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千古一帝
字數:14362 加入書籤
第六章&nbp;千古一帝
大帝是對曆史上一些政績斐然、武功卓絕的偉大君主的讚美稱號。
日本有明治大帝,印度有阿輸迦大帝,波斯有阿拔斯大帝,巴比倫有漢謨拉比大帝,羅馬有君士坦丁大帝,普魯士有腓特烈大帝,俄羅斯有彼得大帝,法國有拿破侖大帝,馬其頓有亞曆山大大帝,埃及有拉美西斯大帝。
中國有祖龍大帝秦始皇、漢武大帝劉徹、光武大帝劉秀、隋文大帝楊堅、貞觀大帝李世民、洪武大帝朱元璋、康熙大帝玄燁。
當然,中國足球界還有李毅大帝,除獨門絕技“蚌埠回旋”外,口技也絕佳,一句“天亮了”曾點亮中國足球界半邊天,其粉絲團更是創造了“絲”這一蘊意無邊的流行詞。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連李毅都稱帝了,為何一個為解決文明衝突,不惜將自己的民族融入一個被征服的民族,從而使中國避免了像
羅馬帝國那樣長久分裂、國與文化俱滅的命運的一代雄主,居然在曆史學家那裏沒有獲得一個大帝的稱號?
自永嘉之亂以來,匈奴、鮮卑、羌、氐、羯等胡族均叱吒北中國締造過王朝,各族與漢人之間都曾有過合作或者說是相互利用。然而,民族隔閡的鴻溝是難以逾越的,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何雄才大略的大秦天王苻堅用畢生心血統一的北中國,僅僅維持了不到十年即宣告解體。
怎樣才能使中國做到真正的統一?把異族都消滅隻剩一個單一民族嗎?這顯然是天方夜談,北中國打打殺殺了幾百年,誰也不能徹底滅了誰。打打殺殺帶不來太平盛世,隻能帶來災難。
怎麽辦?
辦法隻有一個:統一一種主流的意識形態,讓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幾個民族共同去認可、遵循這種意識形態,繼而逐漸融合為一個民族以消除隔閡,這樣,方能建立天下一統的太平盛世。
北中國有個年輕的帝王就深刻的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就是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是純正的鮮卑人,興起於大興安嶺山脈的鮮卑遊牧文明在中國顯然談不上有先進的意識形態,因此,在主流意識形態方麵,拓跋宏選擇了漢人的方子—儒學。
與劉淵、石虎等人胡漢分治政策不同的是,拓跋宏選擇的是全盤漢化、徹底漢化,甘願背著令自己本民族消亡的罵名,而換來一個天下一統的太平盛世。大!壯!
拓跋宏漢化的思想,應該是來源於祖母馮太後的言傳身教。祖孫二人聯手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漢化改革—太和改製。太和改製,怎麽改?
一政治方麵
1改革官製:依照魏晉體例,設置三師、三公、尚書、中書、四征、四鎮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設刺史,郡設太守,縣設縣令。
相比縣以上行政機構,亂世之下的基層組織建設才是重中之重。基層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其時,北魏的基層是個什麽狀態?
