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神聖羅馬的失敗
字數:4403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幹 !
第338章 神聖羅馬的失敗
那麽大一個神聖羅馬帝國,為何損失6萬人就一蹶不振?
希臘之戰是爆發於雅典的一場戰役,6萬羅馬軍隊敗於種花家騎兵之手。這場決定性會戰不僅導致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主力盡喪,在戰略上處於絕對的劣勢當中,更在事實上造成西方古典步兵戰術的解體。
自此之後,本就衰落的神聖羅馬軍團徹底淪為帝國的二線部隊,神聖羅馬皇帝及其繼任者們,隻能更加依賴本就跋扈的日耳曼族騎兵,而這種飲鴆止渴的舉動也為神聖羅馬帝國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正因如此,希臘雅典之戰也時常被視為西方古典軍團步兵的黃昏,那些曾經在衝擊下巋然不動的羅馬軍團,也就此消失於曆史舞台之上。那麽此戰為何能導致這樣的結果呢?
羅馬軍團的衰落和神聖羅馬帝國接連不斷的內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先是四帝之亂,緊接著是五賢帝繼任者死後的內亂,再到持續不斷的內戰。
雖然在西班牙皇帝手中終結,但兵燹帶來的影響卻並沒有過去。內戰當中,各兵團擁立統帥為帝的情況屢屢發生。劇烈的內耗之下,羅馬兵團損失慘重,到這個時代,雖然百年前的軍團番號依舊存在,但這些軍團已經不負往日的榮光。
古代打仗沒訓練沒裝備,如何以弱勝強?看日耳曼部落怎樣和羅馬軍團“五五開。羅馬軍團最引以為傲的其實是嚴格的訓練和軍法,以及經濟優勢下的優質軍事裝備。但在這個時候,羅馬軍團的這幾項優勢均已喪失。
羅馬公民參軍數量自共和國末期就日益減少,而奧古斯都創立禁衛軍後,羅馬核心地區的羅馬公民(指傳統意義上的羅馬城居民及周邊意大利地區居民)則更傾向於加入事少錢多離家近(幾乎不參加對外戰役,雙倍薪酬,常駐羅馬)的禁衛軍中。
再加上內戰中的頻繁消耗,羅馬皇帝不得不依賴蠻族雇傭兵參戰。這些被補充來的士兵雖然不乏驍勇善戰的猛士,卻未必能適應嚴苛的軍法和漫長的訓練。
就像日耳曼尼庫斯在征戰日耳曼時所說的那樣:“他們的體格盡管看起來很可怕,而且在短時間的進攻中也很孔武有力,可是一旦受傷,他們的精力便支持不住了。他們這種人在轉身逃跑時一點也不覺得羞恥,而且完全不把他們的首領放在心裏。他們在失敗的時候驚惶失措,垂頭喪氣,可是在勝利時卻又把神聖的和人間的法律全部置諸腦後”。
在過去,由於缺乏對紀律的遵從和必要的軍事訓練,裝備落後的蠻族步兵在多數情況下會被羅馬軍團壓著打。
但是,此時的“羅馬軍團”已遠不如當年。以後,由於征兵地區集中在邊境行省,軍團中意大利人的數量甚至不足1%。軍隊中充斥著來自萊茵河下遊的潘諾尼亞人,可以說,這時軍團的蠻族化問題同樣嚴重。
事實上,此時的羅馬並非沒有優質兵源,就在羅馬軍團蠻族化的同時期,羅馬軍隊中的輔助部隊的軍事潛力卻在逐漸增加。
從公元2世紀開始,輔軍中擁有羅馬公民權或者說羅馬化的士兵日益增多。帝製時代早期的羅馬軍隊由軍團、輔軍、海軍三部分組成。其中輔軍是由共和國時期的同盟軍演化而來。
帝製初期,輔軍士兵主要由被征服部落或者同盟國提供。由於生產力相對落後,其軍事實力堪憂。很長一段時間內,輔軍甚至不被當做獨立的作戰單元參加戰鬥,隻能配合軍團出動,負責掩護軍團作戰。
早期羅馬輔助軍隊,無論是待遇還是地位,都要遠遠低於正規軍的軍團。公元6年至9年爆發潘諾尼亞輔軍叛亂和瓦魯斯之難時,帝國曾經短暫建立過6個由自由民出身的羅馬公民大隊和32支步兵隊。除此之外,這一階段的輔軍中根本找不到羅馬公民的身影。
但到了2世紀初,這種情況就發生了改變。根據當時的法律規定,輔軍士兵在服役25年期滿後,即可擁有羅馬公民身份,所生育的後代也可享受公民權。
