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修史,史官的底線

字數:4480   加入書籤

A+A-


    除了周人《牧誓》中記載的帝辛的幾條罪狀外,在邦周時期還有不少其他諸侯國史書中記載的帝辛的罪狀。
    到了大乾一統天下的時候,帝辛的罪名已經從最開始的六條,變成了二十七條,這其中是真是假,王氏更有發言權,畢竟現在是王氏得了天下。
    當然王荊也沒有強行命令史官按照他的意思來寫,而是讓人專門和朝廷史官以及大臣學宮之中的學士、博士一起辯論討論。
    其中最先被討論的是‘酒池肉林’的真假。
    王氏一名士子當即就對這條進行駁斥:“酒池肉林純屬子虛烏有,周人《牧誓》之中尚且未有記載,後人汙蔑耳!”
    “此言不妥,先淮諸侯史書中記載,不可如此否認!”傅嶽當即說道。
    “君可知曉肉能存放幾天?酒又能存放幾日?”那名王氏子冷笑一聲道。
    傅嶽聽到此言,頭上冷汗立刻就冒出來了。
    還沒等他開口,那王氏子繼續說道:“諸位能夠坐在此處,想必也都是家境殷實,想必也都吃過肉食,肉可以存放幾天想必不用我來講了,一天足以讓其變餿。”
    “酒池肉林講述帝辛在其中嬉戲,想必也是夏天,畢竟有誰會在冬天不穿衣服嬉戲的?”周圍眾人都紛紛點頭。
    “一天就要發臭腐爛,如何去做肉林?”
    “再說酒池,酒水若是開啟之後,可保存幾天?更何況現在的酒水中多有雜質渾濁,殷商時期的酒水能比現在好嗎?”
    “若是將這些滿是雜質的酒水倒入池中,在其中嬉戲,用來喝?嗬嗬,諸位覺得那些酒能喝嗎?”
    “哈哈哈,君王之貴,豈會食腐肉,飲酸酒?”
    “此妄言也!”
    接著眾人又對剩下的罪名進行辯論,很快就發現,絕大多數所謂的罪行完全就是在牽強附會。
    甚至就連《牧誓》中所羅列的各種罪名,理由也不怎麽充分。
    其上說帝辛不是長子,長子乃是微子啟,其得位不正。說這一點就好笑了,即便是邦周也推行的是嫡子即位。
    微子啟是長子不假,但是他卻不是嫡子,其母身份低微,如何能為商王?
    後麵的祭天不誠,聽信婦人之言,不用宗室兄弟,任用奴隸等這些聽聽就好了。
    周天子當年祭天誠懇了嗎?別說周天子了,邦周那些諸侯,有一個算一個,有幾個祭天誠懇的。
    若是祭天誠懇,也不會將周天子視若無物,畢竟按照邦周的說法,周天子乃是上天之子,那些諸侯是怎麽對周天子的,淮國的史書中記錄的可是一清二楚。
    至於說不任用宗室,而去任用奴隸之人。這就更是笑話了,邦周諸國各國當初可是用人不拘一格。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百裏奚舉於市。
    其中不乏有奴隸,而且現在大乾用人看出身嗎?若是看出身,這學宮之中,一半的人都沒資格坐在這裏了。
    一番辯論,可以說讓眾人啞口無言。王荊高坐首位,周圍的三公九卿也沒有任何反對意見。
    最終對殷商帝辛的記載全部按照淮國史書中的記載。同時也將‘紂’廢除,改成帝辛。
    對帝辛最後失國的原因也進行了總結,總體上來說是認同了當年子玨的結論,帝辛失國,殷商覆滅,乃是其戰略失敗。
    對內帝辛為了穩固王位,不任用兄弟掌權,提拔奴隸為官,而動搖了貴族們的地位,引發貴族不滿,因為大巫執掌祭祀神權,與帝辛多有爭權,因此減少祭祀,使得大巫對其不滿。
    同時因為大興土木,連年征戰,喜歡享受,奴隸苦不堪言,國庫空虛。因此當周室進攻,殷商大軍在外,隻能借助貴族之兵,並以奴隸為兵。
    結果貴族早已對其不滿,臨陣反戈,帝辛大敗。