五胡入華時,居於北方的豪強大地主多聚族而居,設塢壁自保,豢養奴仆,收攏流民,自給自足。這些豪強地主就是宗主。北魏建立後,順勢任命這些豪強塢主們為宗主,行使地方行政權力,這就是所謂的宗主督護製。
宗主督護製最大的缺陷是:國家在征收稅收、勞役時,宗主們為了個人私利而隱匿人口,造成國家賦役征發在數額、輕重方麵的不均,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而且,長此以往,宗主勢力做大,會削弱中央政府對地方的影響力。
如何解決?馮太後的情人、李世民大帝的先祖李衝,提出了一個極佳的建議---實行三長製。
三長製,即按照漢製,對北魏基層進行管製。五家為一鄰,設一鄰長(村民小組長);五鄰為一裏,設一鄰長(村長);五裏為一黨,設一黨長(鄉長)。
三長由本地守法又有德望和辦事能力的人擔任,負責檢查戶口,催征賦役,管理生產,維護治安。作為回報,三長可免除家中一至二人的官役(脫產)。這樣,宗主督護製造成的諸多社會問題迎刃而解。
對官員工資實行俸祿製,即定期發工資。
不要以為中國曆代以來的公務員都有工資、養老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北魏開國以來,各級官吏連俸祿都沒有。國家不發工資,公務員怎麽生活?平時靠貪汙,戰爭中靠搶劫和皇帝賞賜。
這在戰亂年代值得理解,如今北魏已在中原地區確立統治地位,戰爭減少,戰時掠奪的機會有限,各級官吏就隻好“適度”,毫無顧忌地盤剝、搜刮民脂民膏。長此以往,這自然會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
484年6月,馮太後仿效兩漢魏晉舊製,下達了“班俸祿”詔書。規定官員定期發工資。定期領取工資後誰再敢貪汙,那麽對不起,大牢或刀斧伺候。
俸祿製剛開始施行時,遭到一些宗室大臣的強烈抵製。定期發工資還不好?可見當時政壇所獲利益之巨、危害之大。
這些貪汙犯們的抵製,都被馮太後強力彈壓下去。北魏吏治由此大為改觀。
二經濟方麵
轉方式、調結構,實行均田令。
五胡十六國時代,政權更迭頻繁,不可能有什麽像樣成型的土地製度。北魏初期,拓跋族剛剛入主中原之始,拓跋部落本來處於氏族經濟中,他們習慣在族內實行“分土定居”政策,而漢族地區的土地製度,仍是承襲魏晉時的大土地所有製,由此而產生了一些社會矛盾。
譬如,北魏初期,華北及中原地區由於長期戰亂,土地荒蕪,人口大量逃亡。一些未曾南逃的農民,因租調徭役負擔重,故他們自己寧願到大地主打短工、長工謀生,蔭庇於世家大族,於是,出現了30家、0家為一戶,甚至一宗近萬室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危害?嚴重影響了政府財政收入。為何?
因為,當時是按戶征收賦役的。
另外,北魏在北中國站穩腳跟後,社會安定,很多以前南逃的農民紛紛重返家園。而回來一看,其原有土地往往已被別人耕種,由此即產生很多地權糾紛,影響了社會穩定。另外,大家不斷在官府扯皮打官司,也耽誤了農耕。
於是,土地改革迫在眉睫,而中國曆史上最周密、最嚴謹、最有效、影響力最大的土地法令就此誕生了。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政府頒布了《均田令》,正式開始推行均田製這一土地製度。所謂均田製,是指國家對無主荒田以政府的名義定時、按人口分授給農民。具體是:
1分口糧田,保證吃的。凡1歲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給無主荒地40畝,女子0畝,稱為露田。這種田隻能種植穀物,種人吃的東西,保證口糧和軍糧。
想多分行不?可以,但你的符合兩個條件之一:
一是擁有耕牛。也不是所有的牛都能多分,而是得4歲以上的牛才行(原來牛也有民事權利年齡),每頭牛受露田30畝。你攢上100頭牛分上它三千田直接晉級成大地主行不?不行,一戶限4頭,也就是最多多分10畝。
二是擁有奴婢,奴婢同普通農民一樣分田,人數不限,土地歸主人。看樣人比畜生確實值錢。
這種露田不僅使用受限製,交易也受限製,即所受之田不準買賣,年滿60歲或死亡,還田給官府。
分經濟作物田,保證用的。
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0畝。這種田限3年內種上規定的桑、棗、榆等樹。桑田可作為世業田,終身不還,可以世襲,故後又稱“永業田”。在不宜種桑的地區怎麽辦?男子每人另授麻田10畝,女子畝,奴婢同樣受田,按露田法還受。
