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亂
字數:4946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幹 !
第307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亂
自1526年開始,因聯姻關係波希米亞國王由哈布斯堡家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任。1583年帝國皇帝兼波希米亞國王魯道夫二世將宮廷搬到波希米亞的布拉格,並對於當地的新教徒采取寬容態度。
1611年魯道夫二世的弟弟馬提亞斯繼位,1617年他安排堂兄斐迪南二世擔任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二世殘酷的禁止和迫害新教。
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人們在圖恩伯爵的率領下衝進王宮,將斐迪南二世派來的兩名欽差從窗口投入壕溝,是為布拉格拋窗事件,並成立臨時政府,由三十位成員組成,宣布波希米亞獨立。
1619年3月馬提亞斯在維也納病死,斐迪南二世繼承帝位。同年6月波希米亞起義軍進入奧地利公國境內,兵臨維也納城下。
斐迪南二世逼於形勢,在表麵上假意答允進行談判,實際上在暗地裏向天主教同盟求助,並答允將來把普法爾茨選帝侯的爵位轉讓予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一世,以換取天主教同盟出兵相助。
不久,天主教同盟即出兵二萬五千人,並讚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大量金錢。起義者被逼於該年八月退回波希米亞,而波希米亞議會亦於該月選出信奉新教的普法爾茨選帝侯腓特烈五世為波希米亞國王。
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與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當然不能容忍波希米亞人自行選出對立國王,於是在解除維也納之圍後隨即出兵反攻,而天主教同盟之一的西班牙亦出兵進攻普法爾茨。
1620年11月8日,波希米亞和普法爾茨聯軍在白山戰役與蒂利伯爵所統率的天主教同盟軍決戰,聯軍雖占有地利,但因裝備落後,終為天主教同盟軍所敗,腓特烈五世被逼逃亡荷蘭,而波希米亞則重新納入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
波希米亞約有四分之三的地主的土地落入神聖羅馬帝國的地主之手。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更強迫波希米亞的百姓改信天主教,並焚毀波希米亞的書籍,以及宣布德語為波希米亞的官方語言。
1621年至1623年,蒂利再度擊敗普法爾茨的新教諸侯軍隊。至此戰爭的第一階段,以哈布斯堡皇室為代表的天主教同盟軍獲勝為結束。
到了1620年摩爾達維亞權貴戰爭(英語:agnate wars)已接近尾聲,摩爾達維亞大公卡斯帕·格拉齊亞尼企圖脫離鄂圖曼統治,並和波蘭立陶宛聯邦結盟。他認為被波蘭統治好過被土耳其人管治,此舉令鄂圖曼出兵摩爾達維亞,波立聯邦國王齊格蒙特三世亦出兵支援,最終引發了波蘭-鄂圖曼戰爭。
波立聯邦軍隊指揮官若烏凱夫斯基於9月帶兵入摩爾達維亞,並於楚措拉和土耳其軍隊遭遇並戰鬥,即楚措拉戰役。波軍大敗,若烏凱夫斯基被殺,在蘇丹鄂圖曼二世帶領下土耳其軍隊自摩爾達維亞乘機挺進至波立聯邦邊界。
1621年波蘭將軍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於霍騰成功擊敗土耳其軍隊,最終波蘭和鄂圖曼帝國簽訂條約結束戰爭。
雖然捷克階段的戰事以奧地利獲勝暫時告終,但法國並不能容忍查理五世時期的哈布斯堡帝國複活。而荷蘭則於1621年與西班牙開戰,至此仍未結束。
英王詹姆士一世則擔心其女婿普法爾茨選帝侯腓特烈五世的命運。丹麥和瑞典則不願看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再度在全國實施有效的統治。因此,本來隻是波希米亞人民反對神聖羅馬帝國欺壓的起義戰演變為廣泛的國際戰爭。
1625年,法國樞機主教黎塞留提議英國、荷蘭與丹麥結成反哈布斯堡聯盟,丹麥負責出兵,而英國與荷蘭則在幕後支持,由此戰爭的第二階段——丹麥階段正式展開。1623年一貫主張支援奧地利的奧利瓦雷斯公爵成為西班牙首相,於是西班牙參戰的力道急速攀升,也造就1627年之前西軍的一連串勝利。
1625年,信奉新教的丹麥國王克裏斯蒂安四世在英、法、荷三國的支持下與新教聯盟共同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發動進攻,很快便占領日耳曼的西北部。與此同時,由曼斯菲爾德率領的英軍則占領波希米亞西部。
這次新教聯軍可說是節節獲勝,但於162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雇用聲名顯赫的波希米亞貴族華倫斯坦的雇傭軍。華倫斯坦不負其所望,於該年4月擊敗曼斯菲爾德,其後再擊敗丹麥,並控製了薩克森。
