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深謀遠慮

字數:2823   加入書籤

A+A-




    第240章 深謀遠慮
    皇帝對以應天府為都城有不滿,這些事情很多文武百官也都是心裏有數的,尤其是那些開國功臣,對於當初的定都之難更是曆曆在目。
    遷都的事情他們或許想過,這些年或多或少的也有一些風聲傳出。
    可是現在當皇太子當眾在朝堂提出這件事情,這其中的意義顯然就不同了。
    心裏的那些僥幸等等,現在也算是徹底的破滅了。大家都心裏清楚,太子現在提出來這些,那就說明太子也對以應天府為都感覺到不滿,他也是讚成遷都的。
    甚至皇太孫也表現出來了積極支持遷都的姿態,甚至還表現的無比強勢、容不得反對的聲音,那就更加說明一些問題了。這邊的祖孫三代人都要遷都,誰還能攔得住?
    能夠勸得住皇帝的人有限,可是現在看起來也唯獨有皇後還沒有表態了。隻是這些年皇後對於朝堂的事情已經不再關心,甚至大家都在懷疑皇後是不是也支持遷都的提議!
    文武百官們,或許真的需要認真考慮遷都的事情了,因為他們現在根本沒有選擇權。
    暫且也不去理會那些文武百官此刻的擔心或者憂愁,一點都不需要在乎這些事情。
    朱標將朱雄英叫到了文華殿,直接問道,“衛所的勾補之法有很大弊端?”
    “自然有一些,以前到未看出多少,但是現如今慢慢顯露。”朱雄英就解釋著說道,“爹,俺也知道沒有什麽萬全之策,隻是勾補之法到底差些。以前都是開國將士,倒也沒太大問題,隻是如今老的老、死的死,他們的子孫未必成器。”
    說到底衛所製度就是老朱製定的大明朝的軍事製度基礎,也確實為大明打下來了天下。這其中有很多的優勢,隻是要說沒有半點不足,那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而現在最大的問題,自然也就是衛所製度的‘世襲製’,這裏麵有很大的問題。
    軍戶為世襲,且管理頗嚴格,除籍十分困難,大致上除非丁盡戶絕、家中有人成為高官或是皇帝敕免,是無法除軍籍的。
    軍戶的主要的義務,便是出一丁男赴衛所當兵,稱作正軍,其他的子弟稱作餘丁或軍餘,正軍赴衛所,至少要有一名餘丁隨行,以助其生活。由於軍戶負擔沉重,故多給有田地,且正軍免全部差役,而在營餘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亦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並供給正軍之生活。
    軍丁的分發地點,多以距離原籍地遙遠且分散的方式,以防止逃兵,但長途的跋涉加上水土不服,給役卒帶來不少痛苦。正軍服役於衛所,必須帶妻同行,以安定生活並生兒育女。每一軍人有房屋、田地,每月有固定的月糧,但實際情形則常分配不足,行軍時則發給口糧,衣裝則須自備,武器則由國家以工匠生產。
    軍士在營,分成守備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不定,按時輪流,屯田固定上交糧食,以供給守備軍及官吏,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
    這也是老朱曾經無比自豪的‘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由來,明朝的的衛所兵製,實乃吸取中國曆史屯田經驗,是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製度。
    但是哪怕是洪武年間,就已經出現了不少的逃兵,因為生活困苦。所以哪怕有根補、勾補,這也不行,逃兵的現象也有些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根補即抓回逃軍,勾補則由其戶中以丁補,但此舉既擾民又擾官,亦有軍官藉此貪汙,迫害人民,使鄉裏間痛苦不堪。
    洪武初年的時候,每年的逃兵都在五萬人左右!而現在,人數也在每年上萬人左右的增加!
    朱標忍不住歎了口氣,逃兵之類的事情他自然知道,隻是沒有想到愈演愈烈了。
    朱雄英現在也有些一籌莫展的意思,現在還真的不適合改變衛所製度,哪怕看起來天下承平,但是短期內還真的不適合裁撤衛所。
    原因也很簡單,衛所製度實際上不隻是負責打仗,也負責農耕。現在大明的土地規模在不斷的擴大,其中就有一些負責農耕衛所的功勞。一些荒僻的地方,暫時不適合大量遷徙百姓,那就隻能是衛所的軍人們承擔起來這些責任。
    任何年代,都有一些人是需要做出犧牲的,朱雄英顯然也沒辦法照顧到每一個人。
    這邊談話還沒結束,朱雄英就被老朱叫到了武英殿,同樣還是關於衛所製度的事情。
    老朱其實挺驕傲的,衛所製度的不足之處他自然清楚,可是他更加清楚利大於弊。而自己的子孫也能看到其中的不足、意識到其中的問題,那就更加值得老朱開心了。
    這可是他悉心培養的接班人,以後是要執掌天下的,目光長遠、深謀遠慮,這顯然是好事,對於大明的江山社稷有百利而無一害!
    尤其是聽到朱雄英意識到其中的不足,但是沒有打算操之過急,老朱更加滿意。
    有些事情確實不能急,穩妥一點不是什麽壞事情,尤其是在沒有更好的應對辦法之前,穩定最好。畢竟一旦下達了旨意,那麽就有很大的可能引起一些動蕩。
    哪怕大明朝的國勢不斷增強,可是也經不起太多的折騰。
    忙忙碌碌一天的朱雄英回到了坤寧宮,扯著嗓子就在喊,“祖母,俺餓慘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