3分宅基地,保證住的。
新定居的民戶還可分到少量的宅田,一般每3口一畝,奴婢口一畝,大宅大院想想都美。宅基地也屬世業,可以繼承。
4限製人口流動,保證土地使用的穩定性。
地狹的地方,居民可以向空荒地區遷徙受田;地廣的地方,居民不許無故遷徙,但在一定條件下可向官府申請借種受田以外的土地。
及時回收土地,重新分配。
因犯罪流徙或戶編無人守業的土地,收歸國家所有,作均田授受之用。
6公務員有分田福利。
各級地方官吏按照官職高低不同,授給不同數額的公田,稱為職分田。但這種田不同於永業田,離職時應移交給後任官。
光分給你田地肯定不行,你得交提留、交農業稅,還得出義務工—徭役,稱為租調製。
在均田製以前,北魏的租調製沿用西晉的做法,稱為“九品混通法”。具體是:在征收租調前,縣地方官員把本地農戶按財產多少分為三等九品,再把國家規定的正稅平均稅額每戶帛匹,絮兩斤,絲1斤,粟0石,另加調往外地費用帛1匹丈分攤給各戶,資產多的多攤,資產少的少攤。三等即是按不同等第將稅送往不同地區:一等為上三品,送往京城;二等為中三品,送往其他州的重要倉庫;三等為下三品送本州倉庫。
製度還行,但在實際執行中往往變了味兒,主要原因是:富家隱瞞財產;官吏畏懼權勢,從而造成富者納少,貧者納多,導致實質上的不公平。在正稅之外,北魏還常增加附稅,也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為了與均田製相配套,在頒布均田令的同一年,孝文帝還製定了新的租調製,廢除了“九品混通”,與均田製相配合,以減輕農民的沉重負擔。
均田製與配套的新的租調製的實施,使失去土地的農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流亡無居者和蔭附於豪強名下的佃客,也擺脫了束縛,成為政府的編戶齊民,從而增加了國家能掌控的勞動人口和征稅對象,也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均田令,使北魏由落後的社會經濟結構迅速向先進的封建化的經濟結構過渡,標誌著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權,開始轉向漢族的封建統治方式。
均田製,在中國曆史上的意義十分重大。其曆經北齊、北周兩朝,到隋唐共約三百年,期間雖有具體實施細節的相關調整但本質未變,它奠定了隋唐社會的經濟基礎。可以說其既對北魏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成為魏孝文帝拓跋宏、隋文帝楊堅、天可汗李世民等諸大帝治國理政的殺手鐧。它可以抑製豪強對土地的兼並,保證底層農民這一最廣大階級的生存權利,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大豪強地主的實力,進一步強大了皇權,使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政權穩固。
如果你有心仔細查閱回顧一下建國以來我國的土地法律法規和政策,還能看到均田製和與之相配套的租調製的影子嗎?答案是肯定的。這裏特別提一下與租調製相關的農業稅。農業稅作為一個古老的稅種,已經綿延600多年。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家底子薄、基礎弱,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很大比例,農業稅成為國家財政支持工業化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而006年1月1日,一個劃時代的春雷響變全國—中國全麵取消農業稅!由此農民負擔重的狀況得到根本性扭轉,這在中國農業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
不多說了,由衷的點個大大的讚!繼續說均田製。
