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把皇帝關進籠子

字數:5098   加入書籤

A+A-


    劍拔弩張的緊張場麵並沒有出現,呂惠卿隻是微微示意,旁邊就出來兩個人,將劉湛帶到旁邊,順便沒收了匕呂惠卿和那將領又聊了一會,拱手告辭,路過劉湛時說了一聲跟
    劉湛撓撓頭,見旁邊的兵卒沒有反應,才意識到喊的是自武力反抗的念頭剛剛起來,肚子裏就咕咕幾劉湛大聲咳嗦,假裝沒聽見旁人的竊笑,趕緊跟上呂惠
    呂惠卿也不說話,伸手指了指,又有人送來酒劉湛拿了壺酒和半片鴨子,邊吃邊跟著呂惠卿,等到吃完,已經走出山寨大門了,山腰已經傳來搜山的聲音,不過過了一會,也就安靜
    呂惠卿停住腳步,靠在山石上歇腳,隨從們遠遠散開,隻留劉湛陪
    “鴨子好吃嗎?”
    “還行”劉湛心中逃不過這一關,索性也坐下來喝
    “這鴨子是特意從江寧府送來的,肥而不膩,清朗爽口,比得上東京禦廚的鴨子賢侄真覺得尚可嗎?”
    “哦,聽您這麽一說,瞬間覺得美味無”
    “可惜的是,下人們不懂其中關竅,端上來的時候,又加了一道鹽,苦澀無比,難以下咽,才會剩下這許多,留給伯”
    呂惠卿目光炯炯,“伯汝,嚐不出鹹味?”
    劉湛一個頭有兩個大,和這群人呆著太累了,動不動就試探一還是呂儼好,老老實實,從不下套,這真的是叔侄嗎?
    “賢侄,為何不說話?”
    “身上有病,沒什麽好說”
    “哦?呂某雖隻八品,也能請動禦醫,自己也粗通醫伯汝不妨說說有何症狀?”
    “生死有命,不勞大人費”
    “伯汝口舌無味,了無樂趣,卻連求醫的興趣都不是覺得治不了,還是對呂某,心存偏見?”
    劉湛不說
    呂惠卿不以為意,笑了笑“莫非伯汝認為,與我八字不合?”
    “那倒不”
    “是與我呂家有宿怨?”
    “呂儼是我好朋”
    “這也不是,那也不是,莫非大宋國祚隻60年,是因我而起?”
    劉湛抬起頭,看見呂惠卿難得的一臉嚴想了想,還是老實回“不”
    “呼~~~~~”
    呂惠卿長出一口氣,顯然這問題已然困擾到了他,不過還有另一個疑問需要劉湛解
    “那伯汝為何,隱隱敵視我?”
    ……
    “所以呢,你怎麽回答的?”
    王璞一邊折騰著自己腳上的鐐銬,一邊問劉還是熟悉的馬車,屏風已經撤走,空間顯得又大了許不過加了張小桌子,桌後有位小書童,鋪紙提筆,把剛剛王璞的問話記下
    小書童等了一會沒聽見劉湛的回應,抬頭一看,劉湛正盯著他,靦腆一笑,低頭不說
    “所以這就不裝了?直接派人坐到我麵前來做筆錄?”
    “筆……錄?劉兄現在可是逃犯,沒用刑就不錯”
    “喲,王兄,您不也銬了嗎?”
    “在下無非失職,被關禁閉而鐐銬也隻是長輩家法,無關國法”
    “嘖嘖嘖,你的嘴比骨頭還硬……嘿,小子,你叫什麽啊?不說?那我就天天這樣說話讓你來不及記目不暇接死不旋踵動感光波烏拉那拉比巴不哈希嗎四大……”
    “好了好了,欺負小孩子幹他說不了”王璞轉頭溫和的說,“像這種瘋言瘋語就不用記了,大人也聽不懂”
    “所以呂惠卿為了監視我,刻意把人弄殘了?”
    “記得把名諱隱”王璞先叮囑小書童,才無奈的對劉湛說,“劉兄可真有自知之這明明是呂氏家仆,從福州帶來他們生有殘缺,為人不喜,難從農呂大人照顧鄉裏,讓他們讀書學字,聊以為生”
    小書童連連點
    “他有這麽好?”
    “劉兄為何對呂大人如此有偏見?”
    “你不也……”
    “咳咳……”王璞瞬間打斷,“君子不黨,王某對呂大人的品德還是非常欽佩劉兄顯然不是為”
    劉湛顧左右而言他,“呂儼呢?等呂儼來了再說,他肯定又要再問一遍,懶得重複”
