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一章 夢想破滅
字數:2484 加入書籤
忽必烈實在無法想明白,為什麽在短短數個月時間內,大好形勢會急轉直下。年初之時,蒙元大軍南下攻宋,一路摧枯拉朽勢如破竹,百萬宋軍或降或逃。如雪花飛來的捷報,讓大都朝中高官們開始彈冠相慶,慶祝蒙元成為中原無可爭議的正朔王朝。忽必烈也認為自己即將成為漢人皇帝和草原部族的“天可汗”,留在史書上濃墨重彩的功績可以媲美甚至超過唐太宗李世民。此時他雖然知道霹靂軍強悍,也做了應對準備,卻不知霹靂軍隱藏得如此之深。原本以為可堅守三年的關中在月餘便落入霹靂軍之手,讓忽必烈十分震怒。如果此時讓伯顏率攻宋大軍北返仍可能挽回危局,可惜朝中上下皆被戰果衝昏頭腦,臨安近在眼前而撤兵,實在是太可惜。太子真金率軍前往河東,不僅沒有阻止霹靂軍奪回解州鹽池和太原府,反而損失了幾千精銳騎兵,要不是兀良合台經驗豐富戰術得當,損失還會更加慘重。麵對曹軒所率第一軍的步步緊逼,真金已棄守雁門關率軍退往大同府。為守住大同這個戰略要地,忽必烈已命宗王奧魯赤放棄六盤山,將麾下精銳帶往大同府。奧魯赤一撤退,隴右州縣盡數落到霹靂軍手中。據探子回報,霹靂軍眼下正往河湟穀地和河西走廊方向進發,並在烏梢嶺附近與宗王昔裏吉的兵馬對峙。昔裏吉作為蒙哥後裔,與忽必烈一係素來不和,故大都朝廷麵對其求救並沒有派出援兵。實際上,蒙元政權現在自顧不暇,根本無兵可派。而對霹靂軍的威脅,忽必烈已經派人前去傳召駐紮在草原西部的騎兵,這支騎兵由丞相安童和四王子那木罕所率,作用是防備窩闊台汗國的海都東侵,如果不到萬不得已,他絕不會動用這支精銳。當然,即便忽必烈的手中有兵可派,他也不會支援昔裏吉,而是會樂見其拖住和消耗霹靂軍。董虎的第四軍並沒有如忽必烈所願攻打昔裏吉,而是止步於河湟穀地與河西之廊前,一路轉而往西夏故都興慶府方向,兵鋒直指河套平原,另一路則前往延安府。昝萬壽的第二軍東出潼關之後,迅速拿下了洛陽、開封等城,又兵分三路,一路向河北西路的真定、鎮州、定州方向進軍;一路順黃河而下,向淮西路進軍,以求打通淮水與黃河航道;另一路則南下襄陽方向,目標是打通漢水航道。上述地方經曆宋蒙兩軍幾十年的拉鋸戰早已殘破不堪,人煙稀少。元軍在此雖有大量的屯墾據點但兵力薄弱,迫於霹靂軍威勢紛紛投降。如果不是因為糧草後勤跟不上,昝萬壽進軍的速度會更快。蒙元朝廷也曾想到霹靂軍會出動海軍。為了牽製霹靂軍艦隊,忽必烈在伯顏率軍攻宋之時,責令高麗國王進攻濟州島。作為元朝的藩屬國高麗一向恭順,對此命令卻找各種理由推脫,聲稱時機成熟定會出兵,惹得忽必烈怒火中燒。作為成熟的政治家,他深知當下不是懲罰高麗的時侯,轉而派使者對倭國許以重利,慫恿他們出兵攻打小流求。倭國對海貿生意十分眼紅,又恨霹靂軍擊沉其派往蝦夷島和新大陸的船隻,早就想從背後捅霹靂軍一刀,當下便應承下來,聲稱時機合適便會出兵。雖然擔心霹靂軍艦隊,但元軍高層仍認為自己在海上有一戰之力,並自認為在內水航道上已方頗有勝算。雖然霹靂軍火器厲害,但已方戰船數量可是其數十倍,況且小型船隻在內水河道更加靈活。