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一百兩兩清了
字數:3501 加入書籤
“胡鬧!朝廷選拔人才豈能因為相貌取人?”
隨著崇禎的爆嗬,太監宮女被嚇了一跳,瞬間跪到一大片,也就是王承恩腦子還算活泛,趕緊說道:“陛下,朝廷官員選拔乃是國之大事,或許這宋獻策真的是有礙瞻觀不適合做官,不如召他一見,莫要冤枉了大”
這時候也就是王承恩的話崇禎能聽得進去,而且這話也確實在理,便點點頭道:“嗯,一介布衣進宮就算了,在宮外尋個地方見上一見”
王承恩趕緊退出去安
宋獻策的行蹤,早已被錦衣衛掌握,這裏當然也有宋獻策故意為之的原
不得不說,錦衣衛的辦事效率極高,很快就安排好了一次見
見麵的地點選在了京城的中檔酒樓,此時宋獻策正在沿街擺攤算
隻見幾名隨從打扮的人來到攤位前對宋獻策說道:“這位先生,我家主人想請先生幫忙算上一”
這幾人的出現早就在宋獻策的預料之內,他做了這麽多,其實就是為了這一刻,可中國高人總是喜歡故作高
隻見宋獻策手指擺弄幾下,然後才智珠在握的說道:“幾位,你們主人的命還需要算?還是請回”
那幾人看到宋獻策這個樣子,倒也不惱怒,而是又重複了一遍:“我家主人想請先生幫忙算上一”
“貴不可言,算無可請幾位將這句話代為轉”
幾名隨從相互交換了眼神,其中一人快速跑回酒樓將宋獻策的話轉達了過
崇禎聽罷,卻是笑著說道:“貴不可言,算無可算?這宋獻策倒是有些意”
王承恩從身邊小太監隨身帶的箱子裏麵拿出一些糕點、茶水和餐具,一邊給崇禎倒茶,一邊笑著說道:“這人倒是真把自己當高人了,不過他說的那句‘貴不可言’卻是絲毫不差,也算是有些本”
崇禎聽罷也是莞爾一笑,當即讓太監拿出紙筆,寫了一個字,給到隨
“他看了這個應該就會來”
隨從趕緊退下,再次來到宋獻策麵前道:“我家主人說你看了這個就懂”
接過折成小四方塊的紙條,其實他不用看也大致能猜到其中是什麽,直接將紙條塞進了懷裏對隨從道:“紙條就不需要看了,能送出墨寶,已見誠意,還請帶”
要說之前這些人還真沒把宋獻策當回事,可這一來一回,真就像是小說裏的高人,不由得少了一些輕
要說宋獻策不知道要見他的人是誰,那他也就可以回家種地了,做了這麽多,裝了這麽久,就是為了見一見這位大明王朝的統治
他已經想好了,隻要皇帝願意接納他,他就會窮盡一生心力為皇帝效力,不然他就隻能去找下家了,而且下家是誰也早就物色好
當宋獻策出現在崇禎麵前時,崇禎眼中瞬間閃過一絲厭惡,這也不怪他,朝廷中的大臣也不是沒有醜的,可他沒想到這世間還有這麽醜的!
五短身材,獐頭鼠目,三分像猴,七分像鬼,這樣的家夥真要是出現在朝堂,自己膈應不說,大臣們也受不
要知道那些大臣為了當官,十年寒窗苦讀,才考了一個功名,現在要和這麽個玩意平起平坐,他們怎麽可能會服
崇禎眼神中的變化並未逃脫宋獻策的雙眼,心底掠過一絲苦澀之後,還是淡定自若的坐了下來,低著頭擺好了算卦所需的物
“不知閣下想要算些什麽?”
因為崇禎是便裝,也沒有主動表露身份,剛才的紙條他又沒有打開,便揣著明白裝糊
原以為看過紙條,宋獻策一定會知道自己的身份,結果這番作為倒是讓崇禎不知如何是好
在皇室長大的他從小就不會和人平等交流,還是王承恩在他耳旁說道:“陛下,那紙條他並未看”
崇禎聽罷第一反應卻不是讓宋獻策打開來看,從而告知自己的身份,而是說道:“先生既然沒看,還請先將那張還”
崇禎的這句話出乎了所有人的意外,包括宋獻策,他知道皇帝情商低,卻沒想到低到這個樣
而崇禎有著自己的打算,他沒看上宋獻策,即便這個人真的有經天緯地之才,他也不想用,這要是真的當了大官,說句不好聽的,都有點有辱國
所以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回那張
宋獻策麵上不動聲色,將紙條還給了隨從,這才繼續問道:“可以了,閣下想要算些什麽?”
語氣中已經少了敬語,他對皇帝失望了,甚至對這個大明王朝失望了,隻是這場戲還得繼續往下
“算算前程”
宋獻策點點頭,假模假樣的推演起
“閣下命格尊貴,卻少了一絲運氣,似乎家族沒落,小人在側,不吉不利,除非.....”
“除非什麽?”
宋獻策說的話,和崇禎現在的處境何其相似,快速的被帶了節奏,急忙詢問解決之
“白銀一百兩!”
這句“白銀一百兩!”的說出,也代表著,宋獻策與大明的錯付,以及他將自己人生與大明進行的割裂,一百兩是大明欠他的,他討回
聽到宋獻策的喊價,崇禎輕蔑的一笑,他開始慶幸自己沒收了這個唯利是圖的神棍,便對王承恩使了個眼
一百兩白銀放在桌子上,宋獻策這才繼續說道:“火閃雷鳴,噬嗑威山腳火焰,賁飾文高山附地,剝蝕去地下雷鳴,剛陽複”
這是易經六十四卦中的歌訣,看似高深卻都是廢話,可崇禎耳中卻是另一番解
噬嗑威刑,說的是要用重刑嚴法對付那些有異心的大臣,賁飾文美,說的是重用讀書人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剝蝕去偽,說的是要分辨祛除小
至於最後一句‘地下雷鳴,剛陽複興’才是最重要的,他的理解是,隻要新式火槍成功,大明就會中興!
聽過這些雲裏霧裏的話,他心情一下變得極好,可卻對宋獻策沒有任何的態度轉
有點東西,但是不
這是崇禎對宋獻策的最終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