由於此時羅馬軍隊中輔軍的待遇、地位相較於初期有極大的提升。而且這些輔軍士兵之子往往成長於輔軍駐紮地周圍的家屬定居點,相比於背井離鄉在軍團服役,加入其父輩服役的軍隊才是更合常理的選擇。
這些從記事起就生活在軍事定居點的後備士兵,在可塑性上遠高於他們的父輩。他們當中大多數人已經羅馬化了,再加上采用了和軍團同樣的訓練方式和戰術,並由羅馬軍官訓練指揮,軍團與輔軍在組織度上的差別被一點點抹平。
然而可惜的是,輔助兵團同樣不能複現昔日的羅馬軍團。從整體趨勢來看,公元1世紀到3世紀,羅馬軍隊依舊在日漸衰弱。尤其是在麵對帝國邊境支離破碎的窘況時,舊的軍團體係已經不能很好的彌補這些漏洞。
羅馬內亂標誌著持續兩百年的“羅馬和平”結束。《羅馬史》作者狄奧·卡西烏斯認為,康茂德皇帝之死,標誌著羅馬“由一個金碧輝煌的帝國變成了落滿塵埃的鐵鏽帝國”。
危機最嚴重的235年到284年的半個世紀中,共有26個皇帝問鼎帝位。平均不足兩年便有一人被殺,善終者僅有一人。層出不窮的內戰、起義和反叛相互激蕩,瓦解著帝國的國力,帝國邊境線變得千瘡百孔。“在三世紀裏,法蘭克人進入高盧,阿來曼尼人(allemanni)突入意大利”。
更為嚴重的是,雖然對於軍隊和羅馬衰落之間誰為因果仍有爭論,但確定的是,這一階段的羅馬軍隊已然墮落。“在公元200年前後,塞弗茹斯(塞維魯)時期的改組中,羅馬軍團消失不見了。在西方,軍隊墮落成為一群群遊民……”
陽光底下無新事,混亂滋生腐敗,軍團軍官克扣軍餉、吃空餉的情況與日俱增,軍隊的戰鬥力日漸低落。
客觀來講,軍團步兵的戰術體係需要較高的組織度和訓練水平作為支撐。更常被忽視的一點是,動輒五六千人標準的軍團極度依賴充沛的後勤作為支撐。
自奧古斯都時代開始,除近衛軍和城防部隊外,出於防禦的需要,所有軍團都被安置在邊境行省駐防。據統計,各行省需要為軍團提供包括以小麥、皮革、青銅、木材、鐵、陶器、衣物、武器、裝備等各類軍需。
僅以糧食為例,一個軍團大約每年需要2000噸的穀物。而為了製作帳篷,一個軍團就能消耗張小牛皮,一個軍團駐屯的要塞,消費能力幾乎可以媲美一個小鎮。
危機爆發前,羅馬帝國還可以通過軍事掠奪、軍隊自產、政府供應、當地購買或征用以及長途貿易等方式來供應軍團所需。
但到了三世紀,羅馬帝國的經濟遭遇了嚴重打擊,此時的羅馬“城市遭劫被毀,農田荒蕪,貿易瓦解。
為了獲得軍隊的軍餉和給養,皇帝們聚斂物資,急需掠奪勞動力,降低錢幣的成色並引發了通貨膨脹......
外族入侵、內戰、物價上漲、降低貨幣成色、農業生產凋敝、運輸混亂不堪,對國家極度索求造成了危機中經濟上的浩劫和饑荒,過去依附軍團駐地的消費經濟形成的貿易小鎮也相繼凋敝。”
戴克裏先時代,羅馬軍團往往被拆散成獨立的大隊部署各地,而原先的駐地“隻剩下少數部隊守衛鷹徽”。
這些軍團大隊是“在急迫的壓力下被調往各地”,但另一方麵,混亂不堪的後勤也迫使軍團必須散落各地才能維持給養。
軍團要塞是軍團訓練和補給的關鍵,失去了大本營的加持,羅馬軍團的士兵們更難以保持原先的戰鬥力和素質。
而與步兵方陣戰術不同,騎兵的優勢在於速度和衝擊力。“總體上說是作為個體作戰的”,在集結和衝擊作戰時有著相當大的速度優勢。在訓練度和武器裝備水平均無法保持原有高水平的前提下,域外蠻族首領率領的蠻族騎兵的表現,反而要比步兵更加優秀。
尤其是在麵對同樣開始裝備盔甲的蠻族重步兵時,羅馬步兵的優勢大為喪失。隻有通過騎兵對側翼的攻擊作為輔助,才能起到壓製的效果,這種作戰方式似乎有回歸亞曆山大時代夥伴騎兵戰法的趨勢。
另外,三世紀以來高頻率、小規模的軍事入侵讓行動緩慢的軍團鮮有用武之地。戴克裏先皇帝開始組建更加靈活機動的的野戰軍(itatenses)來對抗蠻族。
這些蠻族軍隊中的騎兵占比大多在三分之一以上,騎兵比例更高,機動性更強。而在作戰水平上,由於有羅馬補充軍事裝備,也有著遠超普通蠻族的戰鬥力,而原先的軍團已經在實質上淪為固定在邊地的填線部隊。
希臘雅典會戰後,損失慘重的神聖羅馬帝國為了補充兵源,不得不大規模征召哥特人參軍。羅馬軍隊徹底“蠻族化”,而昔日不可一世的羅馬軍團,也就此煙消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