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淺評三國演義26
字數:2112 加入書籤
第二篇-三國演義話忠義
英雄出世感天地-11
於痊報國全忠義
東吳英烈屬張悌-孫吳丞相張悌、將軍於詮
1、救壽春於詮死節一節。羅貫中寫出,後人有詩讚曰:
司馬當年圍壽春,降兵無數拜車塵。
東吳雖有英雄士,誰及於詮肯殺身!
諸葛誕一麵積草屯糧,準備進兵。一麵派使者入吳求援,務要合兵誅討司馬昭。
東吳大將軍孫琳輔政,誕使拜見孫琳。使曰:“諸葛誕乃蜀漢諸葛武侯之族弟也,向事魏國。今見司馬昭欺君罔上,廢主弄權,欲興師討之,而力不及,故特來歸降。伏望發兵相助。”
琳從其請,便遣將軍於詮等,起兵七萬,往壽春進發。
於詮曰:“今壽春南門不圍,某願領一軍從南門入去,助諸葛誕守城。諸軍與魏兵挑戰,我卻從城中殺出,兩路夾攻,魏兵可破矣。”
司馬昭知城中人心已變,遂激三軍,四麵雲集,一齊攻打。
司馬昭之心將王基,引兵殺到西門,正遇吳將於詮。
基大喝曰:“何不早降!”
詮大怒曰:“受命而出,為人救難,既不能救,又降他人,義所不為也!”
乃擲盔於地,大呼曰:“人生在世,得死於戰場者,幸耳!”急揮刀死戰三十餘合,人困馬乏,為亂軍所殺。
羅貫中寫出了,東吳將軍於詮,誓死如歸,為國效死沙場,忠義雙全的形象。這就是儒家舍生取義,名垂青史。
2、羅貫中寫出,後人有詩讚張悌曰:
杜預巴山見大旗,江東張悌死忠時。
已拚王氣南中盡,不忍偷生負所知。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一節。此時吳主皓每宴群臣,皆令沉醉。宴罷之後,各奏過失,有犯者或剝其麵,或鑿其眼。由是國人大懼。
晉益州刺史王濬上疏請伐吳。晉主退入後宮,與密書丞張華圍棋消遣。近臣奏邊庭有表到,乃杜預伐吳表也。
晉主覽表才罷,張華突然而起,推卻棋秤,斂手奏曰:“陛下聖武,國富民強,吳主淫虐,民憂國敝。今若討之,可不勞而定。願勿以為疑。”
晉主曰:“卿言洞見利害,朕複何疑。”即出升殿,命鎮南大將軍杜預為大都督等引軍伐吳。又令冠軍將軍楊濟出屯襄陽,節製諸路人馬。
早有消息報入東吳。吳主皓大驚,急召丞相張悌,計議退兵之策。
悌奏曰:”可令各路軍馬,迎各路之敵。臣敢為軍師,引兵十萬,出兵牛渚,接應諸路軍馬。”
皓從之,遂令張悌引兵去了。
卻說東吳丞相張悌,令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靚,來迎晉兵。
瑩謂靚曰:“上流諸軍不作提防,吾料晉軍必至此,宜盡力以敵之。若幸得勝,江南自安。今渡江與戰,不幸而敗,則大事去矣。”
言未畢,人報晉兵順流而下,勢不可當。
二人大驚,慌來見張悌商議。
靚謂悌曰:“東吳危矣,何不遁去?”
悌垂泣曰:“吳之將亡,賢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無一個死於國難,不亦辱乎!”諸葛靚亦垂泣而去。
張悌與沈瑩揮兵迎敵,晉兵一齊圍之。張悌獨奮力搏戰,死於亂軍中。沈瑩也被晉軍所殺。吳兵四散奔走。江東張悌死忠時,不忍偷生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