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集 開元天寶

字數:11622   加入書籤

A+A-


    昔有孟明知恥後勇,今看白袍戴罪立功。
    薛訥受命,單騎到至渭源,招募勇士,就地教習武藝,演練陣法。
    當年十月,吐蕃十萬大軍複寇渭源,關中為之震動,甚有朝臣計議遷至東都以避之。
    當初隻因鄯州都督楊矩為送親大使,奏請割讓河西九曲之地與吐蕃,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地;至此吐蕃兵馬今番資以入寇。楊矩悔懼不已,因而自殺謝罪。
    唐玄宗不肯遷都,並欲下詔親征,遂盡發關中兵馬十餘萬人,馬四萬匹,以備西進。
    此時便說薛訥,因聞坌達延擁眾十萬皆都屯於大來穀,便不待朝廷大軍來至,與王晙所部二千人會合,共得五千兵眾,來迎吐蕃。
    前距大來穀三十裏,天色昏黑,薛訥下令就地安營下寨。
    王晙請命:兵法雲,擊其不防,攻其不備,則戰無不勝。末將請趁夜往襲敵營,將軍引大軍自後繼之;若我戰之不勝,不過以身報國,若能得誌,將軍自後猛擊,必獲全勝!
    薛訥:公言甚是,但須我親為前鋒,將軍後繼為援。
    王晙:不可。豈有以三軍統帥衝鋒陷陣者耶!灤水峽之危,將軍豈忘之乎?
    薛訥大壯其誌,遂執手相送,誓與共存。
    王晙遂選勇士七百人,皆衣胡服,騎乘快馬向西,淹沒於夜色之中。
    恭訥即引四千三百人繼後而進,又分三百軍繞道疾行,命多攜鼓角,抄於敵後五裏;下令前軍遇敵則大聲呼喊,後軍則鳴鼓角以應之。則敵人必以為落入重圍,不戰自亂。
    當夜二更,吐蕃軍馬剛入睡不久,其夢正酣。忽聞蹄聲震地,直入中軍牙帳,便如天踏地陷,原來是王晙率領七百勇士殺至。
    蕃虜自夢中醒來,正懵怔轉向,又聞前營叫喊連天,後營數裏之外鼓角雷鳴,群山皆應。坌達延聞此聲勢,以為是唐帝親征而來,於是驚懼,急命撤退。
    吐蕃軍以為腹背受亂,落入唐軍重圍,遂不敢往來路複回,隻是四散奔逃,自相殺傷,死者萬計。薛訥親鎮武街,在臨洮之南,去大來穀二十裏,於路截殺。
    虜軍被夾在大來穀中,便如前番薛訥被困灤水峽一般,左右衝突不出。
    直至來日來光大亮,吐蕃全軍大潰,王晙方自垓心殺出,前至武街,與薛訥軍匯合。
    薛訥計點王晙軍馬,不由讚道:去時七百,還師五百有餘,破賊十萬之眾,便是三國魏之文鴦、吳之甘寧、蜀之趙雲,亦不如將軍智勇雙全也!
    王晙稱謝:若非將軍輔以疑兵之計,前營呐喊,後營擊鼓,末將何能?建此大功!
    二人撫掌大笑,命三軍稍加休憩,飽食戰飯,複上馬再戰。乃追擊吐蕃軍至洮水南岸,複又戰於長城堡。
    吐蕃軍背水一戰,後退無路,隻得誓死抗爭;薛訥軍少,漸漸不支。先鋒豐安軍使郎將王海賓率部衝擊,陷入重圍,力戰而死。
    便在此時,薛訥率主力趕到,趁勢猛攻,吐蕃軍死傷數萬,橫屍遍野,洮水為之不流。
    吐蕃主帥坌達延在部將保護下奮力渡河逃竄,大將六指鄉彌洪因斷後而被生擒。唐軍盡收其羊馬,並繳獲器械無數,取得十數年來對吐蕃作戰最大勝利。
    玄宗聽聞報大喜,對姚崇、宋璟說道:卿等知恥而後勇之奏,真金石之論也。如今我非但不必遷都,亦不必禦駕親征矣。速命紫微舍人倪若水趕赴前線,記錄諸將功勳!