忽必烈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霹靂軍僅通過澉浦、焦山和江陵三次水戰,便將自己十幾萬人的水師打殘,成千上萬的戰船要麽成了順水漂流的浮木,要麽被俘獲。更要命的是,霹靂軍的艦隊還徹底控製了長江航道,將數十萬大軍阻隔在大江以南,讓伯顏再無率軍回援的可能。如果說霹靂軍兵出關中在意料之中,控製長江航道讓蒙元政權震驚的話,那麽從海上進攻大都城這種顛覆性戰法,則完全出乎其想像。不要說祖輩生活在草原的蒙古人無法想象,即便蒙元政權之中的漢人和色目人,都沒有想到海權的作用如此之大。自古以來的中原戰事中,水軍隻是步軍的附屬,可能發揮關鍵作用,但從來不是主角。對忽必烈精神意誌進行最沉重一擊的,則是霹靂軍展現出來的龐大規模和深不可測的戰力。在隴右、關中和河東河內三個戰場上,霹靂軍投入的軍力已達十五萬,另有民夫二十餘萬人。在此情況下,霹靂軍竟然還能在長江航道和直沽兩個戰場同時投入重兵集團。粗略算來,其投入的海陸總兵力加上民夫近百萬人。如此規模軍事行地,其糧草彈藥消耗,實在是個可怖的數字,忽必烈自忖即便宋元兩方合力也難以支撐。眼下擺在忽必烈麵前的選擇是堅守大都還是撤退。自霹靂軍登陸以來,蒙元政權將周邊數百裏州縣的兵卒民壯抽調一空,讓大都城有了十萬步卒守城,城外還有二萬蒙古精騎,同時又下令山東、兩淮的元軍騎兵回援。眼下塔出、博羅歡、阿術等人正率麾下騎兵急速回援,安童和四王子那木罕率所部精騎也正往回趕。不少蒙元高官認為,回援的騎兵加上大都城騎兵人數高達十一萬,絕對能打退霹靂軍的進攻,甚至能戰而勝之。老將兀良合台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霹靂軍火器銳利不可擋,不如避其鋒芒,先退回草原上再作打算。作為蒙古第一名將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也如其父一樣驍勇和足智多謀。此前他與真金太子一起率軍前去河東,雖未阻止霹靂軍奪取解州和太原府,卻也表現出色。霹靂軍在直沽寨登陸後,忽必烈將之召回大都主持戰局。在河東與霹靂軍的一係列戰鬥中,兀良合台絕望地發現,元軍正麵對陣霹靂軍已經毫無勝算——不管是野戰還是守城戰。在他看來,即便能一時擋住自海登陸的霹靂軍,也無法應對幾路霹靂軍的圍攻。在他看來,對付霹靂軍最好的辦法還是要利用騎兵的機動優勢,以空間換時間——就是撤退,將霹靂軍拖疲拖垮,再戰而勝之。兀良合台的意見引得眾多漢臣和世侯的不滿,紛紛向忽必烈寫下血書,要求與大都城共存亡。蒙古騎兵當然從容可以退到草原上,但他們的房舍田產怎麽辦?難道要全部舍棄,到苦寒的漠北去喝西北風?色目權臣阿合馬也聲稱,財稅全依賴中原漢地,如果失掉漢地意味著喪失九成以上的稅收,這對蒙元政權來說將是毀滅性的災難。北方漢地是蒙元政權的基礎,忽必烈正是憑借漢軍世侯的支持和雄厚的財力才得以打敗阿裏不哥,才得以壓製住海都的挑戰,才得以維持龐大的軍力和皇室奢糜的開銷,這些意見他不能不重視。(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