均田製的實施,還影響到了國防。均田製的實施,還促使誕生了一種新的兵製—府兵製。該製度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當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進行預備役軍事訓練,戰時直接可以轉為正式士兵打仗。有什麽好處?交賦稅和承擔義務工時(徭役)可予以優惠或直接免除。全國負責府兵選拔和訓練的機構叫折衝府。在均田製基礎上實行的府兵製,成了北朝兵製的基礎。
與府兵製相對應的是募兵製,說白了就是國家出錢雇傭兵,士兵成為固定化的職業軍人。府兵製與募兵製孰優孰劣?各有優劣。譬如,府兵製本質是國家給你土地,你在國家需要時上戰場,帶有強製義務性質,故兵員來源充足。但是也有明顯的劣勢,就是你個拿鋤頭的農民突然舞槍弄棒的,臨時訓練上那麽幾個月也不專業啊。而募兵製則使士兵職業化、專業化,但是募兵製的劣勢在於,一是對國家財政開支要求比較大,二是容易使得將領長期占據一支固定的軍事隊伍,形成地方割據勢力,直接威脅到中央集權。募兵製集中實施於唐和五代時期,這個時期也是割據政權迭出的年代,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以上詳細的介紹了北魏轉方式、調結構實施的均田製,和由此帶來的租調製、府兵製,後文會提到的,北周與北齊實力對比發生逆轉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北周堅持實行均田製,而北齊雖空有均田製的完美製度設計,但高層太操蛋,無暇貫徹落實,最終被北周反超國力,直至滅國。
共同富裕,很重要。
三社會文化方麵
太和改製中的社會文化方麵的改製,主要是在馮太後去世、魏孝文帝拓跋宏親政後開始的。
490年,一代女傑馮太後去世,臨終前降遺旨--後事一切從簡。馮太後去世時,年僅49歲,剛過“七七”,即使是在古代,也算早亡的。死因不詳,這麽多男伴,是不是得了宮頸癌之類的疾病?不得而知。
這名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祖母的死,卻令魏孝文帝拓跋宏痛不欲生,五日內滴水未進。盡管馮太後遺旨中囑咐喪事一切從簡,但對馮太後的陵墓,拓跋宏仍堅持高規格、嚴要求。他下令將墳陵拓寬六十步,這是國君的葬禮規格。
如果說拓跋宏是因感激嫡祖母的養育之恩,而導致他對馮太後之死如此傷感、動情,那麽這最多隻能說是說對了一半,甚至個人認為,一半都達不到,拓跋宏更應對馮太後存在刻骨的仇恨才對。
馮太後是拓跋弘父親文成皇帝拓跋濬的皇後,但非拓跋弘的親生母親。而拓跋宏是拓跋弘的長子,自然就與馮太後無血緣關係。
北魏“立太子殺其母”的殘忍政策,令馮太後成了拓跋宏名義上的祖母。拓跋宏被立為太子後,其母親、可憐的漢人李氏被賜死。七年後,即476年,親生父親拓跋弘又被馮太後鴆殺。
更有甚者,馮太後毒殺獻文帝之後,還曾動過殺拓跋宏的念頭。
隆冬時節,她把不到10歲的小拓跋宏關在一間四麵透風的柴房裏,隻給這個小皇帝一件單衣穿著,自己則烤著火爐,與大臣們商量廢拓跋宏、改立獻文帝的二兒子拓跋禧的事。好在大臣們一致反對,連老情人李衝都反對,馮太後這才作罷。
9歲的孩子應該懂事了,這個與自己沒有半點血緣關係的女人,賜死自己的母親,毒殺自己的父親,還差點把自己凍死,這樣的女人會是自己心目中慈祥的祖母?
既然如此,拓跋宏為何對馮太後之死表現的如此傷感,並以如此高的葬禮規格厚葬馮太後?
我想,主要原因是,拓跋宏已把馮太後當成了一種符號,漢化的符號。他需要馮太後這樣一個符號,來向群臣及天下百姓昭顯他漢化的決心。政治符號的意義,勝於一切恩怨情仇,何況對方已是個死人。死人,最適合做符號。
總之,馮太後這麵漢化大旗不能倒。
果然,馮太後去世後,拓跋宏非但沒有停止漢化改革的步伐,反而將這場改革推向了。
493年,一支由30萬人組成的鮮卑大軍,從北魏首都平城出發,向南開進,帶頭的正是魏孝文帝拓跋宏。
大臣將軍們得到的命令是---南下伐齊(南方的劉宋政權已被齊所代替)。雖然他們都不同意這次勞師遠征,但皇命不可違,一個個愁眉苦臉的踏上了漫漫征途。
大軍到達洛陽時,遇到秋雨連綿,道路泥濘,行軍越發困難。拓跋宏卻精神抖擻,下令繼續進軍。大臣們苦不堪言,按捺不住,聚眾來勸拓跋宏取消這次南征。
拓跋宏一本正經的拒絕: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令後世笑話?若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裏。諸位,怎麽樣?
