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清君側
字數:4456 加入書籤
“小豪,在擔心你父兄的安危嗎?”
待眾人散去,蕭九叫住李豪,此刻李豪低著頭沉默不語。
蕭九見狀,緩緩說道“你身為人子,擔心也是應該的。”
“可你要知道,現在你們一家已經徹底綁在了我的身上。”
“隻有我能活著,他們才能活得更好。”
李豪聞言,抬起腦袋看向蕭九,眼神中充滿不解。
蕭九沒去理會李豪迷茫的眼神,仍自顧自的說著。
“現在的天下已經不同於往日,可能再也不會有之前那種太平祥和。”
“你說,以後在這大夏的土地上,誰能活的更好?”
聽著蕭九的發問,李豪的疑惑更深了,搖了搖頭。
蕭九突然盯住李豪,斬釘截鐵地說道“是狼,隻有會殺會搶的狼才能活得更好。”
“若是我們不去爭、不去搶,就隻會變成羊,一頭可以隨時被殺死的羊。”
蕭九說完,邁步離開了議事廳。
隻留下李豪在大廳裏回想著蕭九剛才的話。
兩日後,縣裏的楊師爺帶著兩個縣衙的衙役來到野兔山營寨,商議征稅一事,可卻直接吃了一個閉門羹。
看著野兔山上的人全都一副要吃人的模樣,原本準備好的措辭也沒敢說出口就灰溜溜的下了山。
“你說什麽,蕭九敢抗稅?”
縣衙大堂裏的餘大人聽著楊師爺的匯報,直接從椅子上跳起,有些不敢相信。
他想到過蕭九可能會用各種理由搪塞推諉。
可接閉門抗稅卻是餘大人萬萬沒有料到。
他在青州的官位做得太久,根本無法理解蕭九為何會放著大好前程不要,選擇抗稅。
“山匪終究是山匪,給他披上人皮也一樣。”
氣憤的餘大人折了麵子,開始破口大罵,而一旁的縣令劉洪此時卻是默不作聲。
沒多久,這位餘大人氣消得差不多了,就開始思考對策,準備好好懲治一下蕭九。
首先就是陵水商隊的李貴。
隨著餘大人一聲令下,縣衙中的衙役就開始準備抓人。
可此時萬珍酒樓哪還能找到李貴的影子,一家老小早已逃往鄉下避難。
餘大人見狀,隻能下令查封酒樓,並收繳了商隊中的一大批酒水鐵器。
可光是查封這些商隊資產,肯定抵不上行軍開拔所需的糧食。
無奈的餘大人隻能修書一封,差人火速送往青州府。
信中言辭激烈地細數蕭九罪狀和,和抗糧不交時的無禮。
請求州府派兵鎮壓,清剿這夥叛軍。
當信被送出之後,餘大人便偃旗息鼓,安靜的縮在縣衙裏等待州府給出答案。
信件被送到青州督撫呂耀良手中時,這位督撫大人正在府中宴請青州四郡的文武官員。
“文詰。”
呂耀良將手中書信遞出,文詰接過,直接看了起來。
看到書信中激烈的言辭,不由皺起眉頭。
“關於這個蕭九,你怎麽看?”
聽著呂耀良的問話,文詰坐直身子,說道“此前餘大人倒也跟我說過征糧一事。”
“蕭九本是陵水縣山匪出身,因是李小姐故交,下官便詔安讓其自成一軍。”
“此時抗稅,卻是下官不曾想到的。”
文詰說話時,呂耀良一直緊緊盯著文詰,似是在確認他言說的真假,待文詰說完才微微頷首。
“這陵水縣蕭九我此前也是有所耳聞,對他頗有了解。”
“前幾日派去京都戍衛的王校尉還來信提及,覺得是個可造之才。”
呂耀良的話聽的文詰一頭霧水,不知道這位督撫大人想表達什麽。
不等他思索,就聽見呂耀良繼續說道。
“可大軍開拔已經刻不容緩,行軍之資必須馬上籌備。”
“邊關已來急報,六州藩王不日就會起兵,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此話一出,不光是文詰,在場的諸位文武官員都是臉色一變。
之前他們或許多多少少聽到了些風聲,可此時在呂耀良口中得到確認,依舊是大為震撼。
大夏已經太平了太多時間,突然之間就要再起兵戈,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現在皇帝剛剛登基,國家的軍政大權全都把控在那些大臣、武將手裏。
若是邊境藩王起兵,那代表青州一脈的督撫呂耀良,站邊就顯得尤為關鍵。
或許之前的呂耀良隻會想成為一名治世能臣,可戰端一旦開啟,難保他的野心不會膨脹。
隨著宴席散去,這些赴宴的文武官員全都心事重重地離開。
隻想馬上回到自己的轄區去找自己的門人、幕僚商議。
等眾人相繼離去,呂耀良單獨留下了文詰,示下了一些安排。
“一切亂起來了,你我也要做出取舍。”
聽著呂耀良意味深長的話語,文詰隻是一聲輕輕的歎息,點了點頭轉身離開。
……
涼州城,玉林關。
相貌威儀的懷王登上搭建的高台,台下是數以萬計的士卒方陣,笙旗蔽日。
“朝廷初定,王國一統,我本不願再起兵戈。”
“奈何佞臣作亂,為禍朝綱。”
“今日於玉林關外,起兵二十萬,誓師南進,清君側。”
“將士們,入關。”
隨著最後一字吼出,懷王振臂一呼,台下同時喊聲雷動,一時間聲傳百裏。
接著便是大軍開拔。
由邊境六州共同組建的十數萬大軍開始向南挺進,直取京都。
靠近涼州邊境的直隸邊城,也早在聯軍開拔之前,就開始向靠近京師的軍事重鎮轉移。
不到十日,起兵的邊軍就已經連續占領了數座城池,一時間風頭大盛。
隨著聯軍南進,內州各地勤王的隊伍也同時往京都方向進發。
整個京都和直隸地區進入戰備狀態,各個城市都開始實行宵禁。
以往行商絡繹不絕的城門口早已緊閉,城牆上不時晃動著佩戴盔甲的人影。
靠近京師的地區還好,那些被聯軍占領的地方已經踏入大量的陌生軍隊。
所謂兵過如梳,不少村鎮都被路過的軍馬強行征糧,一時間大量難民向南方遷徙。
太平的日子已經過去,當戰火燃起,不知會有多少家庭被燒的支離破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