    薛訥等既敗吐蕃,乃焚其橋梁,並毀河東之城。
    經此一戰,吐蕃元氣大傷,西邊暫告安定。
    鏡頭轉換,按下吐蕃,複說突厥。
    此時突厥可汗默啜已漸衰老,昏虐愈甚;葛邏祿等部陸續前詣涼州降附,突厥十姓胡祿屋等諸部亦詣北庭請降。
    玄宗命北庭都護郭虔瓘存撫其眾,又遣左散騎常侍解琬前詣北庭,便宜區處安置。
    薛訥以功複職,拜左羽林軍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又拜其子薛暢為朝散大夫。王海賓死於武街之戰,亦以其子王忠嗣為朝散大夫、尚輦奉禦,養於宮中。王晙立有大功,除授銀青光祿大夫、原州都督,遷並州長史,賜爵清源縣男。
    並命設置隴右節度大使,升防禦副使郭知運為之,客領鄯、奉、河、渭、蘭、臨、武、洮、岷、郭、疊、宕十二州之地。
    又說突騎施部,自可汗娑葛自被突厥可汗默啜襲殺,阿史那守忠繼之。
    守忠之弟名喚遮弩,因恨所分部落少於其兄,遂叛入突厥,並請借兵以伐守忠。
    默啜可汗遣兵二萬往擊守忠,虜之而還;卻對遮弩說道:汝既叛親兄,則何有於我!
    遂將其兄弟二人一並殺之。可悲可笑!似遮弩這般借外敵以弑親兄,著實該殺!
    然而突厥默啜雖然襲破突騎施部,卻不能安撫西突厥十姓。至開元三年正月,十姓降者已達萬餘帳,以葛邏祿、胡祿屋、鼠尼施三姓為多。其後十姓之婿高文簡亦與陝跌都督思泰帥眾降附,胡祿屋酋長支匐忌等也相繼入朝。
    玄宗下詔,招撫來降者皆處河南之地。詔命以右羽林大將軍薛訥為涼州鎮大總管,赤水等軍並受節度,居涼州以迎十姓降者。又以左衛大將軍郭虔瓘為朔州鎮大總管,和戎等軍並受節度,居並州勒兵以備默啜南侵。
    默啜果發大兵,攻擊葛邏祿、胡祿屋、鼠尼施等部。玄宗敕命北庭都護湯嘉惠、左散騎常侍解琬發兵救之。又敕湯嘉惠等與三姓諸部,及定邊道大總管阿史那獻互相應援。
    當時盧懷慎與姚崇同為宰相,清謹儉素,不營資產,妻子不免饑寒,所居不蔽風雨。自以為才能不及姚崇,每事推之,人謂“伴食宰相”。
    姚崇因子喪謁告請假,十餘日政事委積,盧懷慎不能決之,惶恐入謝。
    玄宗並不怪罪,且慰之曰:朕以天下事皆委姚崇,隻以卿坐鎮雅俗而已。
    姚崇假滿複還,將所積案宗須臾裁決俱盡。因而頗有得色,顧謂紫微舍人齊浣道:我為宰相,可與前朝何人相比?又何如管、晏?
    齊浣答道:愚以為管晏之法,雖不能施於後,猶能及其身;公所為法,隨時更改,似不及管晏,可謂救時之相耳。
    姚崇擲筆笑道:救時之相,也謂難得矣!
    是年春夏之交,山東大蝗,民但於田旁焚香設祭,而不敢殺。姚崇奏遣禦史,督種州縣捕而瘞之;盧懷慎以為殺蝗太多,恐傷天和。
    姚崇怒道:惜楚莊吞蛭而愈疾,孫叔殺蛇而致福,奈何憐閔蝗蟲,而忍看民之餓死?如果殺蝗有禍,崇請一身當之!
    汴州刺史倪若水因拒禦史之命,並且上奏:蝗乃天災,非人力所及,宜修德以消除之。昔劉聰捕蝗而埋,為害益甚。
    姚崇致函倪若水道:劉聰乃是偽主,德不勝妖;今日聖朝,妖不勝德。古之良守,蝗不入境;若修德可使蝗不入境,良守豈非缺德之人?