不南進就遷都?非此即彼的做選擇?大臣們聽了,因之前沒有心理準備,一時間麵麵相覷,無人開口。
拓跋宏大聲說:不能再猶豫了。遷都還是南伐?
南伐會死人不說,光這一路舟車勞頓都受不了。一個貴族終於按捺不住:各位老大,這裏我最小,不好說的話我來說。隻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麽遷都洛陽,我們也願意。
既然有人開了口,其他大臣們紛紛表示擁護遷都洛陽。
自北魏拓跋圭定都平城(山西大同)以來,平城一直就是北魏的首都。但平城地位偏北,很難控製整個北方,同時,因北方存在柔然等宿敵,在軍事戰略上對北魏政權的鞏固也十分不利。
再者,平城自然環境也不行,常年發生自然災害。
更重要的一點是,北方少數民族貴族居多,落後保守勢力強大,不遷都,改革如何進行?
然而,遷都畢竟事體重大,必然會遭到眾多保守派的阻攔,拓跋宏就搞了這麽一出假南伐真遷都的戲。
遷都後,拓跋宏對社會文化方麵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漢化改革。
他下令,改籍貫遷居洛陽的鮮卑人,籍貫不得再稱“代人”,須改稱“河南洛陽人”,且死葬洛陽,不得回到北方落地歸根。這樣,便可絕鮮卑人故土之戀,使鮮卑族最終能成為中原士族。
首先是禁止再穿胡服、說胡話,而改穿漢服、說漢話。鮮卑語是複合語,而當時的漢語是單音節的,孝文帝甚至下令把複姓的鮮卑人姓氏改為單姓,譬如:皇族的拓跋姓改為元,獨孤改為劉等。
這樣,拓跋宏就成了元宏。
元宏下令,禁止鮮卑同姓內部通婚的陋俗,倡導和積極推行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姓通婚,自己帶頭兒娶了幾個漢族士族大家的女子為妃嬪。而且,對漢族士族大家的閨女平等對待,一家娶一個,如範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隴西李衝之女等。
這樣的頭兒,估計是個男人都願意帶。
在皇帝元宏的示範下,鮮卑宗室和貴族也紛紛娶漢家女為妻為妾。同時,鮮卑宗室和貴族也把女兒嫁給中原漢族士族大家的子弟。
通過通婚關係,胡漢血統達到融合,消除了雙方之間存在的民族隔閡,穩固了北魏封建政權的統治。
受漢人嫡祖母馮太後的影響,孝文帝元宏從小就對漢族的文化藝術有很大興趣。史書傳記、諸子百家他皆有涉獵,五經之義拿過來就能講,對漢族的詩文也很有研究。
元宏還積極創辦學校,搜集整理天下書籍,教育鮮卑人學習漢文化知識。他還下令在各地加緊修建孔廟祭孔,並尊孔子後裔,給他們土地、錢財。
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還體現在對律令的修訂上。他親自參與律令修訂,並吸收了大量漢晉律令的指導思想,譬如,他下令廢除了斬刑之前男女皆除衣的規定,這是文明的一大進步。
同時,孝文帝大力支持佛教,使佛教迅速發展起來。佛教的發展推動了佛教藝術的發展。石窟藝術是北魏時期最重要的佛教藝術形式,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那一年開始開鑿建的。
另外,馳名中外的少林寺,也是魏孝文帝為遠道而來的印度高僧跋陀所修。五台山的佛教,亦是在孝文帝時期得以興盛。
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使因戰亂而衰落的北方文化開始複興,經濟也迅速發展起來。
在當時的北方,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農業生產技術,漢族學習少數民族的畜牧業技術,兩者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孝文帝所倡導的漢化運動高峰時,朝廷上議政基本不談別的,就談農業生產,責令各級官員督辦農業,違者免官。
太和九年(48年)實行均田製,把無主荒地分給無地或少地農民耕種後,更是掀起了發展農業生產的高峰。
在這種背景下,一個青年官員、高陽郡太守,也就是山東淄博市市長,走向了農業生產技術研發的前台。
因工作關係,這個青年太守到過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許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並虛心向經驗豐富的老農請教。
中年以後,他回到自己的故鄉益縣,也就是現在的山東省壽光市,開始經營農牧業,對農業生產有了親身體驗,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
之後,他開始係統的編纂一部農書,一部轟動世界的農書。
