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誰用誰獻祭?(上)
字數:2979 加入書籤
一日後。
斡難河北岸、南岸都出現了大軍。
北岸,以三千哥薩克作為先鋒,一大群穿著呢絨大衣,戴著高筒帽,挎著馬刀,背著火槍的俄國士兵從肯特山東端各個山口漫山遍野地湧了出來。
南岸,以三千索倫兵為先鋒,同樣一大群穿著大清棉甲,戴著鐵盔,挎著馬刀,背著火繩槍的滿洲八旗兵從烏爾匝河各個山口冒了出來。
烏爾赫特,邊境柵欄的意思,眼下斡難河以北是俄國人的領土,南麵則是大清的領土,該城正好位於烏爾匝河匯入斡難河的地方,斡難河南岸,烏爾匝河西岸。
烏爾赫特的南麵是一個山口,烏爾匝河就是通過這個山口流向斡難河的。
山口東西兩側特魯琴人已經在山上修建了據點,每個據點駐有一個營的步兵。
烏爾赫特城緊貼著河流,在其外圍則是特魯琴大軍的營寨,一個旅位於烏爾匝河東岸,一個旅位於西岸,乞塔德帶著自己的禁衛團以及第一旅位於烏爾赫特城附近。
至於蒙古人參與盟會的人馬加起來也不到三千,全部駐紮在城內。
對於清軍來說,隻要從南而來,封鎖住烏爾匝河山口,特魯琴軍就隻有向北逃竄一途。
而北麵,是俄國人的地界,中間還隔著寬闊的斡難河。
這的斡難河如同伏爾加河下遊,由於河穀寬闊,千百年來也是反複改道,造成了一道長約兩百裏,平均寬約兩三裏的複雜河麵。
這樣的情形在喀爾喀地不要太多,鄂爾渾河、克魯倫河、紮布汗河都是如此,凡是這樣的地方都是人口密集的地方,烏爾赫特原本是車臣汗部與俄國貿易的地方,類似於土謝圖汗部的恰克圖。
大清將喀爾喀收服後,隻保留了恰克圖,將其它地方的貿易點都取消了,但很顯然,走私貿易還是存在的。
可以看到,烏爾赫特依舊十分繁榮,河對岸俄國人也設有據點,同樣是一座木城,與清人不同,那裏除了是他們的貿易據點,還是哥薩克的收稅地和貓冬地。
之所以在烏爾赫特設置貿易據點,那也是有原因的。
斡難河流經此地時,由於烏爾匝河的匯入,導致縱橫交錯的河汊都消失了,形成了一段長約五裏,寬約三裏的大致完整的河麵。
還有,烏爾匝河流經的地方石頭眾多,它也將大量的石頭帶到了斡難河,導致這一段河麵河底並不是淤泥,而是大量的鵝卵石。
於是,當汛季時,這裏的水麵深約三米,可以坐船渡過,當然了,是這裏特有的樺皮船。
當旱季時,河水普遍隻有不到一米,可以涉水渡過,南北往來相比較其它地方還是十分方便的。
當下特魯琴軍就大致布置在這一段河麵的南側。
旺紮勒多爾吉抓住乞塔德及其親衛後並沒有返回烏爾赫特,而是越過封凍的斡難河來到了對岸的俄國木城,俄國人的城池距離烏爾赫特還有五六裏遠,若是特魯琴人不顧他們皇帝的生死,炮轟烏爾赫特,那就得不償失了。
放在俄國人的城池則安全得多。
如同旺紮勒多爾吉等人預料的那樣,當它放出一個乞塔德的親衛,讓其將乞塔德的親手寫就,並蓋上了大印的命令帶回特魯琴大營時,特魯琴軍立時就陷入了沉默。
如果他們群情激奮,肯定會在第一時間攻打烏爾赫特城的,但他們並沒有這麽做,這就是說乞塔德的命令依舊有效。
這就行了。
按照約定,當兩部大軍趕到時,特魯琴軍會走出大帳,然後放下武器,分別向俄國人、清軍投降。
具體來說,第一旅、第二旅向俄國人投降,第三旅向清軍投降。
北麵,一位三十多歲的將軍騎在一匹高頭大馬上,紅色的呢絨大衣外麵了還披著一件紫色的天鵝絨披風,高筒帽上還有金邊和羽毛。
特魯琴人的情報能力早就聞名歐洲一帶了,俄國人想要與清國策劃如此重大的事件,為了防備他們的情報人員,肯定做了充分的準備。
在特魯琴人以前的情報裏,負責貝加爾湖兩岸東西約莫兩千裏的地方都是由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總督來負責的,總兵力也隻有三千,但他們顯然為自己的輕敵付出了代價。
自從俄國人在歐洲大幅退縮後,特魯琴人繼續情報工作的重點依舊放在那裏,對於西伯利亞部分則是蜻蜓點水,主要在集市上收集相關訊息,自然遺漏了眾多重要的訊息。
何況,西伯利亞實在太過廣袤,俄國人的城堡又極為眾多,想要在這樣的地方布置密探實在有些力有未逮,加上俄國人顯然做了防備,就算想布置進去也是千難萬難。
西伯利亞地廣人稀、苦寒的慣性思維還是限製住了包括乞塔德在內的所有人,他們認為,就算俄國人有所動作,還是西伯利亞方向,由於兵力、運糧有限,規模肯定不會太大,也造不成什麽影響。
但正是因為西伯利亞太大,不但東西跨度極大,南北跨度也是極大,又有眾多的大河,隻要在封凍季節之前很好地利用他們,還是能將大軍秘密運到貝加爾湖附近的。
兩百年前,俄國人不光是依靠哥薩克的馬刀、火槍和雙腳,大量的內河小船也居功至偉。
若是他們以小規模分批前來,在地廣人稀的背景下,一般人是察覺不了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