    倪若水覽書大懼,乃不敢違命。
    姚崇敕委使者詳察各州縣官捕蝗勤惰上報,由是雖然連年蝗災,不至大饑。
    暮秋九月,唐玄宗拜薛訥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太仆卿呂延祚、靈州刺史杜賓客為副總管,征討默啜。攻伐相持半年有餘,至次年夏六月,默啜終被拔曳固頡質略襲殺。
    拔曳固、回紇、同羅、霄、仆固五部皆來歸降,唐朝北部邊境遂平,危機解除。
    薛訥完成謝幕之戰,就此彪炳史冊,於是便以年老為由上書要求致仕,回家休養。開元八年,薛訥在家中逝世,終年七十二歲。
    朝廷敘其戰功,玄宗皇帝兼鬼穀掌門李隆基追贈其為太常卿,諡號“昭定”。
    民間話本:在《薛丁山征西》之中,稱薛仁貴長子薛訥為薛丁山,且為鬼穀門兵家一派創始掌門王敖老祖親傳之徒。薛丁山娶有三妻,分別是竇仙童、陳金定、樊梨花,皆是武藝超群之輩;樊梨花且又師承驪山老母,法力無邊,以各種道術及法寶,幫助夫君薛丁山打敗西涼。及至後來,又有《薛剛反唐》一書,稱薛丁山夫婦受到兒子薛剛連累,終被武後滿門抄斬。由是薛剛借西涼兵反唐,以為父母報仇。
    曆史真相:自白袍將薛禮開始,薛氏前後五代俱為唐朝戰將。薛家將第一代人物薛仁貴,第二代是為長子薛訥,幼子薛楚玉。第三代中,薛訥諸子有名者三人,一為薛徽,再為薛直,三為薛暢。恭訥又有五孫,一名薛揖,再名薛振,三名薛拚,四名薛堅,五名薛幹。薛楚玉諸子之中,隻有一位名載史冊,名叫薛嵩,也便就是薛剛原型。薛家將第四代有名人物,乃是薛嵩之子薛平;第五代人物,就是薛平之子薛從。從薛仁貴直到薛平,祖孫五代都是唐朝名將,整個家族顯赫二百餘年,從初唐直到晚唐,見證興衰,是為定唐功臣。
    開元三年冬,薛訥致仕去職之後,玄宗乃以左羽林大將軍郭虔瓘兼安西大都護、四鎮經略大使。郭虔瓘以敵寇囂張、安西兵老,不能征戰西域為由,奏請自關中募兵萬人以益安西,並請沿途州縣遞供馬、牛、驢代運,並備熟食以餉士兵。
    將作大匠韋湊卻不以為然,上疏謂其不宜削弱關中,以資荒遠;且因涼州沙漠迷漫,馱馬熟食,州縣難以供應;又窮兵遠征,致中國疲耗,求功不成,得失相遠。姚崇亦不主張郭虔瓘之策,其後郭虔瓘征募、遞送、覓敵俱無下文,終不見虜,卒然無功。
    西域又有拔汗那國,原係西漢烏孫國附屬部落,後由伊犁河遷至蔥嶺之外,遠離中土。
    當時吐蕃勾結大食國,共立阿了達為王,發兵攻打原拔汗那王。唐監察禦史張孝嵩向朝廷陳述磧西利害,請往巡察形勢,玄宗許之。
    既至安西,適逢拔汗那王求救於唐,都護呂休璟不允其請。
    張孝嵩遂對呂休璟道:遠人來求,我若不救,則無威信以號令西域。
    呂休璟見其是朝廷特使,不敢得罪,遂以雜兵萬餘與之。張孝嵩乃引雜兵,西出龜茲數千裏,連下數百城邑,長驅而進。
    開元三年十一月,圍攻阿了達於連城,張孝嵩親自披甲執兵督戰,自午至晚屠其三城,俘斬千餘人,阿了達隻引數騎逃入山穀。
    張孝嵩傳檄西域諸國,則大食、康居、大宛、罽賓皆遣使請降,由此威震西域。
    開元四年春正月,丙午日。
    詔以鄫王李嗣真為安北大都護、安撫河東、關內、隴右諸蕃大使,以安北大都護張知運為副。陝王李嗣升為安西大都護、安撫河西四鎮諸蕃大使,以安西都護郭虔瓘為副。
    二王雖然掛職,但皆不出閣,諸王遙領節度使之製自此為始。
    當年夏末,突厥可汗默啜北擊拔曳固,恃勝輕歸,不複設備。拔曳固首領近衛悍卒頡質略自柳林突出,直馳至默啜馬前,一刀斬之,直如當年關公斬顏良一般。
    直到頡略割去可汗首級,馳騎走遠,默啜隨從才驚醒過來,於是一哄而散。
    當時唐朝大武軍子將郝靈荃奉使巡撫突厥,頡質略以默啜首級來獻,郝靈荃大喜,與其相偕還至長安,詣闕拜見天子,獻首請功。