此書成書之前,各個朝代也有一些涉及農業生產方麵的著作,但這些著作涉及的農業生產都比較單一。譬如,秦代的《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對農學有專述,但主要講述了農作物的栽培。
西漢《汜勝之書》,內容隻涉及種植業。
東漢崔寔著的《四民月令》,倒是一部敘述一年例行農事活動的專書,內容涉及古時穀類、瓜菜的種植時令和栽種方法,也涉及到當時的紡績、織染和釀造、製藥等手工業。但相比之下,00多年後北魏時代的這部農書,才可真正稱為是一部農業百科全書。
此書詳細研究了五穀、瓜果、蔬菜、樹木的栽培,牲畜、家禽、魚類的飼養,甚至還有酒、醬、醋、豉脯、羹、肉羹&nbp;臛、泡菜&nbp;葅、餅、飯、飴、糖等的製作,以及煮膠、造墨的方法,內容極為詳實。
在種植方麵,此書總結出了蔬菜種植、果樹和林木的扡插、壓條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樹撫育方麵的技術。在我們當今中學生物學課本中講到的樹木的壓條、嫁接技術,在北魏時已經被總結的很好了。
在植物保護方麵,該書還總結了一些防治病蟲害的措施,譬如,果農熏煙防霜害的方法:“天雨新晴,北風寒切,是夜必霜。此時放火作煴,少得煙氣,則免於霜矣。”煴,意思是沒有火焰的暗火,用暗火熏煙防霜害。
不到三十個字,就總結出了看天氣判斷降霜的經驗和防霜害的方法,這個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在普遍應用。
該書總結的一些獸醫的處方及牲畜生病的治療方法,到現在仍在應用。如,農業生產中用到的馬騾,腸管內糞便停滯經常引發一種疾病叫馬騾結症,該書總結的治療法叫直腸掏結術,在一千四百多年後的今天,還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該書甚至還初步探討了生物和環境的相互聯係,描述了生物遺傳和變異的關係問題,如人工選擇、人工雜交和定向培育等育種原理,甚至對後來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的生物進化論(另外兩大發現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的產生都有影響。
十九世紀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承認,他的進化論的有些思想,深受中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的啟發。
這部百科全書,就是上麵用諸多文字所介紹的那部農書,名字叫《齊民要術》,作者叫賈思勰,出生於北魏益縣,即現在的山東壽光市。
巧合的是,當今的山東省壽光市,是中國的大棚蔬菜之鄉,看來,壽光人的種菜天賦是有曆史淵源的。家鄉後人在蔬菜種植方麵有如此成就,賈太守若泉下有知,也可含笑九泉了。
《齊民要術》是我國乃至世界上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部農業科學著作,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係統的農業科學巨著,民間和曆代政府極為重視,北宋年間政府還專門刻印發放民間,作為指導農業生產的教科書。
這部代表農耕文明的農學巨著,居然誕生於遊牧民族所建立的北魏帝國,其蘊含的意義不言而喻。
另外,著名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也產生於北魏時期,作者叫酈道元,在此不再詳述。
北魏經過漢化改革,經濟、文化蒸蒸日上,洛陽更是煥發了無盡的生機。
南梁傳奇名將陳慶之,原本以為北中國遍地蠻夷,然而,等他本人到了北方,目睹了洛陽的風貌後發出如此感歎:
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
魏孝文帝拓跋宏,用自己特立獨行的方式,向世界演示了文明衝突的最佳解決方案,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為消除民族隔閡不惜背上令自己本民族消亡的罵名,創造了一個新的漢族,使中國文化得以傳承。
千古一帝,他應當之無愧。
如此雄才大略的拓跋宏,活了多少歲呢?3歲。怎麽死的,被綠帽子氣死的。
某日,大雨,孝文帝正在軍營,侍衛說彭城公主來了。彭城公主,孝文帝最小的妹妹,丈夫剛去世,新寡。
孝文帝感覺奇怪,有什麽急事能令公主連夜冒雨跑到軍營裏來?而彭城公主一見到哥哥,就放聲大哭,孝文帝邊安慰邊詢問原由。
彭城公主:皇後欺我太甚,知我新寡,強迫我嫁給她的弟弟。
孝文帝一聽就笑了:這事兒我知道,馮皇後的弟弟愛慕你很久了,現在你丈夫去世了,你們不正好成就一段好姻緣嗎?