丹麥被迫於1629年5月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簽定《呂貝克和約》,並保證不再插手日耳曼事務。戰爭第二階段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勢力伸延到波羅的海告終。於薩克森統治了上薩克森行政圈和下薩克森行政圈的勃蘭登堡,在波希米亞和普法爾茨的戰役中,這兩個帝國圈都保持中立。
然而,弗裏德裏希在1623年的證詞意味著薩克森的約翰·格奧爾格和加爾文主義者勃蘭登堡選帝侯格奧爾格·威廉開始擔心斐迪南打算收回目前由新教徒持有的前天主教主教區。當蒂利在1625年初恢複羅馬天主教哈爾伯施塔特教區時,這些擔憂似乎得到了證實。
作為荷爾斯泰因公爵,克裏斯蒂安四世也是下薩克森行政圈的成員,而丹麥經濟則依賴波羅的海貿易和通過厄勒海峽的交通費。
1621年,漢堡接受了丹麥的“監督”,而他的兒子弗裏德裏希成為呂貝克、不來梅和維爾登的聯合行政長官。漢堡的占有確保了丹麥對易北河和威悉河的控製。
斐迪南曾用從波希米亞叛軍手中沒收的地產向華倫斯坦支付對弗裏德裏希的支持,他簽訂了在類似基礎上征服北方的合同。
1625年5月,下薩克森州議會選舉克裏斯蒂安作為他們的軍事指揮官,盡管並非沒有抵抗。薩克森和勃蘭登堡將丹麥和瑞典視為競爭對手,並希望避免任何一方卷入帝國。
由於德意誌的衝突成為法國與其在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競爭對手之間更廣泛鬥爭的一部分,談判和平解決方案的嚐試失敗了。
在1624年6月的貢比涅條約中,法國同意資助荷蘭對西班牙的戰爭至少三年。而在1625年12月的海牙條約中,荷蘭和英國同意資助丹麥對帝國的幹預。
希望建立一個更廣泛的聯盟來對抗斐迪南,荷蘭人邀請法國、瑞典、薩沃伊和威尼斯共和國加入。1626年初,該聯盟的主要締造者紅衣主教黎塞留在國內麵臨新的胡格諾派叛亂。隨後在三月的蒙鬆條約中,法國退出了意大利北部,西班牙之路被重新開辟。
荷蘭和英國的補貼使克裏斯蒂安能夠製定雄心勃勃的三部分競選計劃。當他率領主力沿著威悉河而下時,曼斯菲爾德將在不倫瑞克的克裏斯蒂安和黑森-卡塞爾的莫裏斯領導的部隊的支持下攻擊馬格德堡的華倫斯坦。
然後大軍很快就崩潰了。曼斯菲爾德於4月在德紹橋被擊敗。當莫裏斯拒絕支持他時,不倫瑞克的克裏斯蒂安回到了沃爾芬比特爾,不久後他死於疾病。8月,丹麥人在盧特遭到全麵圍攻,曼斯菲爾德的軍隊在11月解散。
克裏斯蒂安的許多德意誌盟友,如黑森-卡塞爾和薩克森,對取代丹麥的帝國統治幾乎沒有興趣。而海牙條約中商定的補貼,也很少得到支付。
英格蘭的查理一世允許克裏斯蒂安招募多達9000名蘇格蘭雇傭兵,但他們需要時間才能到達,雖然能夠減緩華倫斯坦的前進速度,但還是不足。
到1627年底,華倫斯坦占領了梅克倫堡、波美拉尼亞和日德蘭半島,並開始計劃建造一支能夠挑戰丹麥控製波羅的海的艦隊。他得到西班牙的支持,這為西班牙提供了開辟另一條戰線對抗荷蘭人的機會。
1628年5月,他的副手馮·阿尼姆圍攻施特拉爾鬆德,這是唯一擁有足夠大造船設施的港口,但這使瑞典卷入了戰爭。古斯塔夫·阿道夫國王向施特拉爾鬆派遣了數千名蘇格蘭和瑞典軍隊,由亞曆山大·萊斯利指揮,他也被任命為總督。
馮·阿尼姆被迫於8月4日解除圍攻,但三周後,克裏斯蒂安在沃爾加斯特再次失利。他開始與華倫斯坦談判,盡管他最近取得了勝利,但他擔心瑞典幹預的前景,因此急於達成和平。
由於曼圖亞王位繼承戰爭的爆發,奧地利的資源緊張,華倫斯坦說服斐迪南同意在1629年6月的呂貝克條約中相對寬鬆的條款。
克裏斯蒂安保留了他在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的德意誌財產,以換取放棄不來梅和弗登,並放棄對德意誌新教徒的支持。雖然丹麥將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保留到1864年,但這實際上結束了其作為主要北歐國家的統治。
再一次,用來取得勝利的方法解釋了為什麽戰爭沒有結束。斐迪南付錢給華倫斯坦,讓他沒收莊園,從城鎮勒索贖金,並允許他的手下掠奪他們經過的土地,無論它們屬於盟友還是對手。
1628年初,當斐迪南廢黜世襲的梅克倫堡公爵並任命華倫斯坦為他的位置時,對這種策略和他日益增長的權力的憤怒達到了頂點。
盡管反對這一法案的行為團結了所有德意誌親王和王公,不分宗教,但巴伐利亞的馬克西米利安因獲得普法爾茨而受到損害。雖然新教徒希望恢複弗裏德裏希並將立場恢複到1618年,但天主教聯盟隻主張1627年之前的立場。
1629年3月,斐迪南因成功而過於自信,通過了一項歸還法令,要求歸還1555年後從天主教堂奪取的所有土地。
雖然從技術上講是合法的,但在政治上卻是極其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會改變德意誌北部和中部幾乎每一個州的邊界,否認加爾文主義的存在,並在近一個世紀以來一直沒有顯著存在的地區恢複天主教。
斐迪南深知所有相關的親王都不會同意,他使用了帝國法令的手段,再次聲稱他有權在未經協商的情況下修改法律。這種對“德意誌自由”的新攻擊確保了持續的反對並破壞了他先前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