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商品房,建築業的春藥

字數:3740   加入書籤

A+A-




                      還是要去找找指揮部,要他們先給自己的標段驗收。
    隻要驗收過關,就可以開始鋪設水泥路麵了。
    “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昨天我已經在新沙特意訂購了,打水泥路專用的水泥攪拌機、水泥振動機、混泥土磨平機三種最新的機械。
    我每一種機械都訂購了6台,但現貨隻有三台,每一種一台,二滿、三滿、維鷹兄,你們每個班組先領一台,剩下的,老板三天內把貨送到我們現場來。
    你們先按照使用說明書,熟練一下操作。到時候,打水泥路,隻要操作得當,就不怕保證不了速度和質量。
    我們爭取在四個標段中,不僅第一個完成任務,還要在質量評比中,爭取拿到第一。”
    何維德說完,就回到了工地的臨時辦公室。
    把訂購水泥攪拌機等三種機械的情況告訴了何繼善,希望他根據這個情況,盡快拿出合理調整打水泥路的單價,既不讓做事的人吃虧,也不讓他們無緣無故多賺錢。
    和何繼善交待清楚後,何維德又馬不停蹄地來到生石山采石場。
    采石場雖然是自己辦的,也有好一段時間沒有來了。
    采石場的工商執照等手續上,雖然寫的都是父親何崇龍的名字,但在事實上,生石山采石場的一切投資和實際控製人,都是自己。
    采石場開采三個多月來,差不多把整個生石山一半多的石頭,都給炸開了。炸開的石頭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已經被碎成了鋪設水泥路專用的碎裸石。
    何維德看著滿山遍野堆放的碎裸石,仿佛看到了一個個銀行的金庫。
    他不相信,那三個標的老板們,會舍近求遠到別的地方去買碎裸石,而不用自己在生石山開采的碎裸石。
    隻要價格一樣,他跑都跑不贏地來買。
    “爹,這段時間,有人來買碎裸石的嗎?”何維德看著滿山的碎裸石,問何崇龍。
    “這幾天,幾乎天天都有人來聯係購買碎裸石的事情。”
    “都是哪裏的人?”
    “主要是一標的劉老板、二標的李老板和四標的胡老板幾個人,其他的一些人也有來問的。”
    “賣出去一些沒有?”
    “現在賣出去的,都是那些砌房子倒水泥平台的人。”
    “鋪水泥路的那三個老板,還沒有買?”
    “他們三個老板,主要還在價格上扯到皮的。他們想用八折的價格買,我沒有同意。
    我已經派人把全縣碎裸石的市場,進行了全麵調查,全縣的價格都差不了幾分錢。
    而且,那些采石場,一是在產量上,上不來,二是離開營林公路太遠,無法和我們競爭。
    更重要的是,沒有哪一家采石場像我們這樣,和他們開稅務發票,他們可以憑此抵扣繳稅,這等於是我們不打折的打折了。”
    聽到何崇龍這樣說,何維德非常驚訝。
    沒有想到,自己的父親還有這樣高明的經商意識。
    薑還是老的辣,這話永遠都不會過時。
    “所以,爹,你隻要把開稅務發票的事情講清楚,咬死不打折,他們三個老板都不得不乖乖來買,不敢不要我們的碎裸石。
    再說,水泥、鋼筋、碎裸石等等材料的價格,都是可以調差的,對他們的建築成本和建築利潤,根本就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影響,他們是不會太過於講價的。
    當然,如果他們不要開稅務發票,也可以適當的優惠一點,但也不能把所有的稅都讓給他們。”何維德說道。
    “好。維德,就按你說的辦,開稅務發票不打折,如果不要稅務發票,就打稅費一半的折。他們愛要不要,讓他們在全縣去比較,看到底買哪一家碎裸石強。”
    何維德雖然留了一千噸水泥,但水泥路一旦開起工來,三個班組六套人馬拿著機械化,一施工起來,是會比老虎吃食都要快的。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水泥路正式開工前,他必須把相應的水泥、碎裸石、鋼筋等等材料準備足夠,不能因為材料不足而影響施工進度。
    采石場是自己開的,不用太擔心。
    鋼筋的需求量也不多,按預算買回來就是了。
    現在最主要的就是水泥的備料。水泥不僅需求量大,而且必須提前多備三五天的施工用量。否則,一旦水泥廠和銷售店缺貨,勢必會導致停工誤工,延誤工期。
    他安排三滿何崇獅這幾天具體負責水泥存放棚的建設,要求把存放棚就近建在路邊,重點做好防雨防水和防盜。
    水泥存放棚建好後,何維德一次性就購買了一萬噸水泥,堆放到存放棚裏,以確保施工之需。
    當鋪設水泥路的工作走上正軌之後,他開始思考自己今後的發展之路。
    建築施工是肯定要搞的,不做建築就不叫建築公司了。
    但從目前的形勢看,至少在內地,建築還沒有形成。
    無論是砌房子,還是修路架橋,項目都不是太多,因此競爭十分激烈。
    從前世的發展軌跡看,建築行業是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才開始熱火朝天的。
    建築行業的春天,是城市經濟發展和住房私有化促成的。
    90年代末期城市經濟的大發展,特別是各個地方各種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商業集中區的發展,直接帶動了各種廠房、商業用房、辦公用房的大建設。
    而90年代各個單位住房的全麵改革,職工住房從單位房到有限產權房的推進,再到全部產權的改革,職工第一次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私人住房。
    普通城鎮居民和先富起來的部分職工,隨著國家土地和建房政策的放鬆,也開始有限的建設私人住房。
    雖然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在八零年代末期就開始出現商品房,但在地區一級的城市,一直到2000年前後,一些特別精明的商人,才紛紛進入房地產領域,開始大顯身手。
    商品房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之中,成為建築業的春藥。
    隨著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建築行業正式進入炎炎似火的夏天,甚至被某些人稱之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