    默啜之子小可汗繼立,迅為骨咄祿之子闕特勤擊殺,並誅默啜諸子與親信略盡,而立兄長左賢王默棘連,是為突厥毗伽可汗。毗伽以闕特勤為左賢王,專典兵馬。
    默啜既死,突厥內亂,鐵勒九姓諸部紛紛降唐,唐皆安置大武軍之北。突厥勢衰,鐵勒歸屬,唐朝國富兵強,契丹酋長李失活、奚酋李大酺亦帥所部來降。
    玄宗詔以李失活為鬆漠郡王,行左金吾大將軍兼鬆漠都督。以李大酺為饒樂郡王,行右金吾大將軍兼饒樂都督。
    單於副都護張知運接收突厥降戶,收其兵仗,令渡河南居河曲,降戶皆相怨怒。其後禦史中丞薑晦為巡邊使,降戶訴無弓矢,不得射獵為生,薑晦命令悉還其兵仗。降戶陝跌思泰、阿悉爛等人既複得兵仗武器,便自河曲叛逃。
    張知運與叛戶戰於青剛嶺,為降戶生擒,欲押送突厥。行至綏州境,將軍郭知運以朔方兵邀擊,降戶大潰,由是釋放張知運而逃。
    唐玄宗聞報,以為張知運喪師辱國,詔令斬之,傳首諸邊。
    鋏跌思泰與阿悉爛等既敗,複又逃入大漠,來投突厥。毗伽可汗以弟闕特勤治軍旅,妻父暾欲穀為謀主,蕃人甚為敬服,突厥降戶亦紛紛逃歸。
    毗伽欲南下為寇,暾欲穀諫阻道:唐主英武,人和年豐,未有空隙,不可以攻。我眾新集,須休養生息三數年,始可觀變而動。
    毗伽又欲修築城堡,並建寺觀。暾欲穀又奏道:不可。突厥人口稀少,之所以能抗拒唐朝,正因逐水草而遷,居處無常,若築城定居,必將為唐所並。且佛、老之道,教人仁弱,我突厥皆習武射獵,不須寺觀。
    毗伽聞而大悟,皆都從之。
    字幕:開元四年,閏十二月。
    姚崇罷為開府儀同三司,以刑部尚書宋璟守吏部尚書兼黃門監,與紫微侍郎同平章事。上將幸東都,又以宋璟為刑部尚書、西京留守,尤其重用。
    開元年間,姚、宋相繼為相,姚崇善於應變成務,宋璟更善守法持正。二人誌操不同,然協心輔佐,使賦役寬平,刑罰清省,百姓富遮。
    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他人無以倫比。姚宋二人每次進見,玄宗輒為之起,去則臨軒送之。
    玄宗在位四十五年,使用開元年號二十八載。期間先用姚崇、宋璟為相,後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諸相各有所長,且盡忠職守,因此政局穩定。
    開元年間,玄宗改革吏治,將全國分為十五道,設置采訪使以監督考察地方官吏。又改革科舉製度,限製進士人數,減少冗官,提高官吏整體素質。又發展經濟,提倡節儉,一改武則天以來奢靡之風。並令宇文融清查逃亡戶口及籍外田地,大增稅收及兵力來源。
    開元五年,太上皇李旦去世,壽享五十五歲。
    畫外音:李旦一生幾度沉浮,幾多生死,看似軟弱,其實是極善審時度勢者。其複辟之後親政數年期間,事實證明其亦大有治理國家能力、謀略以及膽識。
    太上皇駕崩,玄宗大慟,哭泣累月,不能自已。
    為父親理葬已畢,李隆基眼見四夷降服,國內政敵皆除,便即注重以法治國。
    時因姚崇喜好結黨以打擊政敵、又招權納賄,便被玄宗毅然罷相,代以稟性耿直、清廉自律之宋璟為首相。
    宋璟為政,直言上諫、不樹私恩、嚴於律己,且繼續施行姚崇時期善政,絕不因人廢事。但最後宋璟因工作失誤,以及過於守舊,亦仍被李隆基罷相,代以張嘉貞接替。
    其後不久,張說又取代張嘉貞。張說上任之後,大刀闊斧改革,裁減邊防軍二十萬,將府兵製改成募兵製;又改革宰相機構,將“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增加中書省權力;又自任集賢殿書院首座,以延攬名人雅士。在張說輔佐下,開元盛世發展至極頂。
    開元十三年,唐玄宗率百官、貴戚及四夷首領,從東都出發,至泰山封禪。
    張說後繼數任宰相,都因不和而被罷免。開元時期最後一位賢相,乃是嶺南才子張九齡,憑借才華出眾被玄宗相中,得以入閣以掌權衡。