    “呂兄還在做功是因為劉兄的臆想?”
    “哎我說你這人怎麽看不懂氣氛呢,幹嘛問到底啊?”
    “在下叔父藏有幾桶葡萄美酒,芳香撲鼻,一口下去,四脈俱先帝賜名夕照,實在是人間極”
    “嗬……關我什麽事!”
    “在下可以給劉兄一葫蘆夕葫蘆可收百味,劉兄若枕此夕照葫蘆,美酒當可入”
    “成交!”劉湛受不了,這王璞也太能推銷了,不喝不是大宋人了屬於
    “到了東京就有,君子一諾……”
    “駟馬難追!”
    “所以……”
    “莫須有而”
    “莫須有?”
    “就是我犯了個錯誤,用未來的事情來責怪現在的呂大何況那也不是我親身經曆的未來,也未必是必然發生的未”
    “是這個道劉兄真的相信自己是從未來而來?”
    “信與不信,也沒有多大分別唐代有傳奇說,樵夫入山觀棋入神,醒來人間已過百年,或許我也隻是做了個相反的夢”
    “呂大人沒有怪罪劉兄?”
    “這位小書童寫錯了字,你會怪罪他嗎?”
    小書童茫然抬頭,連連擺手表示自己沒有寫
    王璞也是淡淡一笑,岔開話
    “劉兄常常給呂兄說的必考題,是何意?”
    “一些我拍腦袋想到的府試策論會考到的內”
    “我聽呂兄說起過,似乎常與變法相關?”
    “詩詞經典我也不知道啊,隻能指點江山,紙上談兵而”
    “說起談”王璞端出棋盤,“上次隻向劉兄求教了軍陣,這次劉兄可有教我?”
    “有一些,但沒有意”
    “劉兄不說,怎知無用?”
    “王兄可知大宋的祖宗家法?”
    王璞自然清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精心設計了一套複雜的製度,保證在大宋沒人可以造反成他老弟宋太宗趙匡義看了以後,大為歎服,說先皇“事為之防,曲為之製,紀律已定,物有其常”,後世子孫應“謹當遵承,不敢逾”
    事為之防的要義,就在於“將不知兵”,也就是平常不讓將帥管軍隊,要打仗的時候,由皇帝親自委派將領領兵,這樣可以防止地方軍事集團的產趙構冤殺嶽飛,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懷疑嶽家軍對嶽飛過於忠
    曲為之製的要義,就在於錯綜複雜的官員製衡體係,絕對不可能有軍財糧一起抓的地方大也就是將後世常說的官僚主義發揮到極致,個個不擔責,互相扯後腿,有爭議就讓皇上解皇權是加強了,代價就是再有精兵良將,帶著這群大爺,也贏不
    終宋一朝,真不缺猛將,更不缺良相,經濟又好,卻偏偏不能打,即使打贏幾仗也馬上會大敗,當世之人可能看不清楚,但從後世的劉湛來看,宋朝的症結,就在這個祖宗家
    但能怎麽辦呢?讓皇帝主動把權力讓出來?那還不如讓劉湛穿回去,那個難度可能還更小
    王璞看了眼小書童,繼續問道,“劉兄的奇思妙想之中,可曾有過,致君堯舜的世界?”
    “致君堯舜?”
    “官家辛勞,為人臣者,當有所擔當,為上排憂解若能使官家垂拱而天下大治,豈非堯舜?”
    劉湛肅然起
    都說大宋是文官權力巔峰,確實敢想敢說的那麽好聽,“致君堯舜”不就是讓皇帝當吉祥物,國家大事都聽文官集團的得了?難怪敢喊出“官家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
    “有當然是有,隻是這不是我應該說,也不是王兄應該問”
    “劉兄已經多次胡言亂語了,還怕再加一次嗎?”
    “嗬……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王兄,你說王莽如果不篡漢,算不算致君堯舜了呢?
    西漢的皇帝,算不算如你我這般,被關進了籠子呢?”