    王荊讓人將帝辛失敗的原因寫入史書之中,然後又命人將其他那些被駁斥的各種罪名也書寫其中,並且將今日之辯論,一字不差寫入其中,以示公正,讓後人去明辨是非真假。
    對於王荊的這個要求,法家很多人都反對,畢竟法家講究證據,按照律法行事定罪,儒家和道家則很讚同。
    最後即便是法家很多人不同意,王荊依舊讓太史將這些認真記錄下來。
    “當初的曆史到底如何,我們誰也不知曉,史書講究真實,那就將真實的情況記錄下來,而不是憑借個人喜好來書寫!”
    “當年崔杼弑其君,趙盾弑其君,太史不畏強權,將之記錄,不因自身喜好,國君強權而更改,今日亦然。”
    “今日編史書,非是為尊者諱,亦非春秋筆法,乃實事求是也!”
    王荊對史官的要求很高,公平公正看似很簡單,但是想要做到卻是千難萬難。
    真實曆史上的史書中,這種例子不要太多。就像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他的記載就真的很公正嗎?
    不見得吧,最明顯的就是李廣、霍去病和衛青。
    曆史上李廣有多大功勞?而衛青、霍去病又有多大功勞?李廣從始至終,都沒有封侯,是漢武帝不給他封嗎?完全就是因為李廣沒資格封侯而已。
    其領兵作戰幾乎沒有贏幾次,大敗數次,徒勞無功、迷路等等,戰功寥寥,衛青霍去病呢?封狼居胥,數次大破匈奴,擒單於以獻帝闕,徹底扭轉了漢匈之間的關係。
    結果到了他的史記中,李廣居然單獨列傳,而衛青霍去病連同其手下的副將一起才列傳。
    李廣列傳中沒有詳細描寫其戰功,反倒是寫起威震雁門、李廣射虎等等一些東西,這其中可看不出來他有多公正。
    其特意在史記之中寫了一篇《史記·佞幸列傳》,將衛青,霍去病寫入其中,‘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什麽意思呢?很簡單,就是說這兩人乃是因為外戚身份才得以顯貴和寵幸,真就將衛青和霍去病的功績視而不見了。
    除了這些之外,史記之中對項羽多有讚美,甚至還寫了《項羽本紀》,要知道他自己說的本紀是帝王才有的,項羽是帝王嗎?
    其書中對項羽大加讚美,同時對漢高祖劉邦各種貶低,若是劉邦真就如同是其書中那種流氓無賴混混,那麽那些漢朝開國文武會對劉邦心悅誠服,輔佐其成就漢朝霸業?
    要知道劉邦當初可是數次被項羽打的全軍覆沒狼狽而逃,若是其真是這種混混無賴,那些漢朝開國文武隻怕早就去投靠項羽了。
    看史記上對劉邦的記載,讓人以為劉邦也不過如此,甚至產生了一種我上我也行的錯覺,可若是真相信了,那可就真是傻子了。
    除了史記外,真實曆史中《資治通鑒》可以說同樣幹過這種事情,對了還有北宋的歐陽修在修史書的時候同樣以自身好惡來對史書進行肆意刪減。
    結果就導致了宋朝所修的史書,真實性嚴重存疑。
    王荊要修史書,自然是要求將曆史中發生的事情,真實的記錄下來,而不是史官個人的好惡肆意刪減,更不是其自身臆想出來的東西。
    若是修出來的是這種史書,王荊覺得,那還不如不修。
    史官可以有自己的好惡,即便你討厭這個人,也需要將其真實的曆史記錄下來,你可以對其進行最後的評價,但是不允許按照自己喜好來修改。
    這是對曆史的尊重。
    王荊對史書的要求是,哪怕是不寫,史書之中也不能有一句謊言,它必須是真實的,公正的。
    至於說史官的個人好惡,隻能是個人好惡,自身對這些曆史人物的評價而非是其他。
    修史不是亂編,曆史不能胡說。
    (本章完)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