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公堂對峙
字數:3898 加入書籤
“大夫千叮嚀萬囑咐父親養病期間不能被打擾,就連我也不能日日都去向父親請安。
也是為著二弟的事,父親到如今都還未消氣,實在不方便。
待父親養好了身體,再請二位過府一敘。”
阮呈斂依舊是笑眯眯的模樣,對二人不曾怠慢。
鄔家夫妻倆的臉色像吃了蒼蠅般難看,他們自然是可以強行去看老爺子,但若真出了什麽事他們也脫不了幹係。
老爺子到底是真病還是假病,誰也說不清楚,他們也不想鋌而走險。
“既然親家正在養身,那我們就暫時不打擾等他身體好了之後再來看望。
隻是,我女兒雖是有不懂事的時候,那我們夫妻就先到回家去教導,不勞他大哥辛苦。”
至於阮家的家業,既然是分了家那就按照文書上的來。
別的雞零狗碎,他也不在乎。
鄔家雖然是比不上阮家家大業大,但也不是討飯吃。
“好啊,伯父伯母想念女兒也是人之常情,這就可以帶弟妹回去一家團聚怡享天倫。”
爹娘來帶女兒回家,他沒有理由扣著人不放。
隻是,等他們走後二弟也該搬家了。
本來他還想著跟兩個弟弟一家再聚著過了中秋節再搬,但現在是等不到中秋節的時候了。
鄔家人走之後阮呈斂就吩咐鄒管家讓人幫二房收拾東西,並且幫弟弟準備了車馬搬家。
阮呈翔看著下人們收拾東西,坐在堂前罵阮呈斂,憋著氣盡量罵得大聲些,為了能讓親爹親娘聽到。
也確實被老爺子聽到了,但老爺子把自己關在房裏連麵兒也不露,誰也不見。
直等到二房搬空了走了,守在老爺子院門外的人也撤了,老爺子依舊沒有出門。
陶氏的房間在更後麵,是以並沒有聽到兒子的動靜。
連著在漆黑無人無聲的房間裏待了三天,無論陶氏怎麽喊怎麽罵,哭求也沒用,誰也不敢搭理她。
每天她都盼著送飯的時候小窗戶打開那一瞬間,但也隻有一瞬間,飯菜放進來之後就又被關上。
此時她還在盼著老爺子和兒子來救她,她相信他們不會不管她。
阮呈翔走的時候確實有問過親娘,但被告知親娘很快也會被送到庵堂裏去,他也知道是自身難保。
阮呈斂囚禁了父親和母親,他要去官府告他。
這是阮呈翔離開阮家時,心裏堅定的想法。
隻是現在他連站著都費勁,隻能等回去歇歇到明日身體好些了再去。
他不就信,阮呈斂做出此等大不孝事,還能在縣老爺麵前狡辯。
第二日上午一行四個衙役來到阮家查看情況,並且將阮呈斂請到了衙門問話。
在此之前衙役先去看過阮老爺子,發現並未有阮呈翔所說的情況。
但卻如阮呈斂所說,老爺子被二兒子氣到下不來床,正在養病。
衙役詢問阮老爺子,“您二兒子告發您大兒子囚禁您,還囚禁了他們一家十幾日之久?”
老爺子眼中的悲痛憤怒不似做假,是對他自己也是對他心愛的女人和兒子。
他不斷的念著,“逆子逆子,家門不幸。
早就該分家了,早分了家哪兒會有這些事。”
頓了頓,他又勉強對大兒子招手,“老大,你替我送送各位官爺,我累了想睡會兒。”
問話的衙役見老爺子對大兒子並沒有什麽過激的言語和行為,當即就信了阮呈斂的話大半,認為是如阮呈斂所說阮老二就是因為對分家的事不滿才做的這些。
加上阮大老爺在外這些年的名聲,絕對不是阮二老爺能比的。
阮呈斂跟著到衙門見縣太爺,他剛走進堂上就看到跪在那兒的二弟。
而阮呈翔看到他,眼睛裏就跟淬了毒一般,要不是現在在堂上他怕不是會衝過來撕碎了他。
拜過大人,被問了話阮呈斂恭敬應答。
“請大人明鑒,近日家中剛分了家,想來是二弟對分家一事有些意見。
又,又……”
他一副欲言又止實在難以開口的模樣,又重重的歎了一口氣。
“實不瞞大人,二弟這樣做更多的原因應該是為了家父的一位妾室。
哎……大人想必也聽聞過一些關於我們家的情況,雖是家醜不可外揚但也……
我二弟他從小在姨娘身邊長大,染了些不好的習性,又屢教不改氣得父親臥病不起。
這次父親也是忍痛要讓他洗心革麵重新做人,才不得已狠下心來做主分了家。
隻是二弟和陶姨娘都對此十分不滿,陶姨娘她更是鋌而走險想害父親。
這本是我們家的私事不該往外說,但草民不敢隱瞞大人。
為此父親和族老商議之後,便決定將陶姨娘送往庵堂靜養,也是念在她這些年為父親生兒育女的勞苦上。
二弟也是不忍生母年事已高還要受此苦楚,這才做了糊塗事。
沒有教導好弟弟也有草民的錯,還請大人責罰。”
在阮呈斂說這些話的時候跪在他身邊的阮呈翔曾多次插嘴,都被大人製止,後來他甚至動手,在大人的示意下被兩個衙役壓製住。
聽完了阮呈斂的話,大人又詢問衙役去阮家查探的情況,果然更貼合阮呈斂所言。
再加上阮呈翔往日的風評著實太差,還有他那上不得台麵的母親,大人實在難以相信他說的話。
“事實已經擺在麵前,阮呈翔不僅不知悔改反而欲對兄長動手。
今日且念在你也是心急為母,便不重罰與你,且打五大板以儆效尤。”
阮呈翔本就沒有養好身體,在堂上跪了一上午已經虛脫難受,這會兒又被打了五板,直接就昏死了過去。
他一副身體被酒色掏空的模樣,連五板都挨不住,直讓大人和在場其他人都鄙夷不已。
最後還是阮呈斂讓人將他送回家中,又給他請了大夫一同回去診治。
從衙門到阮呈翔如今的宅子要過半個城,而阮呈斂所做的這些事都被百姓們看在眼裏,包括縣令大人也知曉了,更加堅定他今日沒有判錯案。
寵妾滅妻,重則毀家敗業,輕則禍害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