    張九齡看重品德才幹,而不重其家世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之時,一直主張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李隆基每有過錯,也必及時勸諫,既不以天子好惡讓步,亦不因玄宗知遇之恩而隱瞞實情。
    李隆基不僅慧眼識賢,還對吏治親自進行整治。因精簡機構,裁減冗員;確立嚴格考核製度,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又恢複諫官及史官參議製度,並重視縣令任免。李隆基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優秀者當即提拔,無能者馬上罷黜。
    李隆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是其能開創開元盛世主因。
    然而開創盛世之後,李隆基逐漸開始滿足,沉溺於享樂之中。先前勵精圖治精神,改革時節儉之風,皆都蕩然無存。
    開元二十五年,李隆基因聽信所寵武惠妃讒言,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子廢為庶人,後並殺害;次年改立三子忠王李亨為太子。
    武惠妃死後,李隆基日夜寢食不安。因聞武惠妃所生壽王李琩妃楊玉環美貌絕倫,豔麗無雙,於是不顧大禮,納為己妃。
    楊玉環懂音律,擅長歌舞,可謂玄宗知音。
    自此之後改元天寶,唐玄宗愈加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對後宮賞賜不計其數。
    戶部郎中王鉷投其所好,歲貢額外錢百億萬,貯於內庫,以供宮中宴賜,且還告訴玄宗道:此皆不出於租庸調,無預經費。
    玄宗不問經費來源,反以王鉷為禦史丞、京畿采訪使,任其刻薄下僚,轉剝黎民。
    國舅兼宰相楊國忠為討好玄宗,屢次報告說倉庫如何豐富,且將各地應輸往京師租稅兌換成布帛,存於左藏,請玄宗帥群臣參觀。
    玄宗看罷大喜,遂視金帛如糞壤,賞賜貴寵之家,無有限極。宰相張九齡等人因屢次勸諫,先後皆被罷官,李林甫因善阿諛爬上相位。
    李林甫被人喻為“口有蜜,腹有劍”,凡才能在其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者,必都千方百計除之。且是表麵友好,暗中陰謀陷害。又收買天子左右,悉知皇帝舉動,以備迎合帝好。
    天寶六載,玄宗竟將天下貢物都賜給李林甫。
    唐玄宗冊封楊玉環為貴妃後,費盡心機討其歡心。因其酷愛時裳,便置後宮專門為貴妃量體裁衣者七百餘人。又貴妃愛食荔枝,遂下令開辟從嶺南到京城長安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快馬運到長安。
    由是舉朝奢侈之風熾盛,大臣、貴族、宗室無不專投楊貴妃所好。
    貴妃族兄楊國忠平步青雲,入閣拜相;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同入內宮受寵;其他庶兄也有封賞,皆為朝中高官。
    隻因楊國忠毫無治國之能,又好專權,於是吏治混亂,朝政日非。
    玄宗彼時隻知沉溺於酒色之中,並放任楊氏兄妹結交方鎮節度使,內外勾結。
    範陽節度使安祿山為討好楊貴妃,得知玄宗要在華清宮新開浴池,立即在範陽以白玉石製成魚龍鳧雁,以及石蓮花置於池中。
    玄宗喜悅異常,每巡幸華清宮時,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都陪同前往,競為車服,飾以金翠,間以珠玉,一車之費,不下數十萬貫。又競購名馬,皆以黃金為轡銜,車馬綿延十數裏,國人無不反感側目。
