就安置事宜達成協議(一說鄭芝龍與其兄弟不願行叩首禮),鄭芝龍再次反抗朝廷。
    鄭芝龍在台灣海峽縱橫兩年六個月,直到崇禎元年九月(1628年9月27日-10月26日),福建巡撫熊文燦再度招安鄭芝龍,封其為海防遊擊,稱“五虎遊擊將軍”。此時,鄭芝龍有部眾3萬餘人,船隻千餘艘。
    鄭芝龍勢力至1627年已有船700艘。許心素建議荷蘭東印度公司聯手打擊鄭芝龍,但東印度公司未允,鄭芝龍打敗副總兵俞谘皋(俞大猷之子),斬殺對手許心素。
    崇禎元年(1628年)九月,鄭芝龍受撫於福建巡撫熊文燦,率部眾3萬餘人,船隻千餘艘降明,詔授海防遊擊,任“五虎遊擊將軍”,駐安平鎮(今安海鎮)。
    鄭芝龍利用安平鎮作為擁兵自守的軍事據點和海上貿易基地,打破官方的海禁,繁榮海市,武裝船隊旗幟鮮明,戈甲堅利,航行於大陸沿海、台灣、澳門和日本、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之間,幾乎壟斷了與海外諸國的貿易。
    接受明朝招安後,鄭和明朝、在台荷蘭人有三角關係的周旋來回。
    1630年代海澄人劉香勢力崛起,劉香原與鄭芝龍同為顏思齊黨夥,與李旦之子李國助合作。鄭、劉兩大勢力於1632年-1635年間,在沿海多次發生衝突。
    為此荷蘭人製海圖,主要描寫鄭芝龍(yquen)與鄭成功(koxinga)的基地,也就是金門與廈門一帶地區。
    鄭芝龍受招撫後,由劉香統領的勢力仍繼續海上劫掠。當時的鄭氏的活動地區以福建為主,雖停止了在台灣長久生根的打算,但並未切斷和台灣的關係,因為壟斷對日和對台的貿易是經濟上有利可圖的。
    日本鎖國初期在日本出現的中國帆船,日文稱“唐船”。
    1633年,台灣長官漢斯·普特曼斯攻打廈門被鄭芝龍打敗,後來雙方達成和解,普特曼保證不來中國大陸沿海,由鄭芝龍派船至台灣進行貿易。當時東印度公司史料記錄顯示:一官己成為該公司腳下一根刺,不拔不快,可見當時鄭芝龍勢力之大。
    1633年10月荷人與劉香聯手,攻打鄭芝龍但在料羅灣被鄭擊敗。
    1634年4月劉香欲襲取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和台灣島為據地,在打狗一帶上岸,遭當地原住民斬殺海盜二、三十人敗走。
    1635年,鄭芝龍終於擊潰劉香勢力,把持東洋航路貿易商機。此後東南海疆唯鄭芝龍是從,來往內外商人皆用鄭氏旗號,“每一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並築城於安平八閩以鄭氏為長城”。
    鄭芝龍靠嚴密的“五商”商業組織暢行東南沿海,此組織掌控中國境內進出口的商品銷售管道。分“山五商”及“海五商”兩路,山路設於杭州及其附近地區,由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負責收購中國絲綢、瓷器、珍玩等各地特產至廈門。
    接著從廈門分表以仁、義、禮、智、信五行經海路的龐大的商船隊,將貨品運銷至東北亞及東南亞各地。
    荷蘭萊頓人彼得·凡·德爾繪有《著名海盜一官所據的中國沿岸島嶼》地圖中,主要描繪了17世紀時,鄭芝龍(圖中稱“iquen”)、鄭成功(圖中稱“koxinga”)父子在福建東南沿海的勢力範圍,並特別著重在廈門及金門,可見此二地可能是鄭氏父子主要的根據地。
    1639年,日本曆經島原之亂開始鎖國政策,隻準荷蘭及中式帆船進出,鄭芝龍籍此機會擴大貿易網,在明朝滅亡前後的十年時間內,掛著鄭氏旗號的中國商船絡繹於大陸沿海、日本、台灣、呂宋、澳門及東南亞。華船(大部分是鄭芝龍的)進出日本的數字比荷蘭船多出七至十一倍。
    崇禎十三年(1640年),明廷擢鄭芝龍為潮漳總兵官加都督同知。
    1631年,鄭芝龍進剿瑤族山民,屯兵廣東大埔縣三河壩,梅江、汀江和梅潭河匯流成韓江之處。鄭芝龍再次受令至粵東山區征剿瑤民。
    南安張六角、林隆,安溪長泰裏吳少子、戴厚等發動民眾起義,以青巾為號,各有武裝數百人。次年秋,起義被鎮壓,餘部大多投降鄭芝龍。
    鄭芝龍泉州同鄉洪承疇勸降鄭芝龍,因此以海盜來襲為理由將駐軍撤離仙霞關讓白馬軍入閩,鄭芝龍退守泉州安平。
    年底白馬軍迫近安平,以高官厚祿誘降,12月,鄭芝龍降白馬軍,時年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