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新春
字數:4022 加入書籤
第二日一早,等眾人吃過早飯,蕭九也履行承諾準備帶著朱琮和李洛瑤去參觀鋼鐵廠。
當然,其中炒鋼的步驟自然不會對他們言說。
現在野兔山鋼鐵廠早已停工,不單是因為春節將至,更是因為北方寒冷的氣候已經不適宜再工作。
當一行人來到鋼鐵廠後,蕭九帶他們看過用來熔煉生鐵或者礦石的高爐和帶著簡易鼓風設備的鍛造室。
對於高爐煉鐵,朱琮和李洛瑤肯定是看不懂的,隻以為這龐大的怪異爐子可以煉製更多生鐵。
他們進入鍛造房後,蕭九提前安排了兩名優秀的鐵匠現場捶打一件短刀。
聽見鐵匠揮錘敲擊的聲響,李洛瑤感覺新奇,一直在詢問為什麽要反複送到火爐中燒煉再捶打,蕭九則是耐心的給李洛瑤解釋。
等兵刃打好,跟來的李洛瑤二人嘖嘖稱奇,沒想到單是一個打鐵居然還有如此多的學問。
等短刀打好,李洛瑤拿在手中把玩,這百煉鋼鍛造的兵刃泛著銀灰色的光澤,煞是好看。
蕭九將短刀送給李洛瑤,就準備帶著他們離開,可此時隨行的朱琮眼睛卻緊緊盯著牆上的兩支弓弩。
“蕭將軍,可否給在下看一下這弓弩。”
蕭九聞言,停住了和李洛瑤準備離去的腳步,轉過身來意味深長的看了朱琮一眼。
“哦?朱將軍還喜歡這些小玩意?”
隨後,蕭九命人取下掛在牆上的一支弓弩,交到朱琮手上。
朱琮接過,輕輕翻看弓弩的結構,最終在蕭九的準許下,要來了一根弩箭去外麵試射。
朱琮熟練的搭上弩箭,朝天空四十五度角的方向扣動機括,隻聽嗖的一聲弩箭便直飛出去,緩緩劃過天際,釘在三百米左右的一顆枯樹上。
看著射出的弩箭,朱琮心中震驚,此前他就覺得牆上掛著的弓弩是軍中樣式,取下來後發現是剛剛打造好的嶄新弓弩。
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朱琮試射了一發弩箭,可這弩箭能飛出三百米遠,已經到了自己所見軍弩的極限。
看著手中軍弩樣式的弓弩,朱琮忍不住的問道“蕭將軍,這弩可是軍弩?”
看著麵露疑惑的朱琮,蕭九沒有隱瞞,直接告訴他手裏拿的就是軍弩,隻不過質量比普通軍弩更高,能拉出的力量更足。
蕭九的回答在朱琮心裏掀起驚濤駭浪,明白之前為什麽蕭九會說野兔山生產鐵器要比軍中更優,單憑手中的軍弩就足以證明。
午後,已經在野兔山停留一天的李洛瑤和朱琮和蕭九告辭下山了。
這是李洛瑤第二次造訪野兔山,每一次都能有些新奇的體驗,讓她愈發對這個神秘的蕭九產生興趣。
尤其是昨夜一行,蕭九已經在她心底留下了一道揮之不去的影子。
蕭九看著二人騎馬遠去的背影,站在山寨門口久久眺望不語,一旁站著的老馬見此輕輕一聲歎息。
李洛瑤的離去並沒有在野兔山掀起多大波瀾,依舊在緊鑼密鼓的歡度新春。
蕭九也準備趁著春節的間隙,宣布一些改革方案。
時間很快到了除夕夜,野兔山上的眾人圍聚一堂,桌子上早就擺滿了一道道可口的飯菜。
此時卻沒人動筷子,都在等著蕭九即將宣布的消息。
沒用多長時間,蕭九將來年的一些規劃條條說出,最主要的有三條。
第一是改旗易幟,將野兔山正式更名為蕭字營。
第二準許參加隊伍的士兵下山成家,但每月隻有三天假期,其餘時間皆在軍營訓練。
第三條卻是打算收購一批鄉鎮的土地,集中租賃給無產公會的一些貧民耕種,收取的地租會很少。
還有些關於商隊的決定,由於李貴不在這裏,將會在年後另行商議。
消息一出,現場瞬間變得喧鬧起來,蕭九沒去管他們,揮手宣布開席,一群人基本上都是喝的伶仃大醉,算是度過了一個不同的新年。
和野兔山上的歡愉不同,李洛瑤回到城中歇腳的住所,今年的新春格外冷清。
“小姐,吃點肉羹吧,也算過了新年。”
房門被敲響,外麵傳來了朱琮的聲音,李洛瑤開門將他迎入屋內。
朱琮不敢多呆,放下手中瓷碗便匆匆離去。
看著肉羹,李洛瑤微微一歎,想起了如今各處分離的父親母親。
春節過去,天氣還有些寒冷,蕭九陸續到各個鄉鎮探訪了一些民兵和公會成員。
順帶著給一些公會的貧農送去些糧食和衣物,讓他們不至於過不成一個像樣的春節。
隨著時間的推移,氣候逐漸變得溫暖,原本沉寂的村鎮、城市慢慢恢複人氣。
農人們也開始準備播種新一年的糧食。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可京都之中卻逐漸暗流湧動。
……
京都皇城,那威嚴的宮殿之中,文武大臣全部分成兩派垂頭不語。
正中那兩張雕刻有龍鳳圖案的金椅上分別坐著當朝的皇帝和太後。
朝會開始,一名名大臣照本宣科的出列奏報,基本都是些瑣碎的小事,整個大殿氣氛愈加無趣。
李立負手站在文臣中前排,本以為會像往日那般草草收場,哪知一名官員突然呈上了一本關於縮減邊關軍費的奏章。
“今新朝已定,必先裁剪邊境軍費開支,還請皇帝另行新政,召諸位封疆親王進京。”
隨著那名官員大聲奏報,宛如一潭死水的大殿瞬間被激活。
不少官員都交頭接耳的小聲議論,站在頭排的李立也微微皺起眉頭。
雖然縮減邊關軍費之事常被提及,可卻從沒有真正被落地實行下去過。
現在新皇剛剛登基就有人開始進言,顯然是牽扯了諸多利益。
前朝的老皇帝雖然沒有太大的作為,但是將諸多勢力平衡得很好。
雖然沒有把所有權力收歸中央,不過內州治理得也算井井有條。
邊境六州土地貧瘠,雖然被親王勳貴們控製。
但若等各州準備充裕,積蓄起足夠的力量,收回軍權是遲早的事。
奈何天不隨人願,連年的幹旱導致糧食大量減產,皇帝又重疾早夭。
整個王朝隨著新皇登基又開始重新變得風雨飄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