    楊國忠嚐對從人說道:某家起於細微,因緣椒房之親,以至於是。吾今未知稅駕之所,念終不能致令名,要當取樂於富貴耳。
    於是更加驕奢淫逸,擅權弄法。由是各種矛盾不斷激化,禍亂近在眼前。
    李隆基對於唐朝危機絲毫不覺,反對外發動係列戰爭。
    邊將貪功求官心切,由是乃向鄰國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又因放縱楊國忠與安祿山相互傾軋爭寵,最終導致安史之亂。
    在三代鬼穀掌門顏真卿、賈耽、柳公權盡力維持之下,並大將郭子儀、李光弼浴血奮戰,唐朝雖未至於滅亡,卻已是大傷元氣,盛世不再。
    李隆基倉惶出逃,到馬嵬坡,隨行將士嘩變,誅殺楊國忠,又迫使天子縊死楊貴妃。
    唐玄宗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不與父親隨行,獨自逃到朔方,先斬後奏,在靈武即立帝位,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肅宗稱帝之後,先從河西、安西征調萬餘精兵,又調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北節度使李光弼所部五萬軍隊,靈武一時軍威強盛。
    遂任命朝官將帥,建立全新軍事係統,又請回紇助以精銳騎兵,全麵部署抗擊叛軍。
    適遇叛軍內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部下不服,戰鬥力隨之削弱,形勢由此急轉,始對唐朝有利。
    至德二載,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於南內興慶宮,是為有唐以來第三個太上皇。
    李隆基前明後昏,除沉溺酒色,其沉迷藝術愛好也是個中原因。史說唐玄宗善書,所創八分書馳名天下,甚至稱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
    李隆基又富音樂才華,好奏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無一不通。且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秋風高》等百餘首樂曲。
    因在皇宮內親設教坊,名曰梨園,後世皆稱戲班為“梨園”,便自唐玄宗處伊始由來。李隆基還喜舞蹈,相傳《霓裳羽衣舞》曲調,便是玄宗皇帝根據印度所傳《婆羅門曲》加以改編,又稱有月宮神仙托夢,因而創成。
    隻因玄宗功過分明,故說封禪泰山之時,也是一波三折。
    當大隊人馬到至泰山西側,突然東北風大作;及至到泰山腳下,則變作麗日晴和;但至前晚齋戒沐浴上,突又狂風大作,寒氣徹骨。
    李隆基向天祈禱之後,果又風靜樹止,氣溫隨之轉暖。封禪之後,李隆基親撰《紀泰山銘》一文,刻在山頂大觀峰。
    寶應元年四月,李隆基病逝,終年七十八歲,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
    《華夏真相全集·隋唐篇》一書,至此遂告終篇。
    其後自安史之亂以至黃巢起義,大唐天下便即搖搖欲墜,兵權皆都歸於方鎮,終尾大不掉。鬼穀門傳至第四十五代掌門顏真卿,以書生之身擔負起萬萬斤重擔,力挽狂瀾於即倒,則又是一番驚心動魄,更多風流人物爭相出世,群雄眾奸亦一並粉墨登場。
    其後並有朱全忠篡唐,五代沿革,乃至兩宋故事,皆在《華夏真相全集·兩宋篇》中。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