彭城公主急了:我還沒答應,她居然連婚期都給我選好了!這不是欺負人嘛!再說,她自己在宮裏淨幹些不要臉的事兒,還以為別人都跟她一樣犯賤?
孝文帝險些暈倒:你說什麽?……
馮妙蓮,出身北魏豪門大家,父親馮熙,是著名的馮太後的弟弟,馮妙蓮還有個姐姐馮珊,姐妹二人均國色天香。馮太後為馮氏一族榮耀能夠長久延續,將姐妹二人接入宮中,成為孝文帝的妃子。
孝文帝當時才十六七歲,情竇初開的年齡,對馮氏姐妹極為癡迷。沒過多久,馮珊染病去世,馮妙蓮也得重病。古代醫學不發達,為防止傳染,馮妙蓮被送出宮養病。馮家女兒多,很快馮妙蓮的一個妹妹又入了宮,還成為了皇後。
雖然有美人在側,但孝文帝對馮妙蓮一直念念不忘。等馮妙蓮病一有好轉,孝文帝立即派人將她接回了宮。
在養病期間,坊間即有傳言,馮妙蓮經常與些男子行苟且之事。但孝文帝跟魯豫一樣:我不信。
不但不信,孝文帝還力排眾議,把馮妙蓮扶上了皇後之位。遷都洛陽後,孝文帝常年征戰在外,馮妙蓮寂寞難耐,把宮外的一些俊美強壯男子裝扮成宦官,帶入宮中。宮內近侍們心裏都清楚,但懾於皇後的地位,無人敢言。
這下,馮妙蓮仗勢替弟弟做主,惹火了彭城公主,孝文帝的綠帽子才露了出來。
孝文帝一病不起。在病床上召見馮妙蓮,更是告訴太監搜身,若皇後身上帶著武器,立馬砍頭。
可謂愛恨交織。
馮妙蓮梨花帶雨的來了,沒帶武器,隻有一個要求:請左右退下,聽我解釋。
麵對自己少年之時即相愛的女人,孝文帝答應了馮妙蓮。夫妻二人單獨談了一夜,到底談了些什麽,史料無記載。結果是,孝文帝將馮妙蓮的情夫們盡數斬殺。
但馮妙蓮沒死,仍居皇後之位,隻是,夫妻二人從此分居了。而且,孝文帝命令太子—今後不用去皇後那裏請安了。
有些事一旦發生,後果即無可逆轉,終究不能回到過去。從此之後,孝文帝身體每況愈下,最終在3歲那年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彌留之際,留下遺詔:賜死皇後。
讓這個陪伴了自己十幾年,又背叛過自己的女人,陪葬。
執行者是孝文帝的兩個弟弟,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詳。二人帶著毒酒來到後宮,馮妙蓮震驚無比:連自己出軌孝文帝都能原諒,現在怎麽又狠心讓自己死?
我不信!
你以為你是魯豫啊,還不信。元勰上去摁住馮妙蓮嬌小的身軀,元詳把酒壺嘴對準馮妙蓮的櫻桃小口,毒酒帶著孝文帝的癡情愛怨流入了馮妙蓮曲曲折折的胃腸裏……
雄才大略的人間至尊,也有虐心的感情糾葛。人生不如意,十之。而我們凡人,有些事,更應該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