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滄海桑田揚州夢之八:潤州船幫
字數:2944 加入書籤
“什麽年代了,還在用藤牌兵?”
在座的江南提督藍元枚內心嘀咕了一句。
......
距離桑吉策順利拿下鎮江城已經過去三日。
特魯琴可不是我大清,在這三日裏,特魯琴軍擴建了碼頭,並在北麵的北固山、金山、焦山,南麵的南山修建了可以駐紮一個連的山頭陣地,並將重型迫擊炮、短管火炮搬到那裏。
如此一來,他們的火力不僅可以照顧到長江江麵,還能對城池的大部分地方進行掩護。
前麵說過,大運河穿過鎮江城,由於運河的修建,千百年來,江水不斷在此泛濫,又形成了諸多沙州、河汊,導致鎮江城內外河汊縱橫。
與繁華的揚州、蘇州相比,江寧城、鎮江城顯然遜色一些,不過此時的揚州城、蘇州城的繁華程度肯定在我大清排名前列,或者說是前四,還有兩個城市自然是廣州、成都。
廣州因外貿興起,成都則是大西南內循環導致。
而扼控長江、大運河關鍵節點的鎮江雖然比不上一江之隔的揚州,但也差不了多少了,前麵說過,由於運河水位比長江高,為了保持運河水位的穩定,在揚州的入江口修有水閘,豐水季打開水閘,枯水季則關上水閘。
於是,在枯水季,船隻在進入長江後想進入大運河,隻能先將貨物在北岸碼頭放下,然後通過陸路運輸轉運到大運河上,這樣的地方在大運河上還不止一處,不過在運河龐大人力的運作下看起來影響並不大而已。
而鎮江這邊則是暢通無阻,自然成了長江以南的一個大型貨物轉運碼頭。
此時,人們早就知道了通過船隻來行商的低成本和便利,大大小小的船幫便應運而生,最有名的有珠江船幫、漢江船幫、烏江船幫、嘉陵江船幫。
從杭州出發的大運河,一直到鎮江,也有大大小小的船幫,其中最大的就是潤州船幫,潤州,鎮江的古稱是也。
這樣的情形都是自發形成的,就好像多山少地的徽州商人崛起一樣,到了乾隆後期,由於土地兼並加劇,大量的人口隻得另謀生路,對於江南的人來說,投入手工業、運輸業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同樣,如同鹽幫一樣,一開始都是吃苦力的行商,有一定資本和實力後就成了坐著批發食鹽的坐商,而想從官府那裏獲得大量的食鹽,那就是金字塔尖上的人物了,人家會尊稱您一聲“鹽總”。
到了鹽總這個程度,不僅可以與地方大員稱兄道弟,還可以接近皇帝,若是將皇帝伺候得龍顏大悅,賜你一件黃馬褂,賞你一個正三品的虛銜,那基本上就可以橫著走了。
船幫也是這樣,一開始,有的是一家一條船,有的是幾家一條船,實力稍強一些的會有幾條船,過幾年後為了自保,同鄉的人會聚在一起聯合攬生意,隨著人員的增多,不但可以自保,還擁有了挑戰其它同鄉會的實力。
所謂挑戰,一開始無非也是壓低價格,搶攬生意等。
到了後來,同鄉會裏麵的既有財力,又有人脈的會脫穎而出,他會將一些船隻全部買到自己名下,然後雇傭原來的老鄉操船,這就是船幫的雛形了。
此後想加入船幫的單單提供船隻是不行的,還必須繳納行費,於是這條船前幾年幾乎都是在為幫助打工,不過並不是任何人都擁有打工的資格的,一般人想要加入還得有幫裏熟人的介紹才行,這又是一筆介紹費。
到了後來,小的船幫有幾十條船,中等也有上百艘,大的則有幾百艘。
都說靠山吃山,這裏怎麽少得了潤州人?
潤州船幫,正是時下杭州到鎮江城這段大運河最大的船幫,擁有大小船隻三百艘!
三百艘,看起來很多,但能夠行走在運河上的船隻都要接受戶部、漕運總督衙門的雙重管轄,想要加入這個大軍,同樣需要繳納一筆準入費才行。
除了漕運衙門自己的船隻,民間的船隻都不大,按照後世的說法,最大的也不會超過二十噸。
但這也比從陸路靠著肩挑手扛、牛馬牽引劃算多了,於是船運依舊趨之若鶩,對於生意場上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人們常說,能做到鹽總的,關係網至少要編織到兩江總督、兩淮鹽運使這一級,而對於大船幫來說,實際上隻要打通了漕運總督就行了。
漕運總督,是僅次於兩淮鹽運使的超級肥缺。
漕運總督走馬燈般換個不停,但其手下具體辦事的吏員卻幾乎不會變化,一旦大的船幫形成,至少可以保持二三十年的榮華富貴,除非中途有的幫主壞了腦子要挑戰新上任的漕運總督。
但有人偏偏這麽做了,有人做了不奇怪,有多少突然暴富了,家裏也出了秀才、舉人這樣的官麵人物,然後就膨脹了,就想著改朝換代。
很顯然,大多數人都碰得頭破血流。
但花之秀偏偏成功了。
三年前,潤州船幫發生了一場火並。
像潤州船幫這樣的大幫會肯定不是鐵板一塊,裏麵也分了派係,原本一直是鎮江本地人掌握著話語權,其它派係雖有不滿,但也隻能藏在心裏。
船幫發展到現在,自然是分工複雜,負責接單的,負責點貨的,負責操船的,負責押運的,不一而足,這裏麵自然而然分成了派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